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王贺武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1988 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士 1991 哈尔滨工程大学 硕士 2000 西安交通大学 博士 工作履历 2022.12-至今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 研究员 2005-2022 清华大学车辆学院 副研究员 2003-2005 清华大学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博士后 2000-2002 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博士后 2001-2000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 讲师、副教授 2000.5-2000.11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科学研究试验室访问学者 2011.6-2012.6 美国能源部阿岗国家实验室访问学者(公派) 荣誉与奖励 中国道路场景汽车行驶工况国家标准体系研发及应用,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原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22年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研究,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1年 动力电池系统安全与轻量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重庆市科技进步奖,2021年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安全设计与系统集成技术及产业化,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2020年 中国车用能源技术路线与政策综合评价方法、模型与应用,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创新奖,2017年 城市客车多能源一体化混合动力系统及其系列化车型应用,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09年 “二甲醚汽车及发动机实现超低排放的基础理论研究” 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2006年 公路隧道汽车动态排放参数研究,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2005年 公路隧道汽车动态排放参数研究,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2004年 ZSY型LPG供气系统,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 2003年 ZSY型自适应燃料LPG汽车专用装置,陕西省科学技术奖,2002年 直喷柴油机燃用二甲醚时性能和燃烧特性的试验与理论研究,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2年陕西省学位委员会;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1年 汽车发动机液化石油气与汽油双燃料供给装置,陕西省专利奖 一等奖,2000年 2021年清华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先进个人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依托能源动力学科资源,结合汽车的电动化发展趋势,围绕车用无碳能源的供应可靠性、来源的量化、使用安全性,开展电池喷发燃烧、网电-油电能量解耦、氢能流动图谱研究。研制了锂离子电池定容绝压燃烧实验舱,开发了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热失控灾害抑制技术;基于氢能生产与利用获得了我国氢能流动图谱,提出了我国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图;发明了插电混合动力汽车网电-油电能量解耦算法,优化了其节能减排评估科学方法。 在车用能源的低碳化量化方面,开发了新能源车出行和充电大数据分析平台,发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出行里程的伽马分布规律,发明了新能源汽车油电能量解耦算法,为新能源汽车能耗排放定量化提供了科学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车用动力电池被动安全方面,研制了国内首台套大容量锂电池燃烧安全性能测试装置,实现了电池热失控过程“热-电”综合参数的同步检测和特征成分的原位检测,对电池安全性开展了科学量化分析。 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取得技术路线图实践探索创新。主导实施了张家口市氢能产业全链条发展布局,探索零碳氢能路径,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2020年);开发了张家口氢能“制-储-运-加-用”全过程安全监控系统,完成了2022北京冬奥1000多辆燃料电池汽车服务运行。

学术兼职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秘书长 河北省燃料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氢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路线图》国家战略研究组副组长 中国清洁交通伙伴(cctp)创始执委会委员 科技部国际创新合作专项专家组成员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全生命周期标准组成员 “中国心”年度十佳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标准制定起草组成员 上海市新能源汽车公共数据采集与监测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 委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