7025
林进义 教授、博士生导师 塑料光电子学
林进义博士,现任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4年在南京邮电大学获得信息材料博士学位,师从黄维院士和解令海教授,2015年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和牛津大学从事相关博士后/访问学者研究,2017年8月进入南京工业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独立开展工作。面向半导体与光电技术领域,主要围绕宽禁带有机半导体与光电器件展开研究。自2019年独立PI(Principal Investigator)工作以来,相关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先后在Chem、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Nature Communications、Matter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或录用论文近70余篇,已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计划,是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s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 Emerging Investigators(新锐科学家),担任Nano-Micro Letters、SmartMat、eScience、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发光学报》、《光子学报》期刊青年编委,中国化学会高级会员。目前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江苏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研究A类重大项目等在内的科研项目10余项。 作为学校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主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课题项目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项目各1项(校级),江苏省材料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培育(含协助)出站博士后研究员3名、指导(含协助)已毕业博士研究生4名,其中3人顺利获得高校教职,培养(包括联合)的博士(后)已获批国家自然基金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项)、江苏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0项。
研究方向 更多 >
研究方向一: 针对宽禁带蓝光有机半导体载流子迁移率低、导电性差和稳定性差的问题,开发了超分子设计策略,提升了半导体导电率、稳定性和形变耐受性,将推动本征可拉伸半导体在柔性集成电路中的应用。发展了超分子能带工程,实现有机半导体分子内/间载流子的有效迁移,制备高效稳定的发光二极管与集成器件。建立了本征柔性有机半导体的设计方法与性能评价机制,提升了柔性光电器件的形变稳定性。建立了本征柔性半导体纳米薄膜的形变机制与量化评价方法,提升了薄膜应变稳定性和光电性能,构建了具有本征可拉伸蓝光有机半导体及其LED。 研究方向二:针对半导体与光电器件制造工艺复杂苛刻的问题,发展了多级结构精准化调控策略,开发了低缺陷态的光敏有机半导体薄膜和晶体,实现了高性能、全谱带有机半导体光电器件的简便印刷制造。通过调控有机半导体的多级结构,提高宽禁带半导体(Eg>3.5 eV)紫光器件的效率,并提出了有机半导体本征流变策略实现光敏薄膜及其器件的印刷制造;揭示了缺陷态形成的分子机制,创建了多级结构有序化策略提升光电器件性能,抑制分子无序聚集缺陷态的形成、提升激子/载流子迁移效率,实现了高性能、阵列型器件的印刷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