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吴刚

个人简介

【工作经历】 2019.07 - 至今:上海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系,副教授 2011.04 - 2019.06: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交通工程研究所,总工程师,研究员 1998.06 - 2011.03: 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副教授 1996.03 - 1998.04: 河海大学,水电学院,博士后,副教授 【教育背景】 1992 - 1995:同济大学,结构工程,博士 1989 - 1992:重庆大学,固体力学,硕士 【学术成就】 负责完成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作为分项负责人参与完成了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或参与完成其它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近20项;负责或参与完成10余项重大工程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现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90篇,其中有40余篇被SCI或EI收录;撰写专著和教材4部;参加编写沉管隧道相关标准规范3部;研究成果获中国公路学会等省部级各类科学技术奖6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 科研项目 【纵向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温对岩石的作用机制及其扰动状态本构模型研究。2009年1月~2011年12月,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岩石力学分析方法研究。2003年1月~2005年12月,项目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应力路径与微观结构相关联的天然软黏土损伤演化机理研究。2016年1月~2019年12月,项目组分项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速远程滑坡干碎屑流动力学机理的研究。2007年1月~2009年12月,项目组分项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专项基金项目(科学部主任基金):基于不同应力路径下宏细观损伤的天然软黏土本构模型研究。2014年1月~2014年12月,项目组分项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关键技术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之二级子课题“三峡船闸边坡岩体脆弹粘性时空效应及对工程稳定的影响”,1994年1月~1997年12月,项目组子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复杂水域环境沉管隧道管节浮运和沉放的动力响应特性研究。2015年1月~2017年12月,项目负责人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高温岩石的破坏机理及声发射特征。2011年1月~2012年12月,项目负责人 国家磁浮中心“十一五” 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高速磁浮试验线车线试验研究。2010年8月~2012年12月,项目组分项负责人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长距离地道顶进技术研究。2003年1月~2005年12月,项目组分项负责人 国家“863”计划研究项目:高速磁浮轨道梁的振动与减振技术研究。2002年3月~2003年7月,项目组分项负责人 国家“863”计划课题上海市配套项目:高速磁浮轨道梁振动测试分析与设计标准研究。2003年9月~2004年4月,项目组分项负责人 国家“863”计划“高速磁浮交通技术重大专项”上海配套项目:磁浮线路轨道梁优化方案研究。2004年5月~2004年7月,项目组分项负责人 国家“863”计划研究项目:高速磁浮中等跨度桥梁研究。2004年9月~2005年12月,项目组分项负责人 上海市建交委项目:越江隧道保护区内新建工程施工对隧道的影响机理及控制技术。2009年1月~20011年12月,项目组分项负责人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项目:高速磁浮试验线系统综合测试研究. 2010年12月~2012年3月,项目组分项负责人 上海市科技委项目:粉砂地层超长距离曲线顶管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2005年4月~2005年9月,项目组分项负责人 【横向科研项目】 佛山市汾江路南延线工程(澜石路至裕和路段)南岸主体、道路及沉管段工程沉管管段浮运及沉放试验研究。2011年6月~2012年10月,项目负责人 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央大道海河隧道水下检测及注浆检测项目。2011年1月~2012年4月,项目组分项负责人 沉管隧道灌砂基础1∶1模型试验及基础施工效果监测与检测技术研究,2014年11月~2016年8月,项目负责人 广州仑头-生物岛隧道工程科研项目结题咨询。2011年5月~2012年2月,项目负责人 广州仑头-生物岛隧道工程项目科技咨询(一)。2011年8月~2012年6月,项目负责人 广州仑头-生物岛隧道工程项目科技咨询(二)。2011年10月~2012年6月,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项目:2005年3月~2007年2月,质量负责人 上海市航道管理中心委托项目:吴淞导堤安全检测与评估. 2011年10月~2012年1月,子项目负责人 上海市市政工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委托项目:军工路越江隧道运营期监测与风险评价体系.2009年1月~2011年3月,子项目负责人 佛山市汾江路南延线工程(澜石路至裕和路)沉管隧道工程水下检测,2013年6月~2016年12月,子项目负责人 佛山市汾江路南延线工程(澜石路至裕和路段)沉管隧道工程运营期间健康监测体系, 2014年3月~2017年2月,子项目负责人 南昌红谷隧道工程管段灌砂基础无损检测与监测服务,2015年6月~2017年2月,子项目负责人 南昌红谷隧道工程水下检测,2014年10月~2017年12月,子项目负责人 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工程(黄埔大道至新港东路)沉管隧道水下施工检测与监测技术研究,2017年11月~2019年06月,骨干成员 市级跨江隧道养护维修指南编制,2019年01月~2019年12月,骨干成员 如意坊放射线工程(一期)内河沉管隧道健康监测系统研发,2019年01月~2020年12月,骨干成员 【专著及教材】 [1] 《扰动状态概念理论及其应用》,独著,科学出版社, 2016 [2] 《新型内河沉管隧道工程修建技术实践》,参著,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7 [3] 《大流速高位差过江沉管隧道关键技术——南昌红谷隧道》,参著,科学出版社,2016 [4] 《岩石力学》(该书获2007年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三等奖),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标准规范】 [1] 天津市工程建设标准《内河沉管隧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DB/T29-219-2013),2013年8月29日发布,主要编写人 [2] 广东省标准《内河沉管隧道水下检测技术规范》(DBJ/T15-146-2018),2018年11月27日发布,核心编写人 教学工作 本科生课程:《交通环境工程》 本科生课程:《弹性力学》 本科生课程:《隧道与井巷工程》 本科生课程:《材料力学》 本科生课程:《岩石力学》 研究生课程:《交通工程实验与检测技术》 研究生课程:《岩土工程测试技术》 研究生课程:《岩石力学专题》 研究生课程:《结构动力学》 软件版权登记及专利 【授权专利】 [1] 沉管隧道基础灌砂等比例模型试验平台(发明专利),2019.02.22,中国,ZL201610307204.9 [2] 沉管隧道基础灌砂管底压力监测系统及方法(发明专利),2018.10.23,中国,ZL201610307255.1 [3] 沉管隧道管段浮运沉放中水体取样容重检测方法及采水器(发明专利),2014.06.18,中国,ZL201210181131.5 [4] 沉管隧道基础灌砂等比例模型试验平台(实用新型),2016.11.30,中国,ZL201620421033.8 [5] 沉管隧道基础灌砂管底压力监测系统(实用新型),2017.01.04,中国,ZL201620420878.5 [6] 沉管隧道基础灌砂或压浆施工管段位移监测系统(实用新型),2012.07.04,中国,ZL201120401677.8 [7] 沉管隧道水下临时支撑块水平度检测装置(实用新型),2012.08.22,中国,ZL201120401678.2 [8] 沉管隧道管段浮运沉放中采水及检测水样容重的分析系统(实用新型),2013.01.16,中国,ZL201220260309.0 [9] 基于冲击映象法的沉管隧道基础灌砂施工效果监测系统(实用新型),2017.08.08,中国,ZL201620763035.5 [10] 用于沉管隧道水下炸礁的微差爆破装置(实用新型),2017.11.10,中国,ZL201720043786.4 荣誉和奖励 2019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9) 2019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排名第7) 2017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9) 2017年度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6) 2017年度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排名第17) 2015年度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5)

研究领域

一、工程材料测试技术及隧道工程模拟与监测 二、扰动状态概念理论及其在岩土力学中的应用 三、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工程应用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G. Wu, L. Zhang. Studying unloading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of a rock mass using the disturbed state concep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2004, 41(2A 18): 1-7. ——SCI、EI [2] Wu Gang, Zhang Lei. Disturbed state model for analysis of 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of sandstone under different strain rates. Key Engineering Materials, Vols. 274-276(2004), pp.265-270. ——SCI、EI [3] Gang Wu, Deyong Wang. Mechanical and acoustic e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limestone after high temperatur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uctures and Building Materials (ICSBM 2012). 10-11March,2012,Hangzhou,P. R. China.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446-449: 23-28. ——EI [4] Wu, G., Wang, Y., Swift, G. and Chen, J..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andstone. Geotechnical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2013,31(2):809-816. ——EI [5] Zhai Songtao, Wu Gang, Zhang Yuan.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structure and acoustic emission of marble in the heating process. 3rd ISRM Symposium on Rock Mechanics“Rock Characterisation, Modelling and 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s” ,245-250.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China 18-20 June,2013——EI [6] Zhang Yuan, Wu Gang.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micro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marble under temperature load. Xia-ting Feng, John A. Hudson & Fei Tan Edited. “Rock Characterisation, Modelling and 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s”,115-118.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SRM SINOROCK Symposium.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P R China, 18-20 June,2013. ——EI [7] G. Wu, S. Liu. Research on ultrasonic characteristics of sandstone after heating to high temperature. Meifeng Cai & Jin’an Wang Edited. “Boundaries of Rock Mechanics”, 207-211.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Young Scholars’ Symposium on Rock Mechanics, 28 April-2 May, 2008, Beijing, China. Taylor & Francis / Balkema PUBLISHERS. International Young Scholar Symposium on Rock Mechanics 2008. ——EI [8] Y. Wang, G. Wu, S.M. Grove, M.G. Anderson. Modelling Water Retention Characteristic in Unsaturated Soils. D. G. Toll, C. E. Augarde, G. Gallipoli & S. J. Wheeler Edited. “Unsaturated Soils: Advances in Geo-engineering”, 675-681. FIRST EUROPEAN CONFERENCE ON UNSATURATED SOILS, Durham, UK from 2-4th July 2008. CRC Press/ Balkema.——EI [9] 吴刚,孙钧. 卸荷应力状态下裂隙岩体的变形和强度特性.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1998, 17(6): 615-621. ——EI [10] 吴刚,赵震洋. 不同应力状态下岩石类材料破坏的声发射特性. 岩土工程学报,1998,20(2):82-85. ——EI [11] 吴刚. 工程材料的扰动状态本构模型(1)——扰动状态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6):759-765.——EI [12] 吴刚. 工程材料的扰动状态本构模型(2)——基于扰动状态概念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8):1107-1110.——EI [13] 吴刚,张磊. 单轴压缩下岩石破坏后区的扰动状态概念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4,23(10):1628-1634.——EI [14]吴刚,何国梁,张磊,邱一平. 大理岩循环冻融试验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增1):2930-2938.——EI [15] 吴刚,邢爱国,张磊. 砂岩高温后的力学特性.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10):2110-2116. ——EI [16] 吴刚,滕念管,王宇.高温后石灰岩的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2011,33(2):259-264. ——EI [17] 吴刚,王德咏,翟松韬,李玉寿,陈军. 高温下大理岩力学性质的试验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31(6):1237-1244. ——EI [18] 吴刚,翟松韬,李玉寿,吴雪萍.高温下大理岩受压破坏的细观结构分析.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2,31(增2): 3579-3585. ——EI [19] 吴刚,王德咏,翟松韬. 单轴压缩下高温后砂岩的声发射特征. 岩土力学,2012,33(11):3237-3242. ——EI [20] 吴刚,翟松韬,孙红,张渊. 高温下盐岩的声发射特性试验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33(6):1203-1211.——EI [21] 吴刚,沈永芳,吴鹏飞,奚笑舟. 天津海河沉管隧道工程水中管段对接的检测研究. 水利学报,2015,46(增刊1):90-94. ——EI [22] 吴刚,翟松韬,王宇. 高温下花岗岩的细观结构与声发射特性研究. 岩土力学,2015.36(增刊1):351-356. ——EI [23] 王德咏,吴刚,葛修润. 高温作用后石灰岩受压破裂过程的声发射试验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1,45(5):0743-0748. ——EI [24] 陈锦剑,吴刚,王建华,郝佳. 基于扰动状态概念模型的饱和软粘土力学特性.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38(6):952-955.——EI [25] 何国梁,吴刚,黄醒春,张磊,邱一平. 砂岩高温前后超声特性的试验研究.岩土力学,2007,28(4):779-784.——EI [26] 翟松韬,吴刚,张渊,罗春泳,李玉寿. 高温作用下花岗岩的声发射特征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32(1):126-134. ——EI [27] 翟松韬,吴刚,孙红,潘建华. 高温下大理岩的声发射特性试验研究. 岩土工程学报,2013,35(增刊2):177-183. ——EI [28] 翟松韬,吴刚,张渊,吴雪萍. 单轴压缩下高温盐岩的力学特性研究.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33(1):105-111. ——EI [29] 王宇,吴刚. 一种基于物理化学基础分析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 岩土工程学报,2008,30(9):1282-1290. ——EI [30] 孙红,吴刚,宋金岩,王宇. 路基工程中植被边坡的安全技术指标分析. 岩土工程学报,2010,32(增2):594-597. ——EI [31] 吴刚,孙红,翟松韬. 高温岩石的扰动状态本构模型. 冰川冻土,2016,38(4):875-879. [32]吴刚,沈永芳,孙红. 沉管管节内河浮运的水力学特性及其稳定性分析. 现代隧道技术,2018,55(1):170-177. [33]吴刚,何国梁. 岩石的弹塑性扰动状态本构模型. 河海大学学报,2008,36(5):663-669. [34]吴刚. 工程岩体卸荷破坏机制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工程地质学报,2001,9(2):174-181. [35]吴刚,孙钧,吴中如. 复杂应力状态下完整岩体卸荷破坏的损伤力学分析.河海大学学报,1997,25(3):44-49. [36]吴刚. 岩体在加、卸荷条件下破坏效应的对比分析. 岩土力学,1997,18(2): 13-16. [37]吴刚. 完整岩体模型的卸荷破坏试验研究. 实验力学,1997,12(4):549-555. [38]吴刚. 基于损伤面的岩体破坏准则.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 第33卷专辑(江苏省第二届博士后学术大会论文专辑)33:289-291. [39] 吴刚,陈泽光. 贯穿的中心裂纹LY12板在动静态加载条件下的断裂实验研究. 实验力学,1994,9(2):165-169. [40] 吴刚. 裂隙岩体模型的卸荷破坏试验研究. 工程力学,1997增刊,529-534. [41] 王海龙,吴刚,沈永芳,车爱兰. 沉管隧道基础灌砂的实时无损检测试验研究. 岩土力学,2018,14(5):1170-1178. [42] 郭俊,吴刚,沈永芳. 南昌红谷隧道基础灌砂施工工艺的模型试验研究. 现代隧道技术,2017, 54(6):56-62. [43] 姚怡文,吴刚,李志军,刘敏. 大型内河沉管隧道基础灌砂模型试验及效果检测技术研究. 隧道建设,2016,36(9):1060-1070. [44] 林金雄,吴刚,沈永芳. 复杂水流下沉管管节浮运阻力的数值模拟.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5,11(5):1199-1206,1215. [45] 赵朋辉,吴刚,林金雄. 沉管隧道管节在起浮过程中的强度与变形分析.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4,34(增刊):18-23. [46] 胡勇前,吴刚,杨海涛. 复杂工况下沉管管节浮运阻力的模型试验研究.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10(增刊1):1620-1625. [47] 沈永芳,吴刚,赵强. 广州仑头~生物岛隧道工程基槽的水下检测研究[J]. 地下空间与学报,2011,7(5):983-988. [48] 万超,周恩先,吴刚,沈永芳,吕振纲. 沉管隧道基础灌砂施工顺序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8,14(6):1618-1624. [49] 王海龙,郭俊,吴刚,沈永芳,车爱兰. 冲击映像法在沉管隧道基础灌砂监测中的应用. 隧道建设,2016,36(9):1132-1138. [50] 郑学平,万超,吴刚,沈永芳,周恩先,江剑琴. 沉管隧道基础灌砂管底压力的监测试验研究. 隧道建设, 2016,36(9):1030-1036. [51] G. Wu, L. Zhang. A Damage Mechanical Constitutive Model of Unloading Failure for Brittle-Elastic Rock Mass. T. Saito & S. Murata Edited. “Environmental Rock Engineering”, 279-283.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Kyoto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Underground Environment. A. A. BALKEMA PUBLISHERS, 2003. March 17-18, 2003, in Kyoto, JAPAN. [52] Wu Gang, Huang Xingchun, Pan Jianhau. Experimental Study on Unloading Failure of Red Sandstone. Lin YM et al. Edited. “NEW DEVELOPMENT IN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235-238.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w Development in Rock Mechanics and Rock Engineering, SHENYANG, PEOPLES R CHINA, OCT 10-12, 2002 NE Univ. [53] Wu Gang, Chen Jinjian, Sun Hong, Wang Jianhua. Disturbed state concept model for studying on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aturated cohesive soils. Structural Engineers World Congress 2002. October 9-12, in PACIFICO YOKOHAMA, Japan. [54]Wu Gang. Stability analysis of high slope rock mass in the Three Gorges permanent shiplock during engineering unloading. Desai et al. Edited. “Computer Method and Advances in Geomechanics”, 619-624.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Methods and Advances in Geomechanics. A. A. BALKEMA PUBLISHERS, 2001. January 7-12, 2001, in Tucson, Arizona, USA. [55] Wu Gang, Chen Jinjian and Teng Nianguan. A Constitutive Model of Saturated Cohesive Soil Based on Disturbed State Concept. The 4th Shanghai-Seoul Forum on Urba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72-78. October 21-24, 2002,in Shanghai, China. [56] Wu Gang. Deformation and strength characters of jointed rock mass under unloading stress states. “The China-Japan Joint Symposium on Recent Development of Theory & Practice in Geotechnolgy”, Department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China & Kyushu Branch of Japanese Geotechnical Society,387-392. October 29-30, 1997, Shanghai, China. [57] Y. Wang,G. Wu, C. Melbourne. Modelling of the water phase in unsaturated soils. The 4th Asia-Pacific Conference on Unsaturated Soils, 23-25 November 2009, Newcastle, Australia, CRC Press / Balkema [58] G. Wu, Y. Wang, G. Swift and J. Chen. Physico-mechanical and thermo-mechan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sandstone. Harmonising Rock Engineering and the Environment–­Qian & Zhou (eds). 881-886. 12th ISRM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Rock Mechanics in 2011.Beijing:2011 [59] Zhai Songtao, Wu Gang, Pan Jianhua, Luo Chunyong, Li Yushou.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anite under high temperature. NDRM’2012,September 14-17, 2012,in Shenyang, China. [60] Sun Hong, Wu Gang, Song CY, Ge Xiurun.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Glass Fiber-Reinforced Sand. Proceedings of GeoShanghai 201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Ground Improvement and Geosynthetics. Editors: Li L, Cetin B, Yang X M. Shanghai China,2018 :368-373. 2018.05.27-30.

学术兼职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水利学科和地球科学部地质学科同行评议专家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 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山东省科技计划与科技成果评审专家 河北省科技计划评审专家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计划评审专家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评审专家 上海市建设工程招标评标定标专家评委 上海市政府采购咨询专家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