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郭为忠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1996-1999 上海交通大学 博士 1993-1996 东南大学 硕士 1989-1993 青岛海洋大学 学士 2006.01―06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机械航空与土木工程学院 访问学者 (国家公派,TSEE研究生优秀证书) 工作经历 1999 ―2001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学与设计自动化研究所   讲师 2001 ―2007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机电设计与自动化研究所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1 ―2002 香港中文大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辅助工程学系 Post-Doc/Research Associate 2003 ―2003 香港中文大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辅助工程学系 Post-Doc/Research Associate 2007 ―2009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重大装备设计与控制工程研究所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9, 2013 意大利热那亚大学 工学院 力学与机器设计系   Visiting Professor 2012.10 波兰华沙理工大学 动力与航空工程学院   Visiting Professor 2013.09,2018.07 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大学 IRCCyN研究所   Visiting Professor 2009 ― 2016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重大装备设计与控制工程研究所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6.08 ― 上海交通大学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重大装备设计与控制工程研究所 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访及挂职经历 2012-2014 中国一重集团重型技术装备基础科学研究院交大分院,研究员 2014 IEEE ICRA 201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Hong Kong, May 51-June 5, 2014 2014 ICMTE 2014 (The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Engineers), Jeju Island, Korea, September 29th-October 03th, 2014 2014 2014 IFToMM Asian Conference on Mechanism and Machine Science, July 9-10, 2014, Tianjin, China 2015 ASME 2015 International Desig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nferences &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in Engineering Conference IDETC/CIE 2015 August 2-5, 2015, BOSTON, MASSACHUSETTS, USA 2015 14th IFToMM World Congress (IFToMM World Congress 2015), Taipei, Taiwan, China, 25-30 October, 2015 2016 ASME 2016 International Design Engineering Technical Conferences & Computers and Information in Engineering Conference IDETC/CIE 2016 August 21-24, 2016, Charlotte, NC, USA 2016 SIOMMS 2016, Universidad Carlos III de Madrid, Spain 2016 EMRAO+ meeting, WUT, Poland 2017 EMRAO+ meeting, Nantes, France 2018 EMRAO+ meeting, Castellon, France 2018 Centrale Nantes, CN, Nantes, France, Visiting Professor, 2018.07.01-07.15 2018 SIOMMS 2018, Lima, Peru 科研项目 2021-2022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面向冬奥会的六足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示范应用”,负责人 2020-2021 航天五院项目,“着陆缓冲系统可靠性实验工装”,负责人 2019-2020 HJ装备研制项目,“**装置运动学仿真研究”,负责人 2018-2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着陆巡视一体化新型探测器复杂机构创新设计研究”,负责人【中期检查:A;结题验收:A】 2018-2020 总装预研项目“**空间结构及**技术研究”,负责人 2017-2018 总装预研项目“**腿式**设计研究”,负责人 2017-2018 中航商发项目,“**机构设计技术”,负责人 2016-2018 机器人公司项目,“**智能搬运**机器人研制”,负责人 2016―2017 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重点课题“月球着陆调姿作业一体化机器人”,负责人 2014―20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型大功率海上风力波浪一体化复合发电装备能量收集与传递原理”,第二负责人 2014-2015 航天八院项目,“**动力学设计分析及电气系统设计与实现”,负责人 2013―201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超冗余可控输入隧道掘进系统的推进分区研究”,负责人 2013―2013 航天八院委托课题“**探测机器人移动系统方案设计”,负责人 2013―2014 中国一重重点课题“**铸造技术及设备开发”,负责人 2012―2015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外委课题“**机构学设计方法研究与验证”,负责人 2012―2016 国家973计划项目“核电站紧急救灾机器人的基础科学问题”,第二负责人 2011―2012 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高性能四足仿生机器人机构驱动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第二负责人 2010―2013 机械系统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重点课题“人体运动参数实时测量新方法与实验研究”,负责人 2010―2011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型锻压装备产学研平台”,子课题负责人 2010―2011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大型伺服闭式四点压力机研制”,子课题第二负责人 2009―2010 国家863计划重点课题“重载超大型模块化运载装备”,技术骨干 2009―2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应用国际会议”,负责人 2009―2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重载伺服压力机的多伺服电机冗余驱动及关键技术研究”,负责人 2007―2011 国家973计划课题“大型掘进装备复杂机械系统可靠性与顺应性设计”,技术骨干 2007―2009 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65MN锻造装备关键技术研究”,校方第二负责人 2007―2009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大型铸锻件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校方第二负责人 2007―2008 上海市经委引进吸收与创新计划项目“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设备研制”,校方负责人 2006―2010 国家973计划课题“重载装备多自由度操作性能度量与机构设计原理”,技术骨干 2006―2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大载荷下微位移与低频微振动智能化主动控制研究”,参加者 2006―2008 国家863项目“大型重载多连杆压力机性能优化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负责人 2006―2007 上海市经委引进吸收与创新计划项目“超大型锻造操作机关键技术引进与创新的技术攻关”,校方第二负责人 2006―20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国际学术会议”,负责人 2005―2008 上海市经委产学研合作项目“16500吨自由锻造压机及630吨-米操作机研制”,校方第二负责人 2005―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混合输入机构的混合驱动有效性、全局最优动态性能及实验研究”,负责人 2003―2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义执行机构概念设计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第二负责人 2003―2004 香港中文大学合作项目“新型机械式压力机基础理论研究”,负责人 2001―2003 上海市高等学校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具有大结构刚度的平面五杆闭链机器人研制”,负责人 2000―2001 上海交大机械工程学院预研基金项目“凸轮CAD/CAM新理论与软件研发”,负责人 2000.01-12 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基金项目“凸轮廓面自动综合与分析研究”,负责人 2000―2002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CAD/CAM环境下凸轮廓面自动设计与加工参数自动决策的研究”,主研 1999―20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机械运动系统概念设计智能化平台的研究”,主研 代表性论文专著 教材、标准与论著(部分): * 李瑞琴、郭为忠主编,现代机构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0,刊号:ISBN 978-7-04-041092-1 * W. Z. Guo, F. Gao, The Design of a Programmable Metal Forming Press and Its Ram Motion, in Metal Forming - Process, Tools, Design, InTech, Crotia,2011, ISBN 978-953-51-0804-7 * 郭为忠,于红英主编,机械原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01,刊号:ISBN978-7-81123-756-6 * 邹慧君,郭为忠,主编,机械原理(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04,刊号:ISBN978-7-04045-047-7 * 参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机构与机器科学词汇》GB/T10853—2008,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10,刊号:155066•1-33437 * W. Z. Guo, The design of Hybrid Machines-A Case Study of 2-DOF Parallel Kinematic Mechanisms, in Parallel Robotics: Recent Advances in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USA, 2008 教学工作 1、课程名称:设计与制造II(2015-)【2012年启动创建,2015年秋季首次开课】 课程网址:https://me.sjtu.edu.cn/bkjx/me3220/ 【上海市重点课程(2017-);上海市精品课程(2018-);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018-);上海高校优质在线课程(2019-);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教学实验,2020-,首批);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2021-);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1-);新华思政示范课程(2021-);(教育部)机械原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 名师示范课程(2022-);(教育部)机械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机械原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西南地区机械基础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示范观摩活动(联合开展,课堂授课全程直播观摩,2022.09-2023.01)】 授课对象:本科生 学时数:64(课内)+80(课外) 学分:4 2、课程名称:GEARE Global Design Project(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普度联合课程)(2007-) 授课对象:本科生 学时数:54 学分:2 3、课程名称:机械原理(2002-2014)【上海市精品课程(2003-)】 授课对象:本科生 学时数:45 学分:2.5 4、课程名称:机械原理课程设计(2002-2015)【上海市精品课程(2003-)】 授课对象:本科生 学时数:54 学分:3 5、课程名称:机械工程前沿课(机设专业) 授课对象:研究生 学时数:36 学分:2 6、课程名称:机械设计基础(非机类专业)(1999-2002) 授课对象:本科生 学时数:72 学分:4 7、课程名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非机类专业)(1999-2002) 授课对象:本科生 学时数:80 学分:4 8、课程名称:机械动力学(2000-2008) 授课对象:本科生 学时数:27 学分:1.5 9、课程名称:机械动力学(2003-2006) 授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学时数:36 学分:2 10、课程名称:机械动力学(2004) 授课对象:博士研究生 学时数:36 学分:2 11、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机构与机器人创新设计工作室(2014创建) 多次评为优秀。 12、欧盟“先进机器人欧洲硕士”双硕士学位合作项目,中方协调人(Local Coordinator,Erasmus Mundus Masters Course: EMARO - European Master on Advanced Robotics)2008-2013-2018- 13、主持承担教学改革项目: 1)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2022秋课程教学设计创新专项,设计与制造II,2022.09-2023.01(CTLD22D 00013) 2)2022-2023年度全国机械原理教学研究项目,新工科机械原理内容体系与基本要求研制,2022.10-2023.09【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教育部机械原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支持】 3)2021-2023年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融知识获取、能力建构、素质养成于一体的《设计与制造Ⅱ》课程KAPIV项目设计研究,2022.01-2023.12(JJ-GX-JY202149)【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程训练教学指导委员会支持】 4)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编制专项项目,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2021.1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5)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基础课程体系重构及综合实践示范课程建设,参与单位负责人,2020-2022(第二批),教育部 6)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目标导向的新形态课程、微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参与单位负责人,2020-2022(第二批),教育部 7)2018年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设计与制造II》新工科课程嵌入式教学资源开发,项目负责人,2018-2019 8)2018年上海高校优质在线课程建设项目,《设计与制造II》,项目负责人,2018-2020,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9)2018年上海交通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设计与制造II 课程嵌入式思政建设,课程负责人,2018-2020 10)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能力导向的新工科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构建,参与单位负责人,2018-2020(首批),教育部(结题优秀) 11)上海交通大学2016-2017学年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重构中项目式教学法实践研究,2016.6-2018.6,负责人 12)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2015年教学发展基金A类重点项目,项目式教学法在机械设计类课程整合中的实践研究——《设计与制造Ⅱ》新课程探索,2015-2016,负责人 13)机械设计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1,上海交通大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项目(立项试验),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负责人(第三批,结题二等奖,2007.10) 14)机械设计(2)(原理),上海交通大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项目(立项试验),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负责人(首批,结题二等奖,2006.07) 软件版权登记及专利 获发明专利授权50余项、公开30余项。 1、Patent name: Mechanical Press with Controllable Mechanism Patent no.: USA 60/499.931 2、专利名称: 悬梁式双压力机并联组合锻压机 授权号: ZL200510030462.9 3、专利名称: 一种竖直升降的液压悬挂机构 授权号: ZL201110327489.X 4、专利名称: 冗余输入驱动器 授权号: ZL200910312693.7 5、专利名称: 带力反馈的数字转向盘系统 授权号: ZL201110367371.X 6、专利名称: 摇摆波浪床 授权号: ZL200910308293.9 7、专利名称: 双孔牵连旋转推挡式弹子锁的锁芯及其钥匙 授权号: ZL201010165867.4 8、专利名称: 支撑杆式越障车轮 授权号: ZL201110110300.1 9、专利名称: 完全解耦的一移动两转动三自由度并联机构 申请号: 201310277911.4 10、软件名称: 多连杆传动压力机虚拟样机参数设计软件 登记号: 2009SR08212 荣誉经历 1998 宝钢教育奖“宝钢优秀学生奖” 2001 高等教育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排3) 2003 上海市首届精品课程《机械原理》 2004 上海市科协青年科技人才飞翔计划入选者 2004 第14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奖 2006 2001-2006年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先进工作者 2006 首届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二等奖(排1) 2007 2006年度教工年度考核优秀证书 2007 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二等奖(排1) 2007 上海交通大学“华为优秀教师奖”一等奖 2007 上海交通大学校级教学团队“机械工程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成员) 2008 2007年度教工年度考核优秀证书 2008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新秀” 2008 上海交通大学首届“晨星青年学者奖励计划-SMC优秀青年教师奖” 2008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排3) “机械工程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建设” 2009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提名奖 2009 PRP项目入选“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创新成果展”(若干动物腿部运动学考察及其运动灵活性分析,指导教师) 2009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3) 2009 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交大排2) 2010 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交大排2) 2010 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3) 2010 第二期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结题成绩“优秀”(新型机械锁的研究设计与制造,指导教师) 2010 宝钢教育奖“宝钢优秀教师奖” 201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2011 《机械工程学报》2010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2011 2010年度教工年度考核优秀证书 2011 首届“机构与机器科学”国际奥林匹克竞赛(SIOMMS 2011, Russia),个人金牌、银牌、第十名,团体银牌(指导教师) 2011 第十二届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自行车“玉碎”锁—机械按键式密码车头锁,指导教师) 2011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二等奖(自发电无线鼠标,指导教师) 2011 机动学院“F07之最”评选(2011届全体毕业生),“最受欢迎老师奖” 2011 第二期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结题成绩“优秀”(按键式机械密码车头锁,指导教师) 2012 2011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三等奖 2012 2011年度苏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交大排2) 2012 2011年度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交大排2) 2012 获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 2012 《机械原理》评为机动学院“优质课程” 2012 机动学院“2011年最受欢迎教师奖-专业核心课程” 2012 机动学院“2011年毕业研究生‘我最喜爱的导师’” 2012 MEDER2012 (2nd IFToMM Symposium on Mechanism Design for Robotics) 国际会议“最佳研究论文奖”(Yalei Guo, Yiwei Zhou, Jianyu Mao, Mo Li,本科生,指导教师) 2013 第五期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计划,结题成绩“优秀”(新型管片拼装机机构分析与实验研究,指导教师) 2013 2012年度教工年度考核优秀证书 2013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构学专业委员会“学会工作贡献奖”获得者 2013 国家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重型锻压装备与工艺创新团队”成员(排10) 2013 第2届“机构与机器科学”国际奥林匹克竞赛(SIOMMS 2013, China),个人金牌,团体金牌(指导教师) 2013 首届“TI 杯”关爱健康医疗电子创意创新设计大赛 一等奖 2013 第二届上海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一等奖 2014 大学生创新工作室:机构与机器人创新设计工作室(2014创建,多次评为优秀) 2014 2014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7) 2014 2014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7) 2014 林波获2014年度蒋震海外研究生奖学金(全国10人) 2014 第八届“上汽教育杯”上海市高校学生科技创新作品展示评优活动,特等奖(优秀指导教师) 2014 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第2次) 2014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三等奖 2015 院“2014年度学生科创优秀指导教师” 2015 《机械工程学报》2014年度优秀审稿专家 2015 2015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交大排2) 2015 2015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交大排2) 2015 院2015届毕业研究生“我最喜爱的导师” 2015 2015年度扬州市江都区“龙川英才”计划引进人才 2015 Excellence Awar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he Institute of Solid Mechanics of Romanian Academy 2016 院2015年度“教学改革贡献奖” 2016 第五届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一等奖(基于多等分变形轮的运载机构,指导教师) 2016 第3届“机构与机器科学”国际奥林匹克竞赛(SIOMMS 2016, Spain),个人银牌,团体银牌(指导教师) 2016 第三届国家“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郭令,指导教师) 2016 2016年度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交大排2) 2017 院2016年度“最佳导师奖” 2017 高等教育上海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3) 2017 《设计与制造II》2017年上海市教委本科重点课程(课程负责人) 2017 项目式教学团队,上海交通大学第一届“教书育人奖”,集体一等奖(排4) 2017 首届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恒星杯”本科毕业设计大赛决赛 优秀奖(指导教师,真空断路器合闸弹跳机理分析与新操动机构设计) 2017 “中国好设计”首届创意奖,三模式变形轮越障机器人(排2,排1为本人研究生) 2017 学院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面向3D打印的砂模设计方法研究(导师,杨铁毅) 2017 “机械协调重载驱动大型伺服压机研制与应用”获2017年度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排2) 2018 2017年度教工年度考核优秀证书 2018 凸轮机构及其动态特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校级、上海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负责人) 2018 《设计与制造II》2018年上海市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 2018 《设计与制造II》2018年上海高校优质在线课程(课程负责人) 2018 设计与制造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届“教书育人奖”,集体二等奖(排1) 2018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4) 2018 第4届“机构与机器科学”国际奥林匹克竞赛(SIOMMS 2018, Peru),个人金牌,团体金牌(指导教师) 2018 “好设计”创意奖,面向复杂零件控形控性的曲面3D打印设备(排3,前2位为本人博士生) 2019 凸轮机构及其动态特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2018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负责人) 2019 上海交通大学2019年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排1) 2019 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 复赛 优秀作品奖,《设计与制造II》,证书编号:2019010130 2019 第三届中国机械行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联盟“恒星杯”本科毕业设计大赛决赛 “铜奖”和“最具投资价值奖”、机动学院本科毕业设计一等奖(指导教师,核级大型容器焊缝检查机器人创新设计与研发) 2019 15th IFToMM World Congress on Mechanism and Machine Science (博士生韩有承:最佳论文提名奖,Finalist: Best Paper Award) 2020 第九届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居家教育机械辅助系统;+5m2--办公起居复合式家具,指导教师) 2020 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家庭智慧画师:随动绘画机械辅助系统,指导教师) 2020 上海交通大学“卓越教学奖” 2020 上海交通大学“教书育人奖一等奖(个人)” 2020 凸轮机构及其动态特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虚拟仿真教学实验)(负责人) 2020 上海交通大学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 2021 上海市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 2021 新华思政示范课程、优秀名师(负责人) 2021 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负责人) 2022 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 2022 第一届“砺新杯”机械工程创新大赛,特等奖、一等奖(基于水翼法推进的仿生海龟;一种两栖的仿蟹机器人,指导教师) 2022 “慧勒科技杯”第十一届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一等奖2项(基于水翼法推进的仿生海龟;一种两栖的仿蟹机器人,指导教师) 2022 “唯实杯”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一种两栖的仿蟹机器人,指导教师) 2022 15th ICIRA2022(硕士生徐浩:最佳学生论文奖,Best Student Paper Award) 2022 教育部霍英东教育教学奖,二等奖(个人) 2022 (全国)机械原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 名师示范课程(主讲人) 2022 2021年“云说新科技”科普新星秀全国总活动 最高奖“科普新星(五星)”(1. 越障高手——一种车轮会变形的车,徐浩、符泽;2. 从遥望天河到踏上星星——助力千年梦想的着陆神器,李莹辉、符泽、林荣富) 2022 中期检查:A;结题验收: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着陆巡视一体化新型探测器复杂机构创新设计研究”】

研究领域

1. 机构与机器人学 2. 并联机器人学 3. 重大装备创新设计 4. 机器运动设计与规划 5. 微科研训练教学法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 Rongfu Lin, Weizhong Guo, Meng Li. Novel Design of Legged Mobile Landers With Decoupled Landing and Walking Functions Containing a Rhombus Joint[J]. ASME Journal of Mechanisms and Robotics, 2018, 10(6): 061017 * Rongfu Lin, Weizhong Guo, Xianbao Chen, Meng Li. Type synthesis of legged mobile landers with one passive limb using the singularity property[J]. Robotica, 2018, 36(12): 1836-1856 * Li, M., Guo, W., Lin, R., & Wu, C. An efficient motion generation method for redundant humanoid robot arms based on motion continuity[J]. Advanced Robotics, 2018, pp.1185-1196 * Donghua Zhao, Weizhong Guo, Feng Gao. 3D sand mould printing: a review and a new approach[J].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2018, 24(2): 285-300 * Wentao Guo, Weizhong Guo, Q. J. Ge, Feng Gao. A novel method to model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 of geometry in the mechanism design[J], Proceedings of IMechE Part C: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8, 232(20): 3751-3766 * Wentao Guo, Weizhong Guo. A novel self-adaptive thrust system of shield machine under complex geological working condition[J].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2017, 63: 133-143 * Wentao Guo, Weizhong Guo, Structural Design of A Novel Family of 2-DOF Translational Parallel Robots to Enhance the Normal-Direction Stiffness Using Passive Limbs[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ervice Robotics, 2017, 10(2), 1-14 * 郭为忠,汤耘,高峰,轮腿式机器人步态生成的拓扑矩阵方法[J], 机械工程学报, 2017,53(21):1-8 * Meng Li, Weizhong Guo, The Design of a New Remote Manipulator for Space Operation Using a 4-Cable-Driven Thrusters-Embedded Configuration[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ervice Robotics, 2016, 9(3), 277-287 * Rongfu Lin, Weizhong Guo, Feng Gao. Type Synthesis of a Family of Novel 4-,5- and 6-DOF Sea Lion Ball Mechanisms with Three Limbs[J]. ASME Journal of Mechanisms and Robotics,2016, 8(2): 021023-1-12 * Meng Li, Weizhong Guo, The Design of a New Remote Manipulator for Space Operation Using a 4-Cable-Driven Thrusters-Embedded Configuration[J], Journal of Intelligent Service Robotics,2016, 9(3), 277-287 * Wentao Guo, Weizhong Guo, Feng Gao, Pinxi Mo, 2013, The Group-decoupling Innovative Design of a Segment Erector[J],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6(2): 264-274 * Feng Gao, Weizhong Guo, Wei Chen, Design in Mainland China[J], ASME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2012, 134(8): 080301-1~3 (guest editorial) * W. Z. Guo , F. Gao, Y. C. Deng, Q.H. Liang, 2011, The new design of stabilised platform for target seekers using two-dof spherical linka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Engineering, 3(4): 337-354 * W. Z. Guo and F. Gao, Solution Space Atlases, Workspace Characteristics Charts and Joint Space Maps for the Design of Planar Serial Manipulators[J],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10, 45(3): 392-407 * W. Z. Guo, F. Gao and S. Mekid, A New Analysis of Workspace Performances and Orientation Capability for 3-DOF Planar Manipulato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2010, 25(2): 89-101 * Yalei Guo, Jianyu Mao, Yiwei Zhou, Weizhong Guo, Orientation Capability of PS-3-SPS-type Parallel Robot with Application in Segment Erecto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sms and Robotic Systems, 2013, 1(2/3): 240-260 * Jun He, Feng Gao, Xiangdun Meng, Weizhong Guo. Type Synthesis for 4-DOF Parallel Press Mechanism Using GF Set Theory[J].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5, 28(4): 851-859 * GUO Wei-zhong, GAO Feng. Design of a Servo Mechanical Press with Redundant Actuation[J].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9, 22(4): 574-579 * Guo, W. Z., Du, R., Mobility of Single-Loop N-Bar Linkage with one Active/Passive Prismatic Joint[J], ASME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2006, 128(6): 1261-1271 * Guo, W. Z., Du, R., A New Type of Controllable Mechanical Press-Motion Control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J], ASME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5, 127(4): 731-742 * R. Du and W. Z. Guo. The Design of a New Metal Forming Press with Controllable Mechanism[J]. Transactions of ASME Journal of Mechanical Design, 2003, 125(3): 582-592 * Ruxu Du, W. Z. Guo, Diana Xu, Evangelos Liasi. Snake Skeleton Graph: A New Method for Analyzing Signals that Contain Spatial Information[J]. Transactions of ASME Journal of Dynamic Systems,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2003, 125(3): 294-302 * Guo Weizhong and Zou Huijun. A Computerized Solution of Spatial Cam Surfaces without Surface Expressions[J].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04, 17(Supp): 69-71 * 潘大雷,郭为忠, 动力模块车组的运动建模与规划[J], 机械工程学报, 2012, 48(9):136-143 * 陈伟,郭为忠,高峰, 动力模块车组液压悬挂系统的分组建模研究[J], 机械工程学报, 2012, 48(5):108-115 * 邓颖聪,郭为忠,高峰,盾构推进系统分区性能分析的等效机构建模[J],机械工程学报, 2010, 46(13):122-127 * 高峰, 郭为忠, 宋清玉, 杜凤山, 重型制造装备国内外研究与发展[J],机械工程学报, 2010, 46(19):92-107 * 郭为忠,裴灵,高峰, 平面轨迹输出柔顺机构的形状优化[J],机械工程学报, 2009, 45(12):1-6 * 金熙哲, 郭为忠, 王玉新,邹慧君, 基于遗传算法的行为结构分组创新[J], 机械工程学报, 2007,43(5):24-28 * 郭为忠,黄其髙,邹慧君,高峰,杜如虚,4R1P型平面五杆并联机构的可动性与特征图表示[J],机械工程学报, 2005,41(8):42-49 * 郭为忠,邹慧君,王石刚,共轭曲面自适应分析的离散解析原理[J],机械工程学报,2000,36(2):36-39 * 郭为忠,邹慧君,王石刚,汪利,共轭曲面自适应综合的离散解析原理[J],机械工程学报,1999,35(4):25-28 会议论文(部分): * Wentao Guo, Weizhong Guo, Feng Gao. Type Synthesis of 4-DOF & 5-DOF Parallel Mechanisms Considering Passive Constraining Limbs. ASME IDETC&CIE 2014, August 17-20, 2014, Buffalo, New York, USA, Paper No. DETC2014-34346 * W.Z. Guo, The Balancing-oriented Dynamic Design of Spherical Mechanisms. Asian MMS2010,Taipei, China, 2010.10.19-21 * Keynote speech, On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mechanisms for powered modular vehicles. CCAMMS2011, Xi’an, China, 2011.10.14-17 * Keynote speech,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Parallel Mechanisms. CCMMS2010, Shanghai, China, 2010.7.21-25 * W.Z. Guo, The Kinematic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rust System of Shield Machine. EMARO Meeting & Workshop, Shanghai, China, 2010.7.7-9 * Guo, W. Z. and Gao, F., 2008,“Classification and Solution Space Atlases for the Design of Planar Serial Manipulators,” Proceedings of ASME DETC&CIE 2008, DETC2008-49635, August 3-6, 2008, Brooklyn, New York, USA (Session Co-chair) * W.Z. Guo, F.Gao, and R.Du, The Design and Prototype of a Servo Mechanical Press with Hybrid Inputs, Proceedings of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s of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Proc. ICFDM 2008), September 23~26, 2008, Tianjin, China, paper number: MMF-324 (Session chair) * 郭为忠,混合输入机构之研究与展望,第九屆全國機構與機器設計學術研討會暨2006年海峽兩岸機構學學術研討會论文集,2006: 277-281,正修科技大學,臺灣高雄,2006.11.10-11.11 (机构与机器概念设计分会场 主席) * Guo, W. Z., Zou, H. J., Han, B., Zhang, Q., 2004, “Mobility of 4R1P-type Five-Bars Using Characteristics Chart,” Proceedings of ASME DETC&CIE 2004, DETC2004-57236: 627-634, Sept. 28-Oct. 2, 2004, Salt Lake City, Utah, USA(上海市科协青年科技人才飞翔计划资助) * W. Z. Guo and R. Du, "Trajectory Planning of a New Mechanical Press with Controllable Mechaism," Proceedings of the IAST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pplications 2003, Salzburg, Austria, June 25-27, 2003, 116-121

学术兼职

2000 ― 2018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机构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委员 2001 ― 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机构学与创新设计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2003 ― 华东地区机械原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2003 ― 上海市机械原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 2003 ― 《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编委/副主编 2006 第九屆全國機構與機器設計學術研討會暨2006年海峽兩岸機構學學術研討會,机构与机器概念设计分会场主席 2008 ―2012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第五届常务委员,副总干事 2008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2008 Th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rontiers of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ssion Chair 2008 ASME DETC&CIE2008, Session co-chair 2009 ― 高等教育出版社,机械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委员会,委员 2009 ASME/IFToMM ReMAR伦敦国际会议组委会,Regional Chair 2010 ― 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会员 2010 1st Int Conf Applied Bionics & Biomechanics(ICABB2010,Venice),Int. Program Committee,委员 2010 Int Conference on Mechanism and Machine Science,China(CCMMS2010),组委会委员,联络人 2010 欧盟EMARO Meeting & Workshop 2010, 组委会主席 2010 Int Summer School on Screw Theory based Methods in Robotics, 组委会主席 2011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obotics & Mechatronics(ISRM2011),组委会主席 2011 ―2019 全国机械原理教学研究会 第五届委员会 委员 2011 ― Member of the Editorial Board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Mechanisms and Robotic Systems》 (ISSN (Online): 2047-7252, ISSN (Print): 2047-7244) 期刊 2012 2nd ASME/IFToMM ReMAR国际会议组委会 Organizing Committee Co-Chair 2013 ―2023 《机械传动》期刊,编委 2014 “现代机构与机器人发展战略研讨会”,组委会,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10.10-11 2014 Organizing Committee, Asian-MMS 2014 & CCMMS 2014, Tianjin, 2014.7.9-7.10 2014 Associate Editor of CEB for the IEEE ICRA 2014 (201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Hong Kong, May 31-June 5, 2014 2014 Co-organizor, Task-based Optimal Design of Robots Workshop for the IEEE ICRA 2014 (201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Hong Kong, May 31-June 5, 2014 2014 高等教育出版社《机器人科学与技术》丛书编委会 委员,2014-2018 2015 Co-chair of Program Committee, 3rd ASME/IFToM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configurable Mechanisms and Robots, BUUA, 2015.07.26-28 2015 Associate Editor of CEB for the IEEE ICRA 2015 (201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Seattle, USA, May 26-May 30, 2015 2015 Track/Symposium co-chair of the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Kinematics (A.T. Yang Symposium) for the ASME DETC 2015 (ASME IDETC/CIE 2015), Boston, USA, August 2- 5, 2015 2016 Track/Symposium co-chair of the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Kinematics (A.T. Yang Symposium) for the ASME DETC 2016 (ASME IDETC/CIE 2016), North Carolina, USA, August 21-24 2016 《机械设计》期刊,编委 2017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基础国家级示范中心 教学指导委员会 委员, 2017-2022 2017 浙江大学机械基础国家级示范中心 教学指导委员会 委员, 2017-2022 2017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首届委员 2017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分会 第七届委员会 委员,2017-2021 2018 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分指导委员会,委员,2018-2022 2018 Editorial Board memb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期刊 2018 上海市空间飞行器机构重点实验室 第四届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8-2021 2019 IFToMM Permanent Commission for Education,member 2019 全国机械原理教学研究会 第六届委员会 副理事长 2019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IFToMM中国委员会 第五届委员会 副主席,2019-2022 202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机械与控制工程虚拟仿真教学中心 教学指导委员会 委员, 2020-2024 2020 中国自动化学会共融机器人专业委员会 首届委员会 委员,2020-2024 2020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空间机构分会 首届委员会 委员,2020-2024 2021 Associate Editor,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期刊 2022 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智能专业委员会 委员,2022-2026 2022 (首批)(教育部)机械原理课程群虚拟教研室 副主任 2022 (首批)(教育部)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设计)课程虚拟教研室 副主任 2022 (首批)(教育部)西南地区机械基础课程群虚拟教研室 副主任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