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韩喜球

个人简介

韩喜球 研究员, 上海交大海洋学院/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教育背景1986.9-1990.7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系,地质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0.9-1993.6 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所,沉积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8.3-2001.6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构造地质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3.7-至 今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1998-2003 任副研究员;2003起任研究员;2009起被聘为3级研究员) 2002-2005 德国海洋研究中心(基尔)(GEOMAR),访问学者、博士后。 2009.8-2010.2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大气与海洋学院、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高级研究学者 2009-2014 中国大洋勘查技术与深海科学研究开发基地 副主任 2012-2014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际合作中心(处)主任(处长) 2014-至今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海底科学实验室 副主任 2015.9-至今 兼任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副院长 2016.6-至今 兼任中国科协第九届常委 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科研项目40多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1项,973子课题2项、浙江省杰青基金课题1项,中国大洋调查研究课题30余项。目前负责的在研项目: 热液硫化物的微生物氧化作用:过程、机制及其对海洋硫循环的贡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重点项目,2020-2023年 ROV 甲烷礁钻机取芯 技术应用及南海北部冷泉活动史研究,国家重大研发计划,2018-2020年 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查-印度洋靶区,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十三五”重大项目,2018-2020年 教学工作 面向硕士生和博士生讲授《海底资源与成矿系统》课程 荣誉奖励 科研成果曾获浙江省“十二五”“十大”地质成果奖(排名第一,2016年)、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排名第三,2011年)、国家海洋局创新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三,2011年)、二等奖(排名第一,2008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一,2007年),浙江省青年科技奖(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3年)等学术奖励。 个人曾荣获浙江省万人计划:杰出人才,全国创新争先奖状(2017)、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6)、中国女科技工作者社会服务奖(2016)、中国大洋协会优秀工作奖(2011)、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全国“三八”红旗手(2009)、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个人(2009)、国家海洋局三等功(2010)、浙江十大杰出青年(2009)、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08)、浙江省“151人才工程”重点层次(2008)等荣誉称号。2012年当选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代表。

研究领域

海底资源及其成矿系统 海洋沉积记录与全球变化 微生物作用与物质循环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Han X, Schultz L, Zhang W, Zhu J, Meng F, Geesey G. Mineral formation during bacterial sulfate reduction in the presence of different electron donors and carbon sources. Chemical Geology, 2016, 435:45-59 2. Han X, Suess E, Liebetrau V, Eisenhauer A, Huang Y. Past methane release event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t the upper continental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 constraints by seep carbona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14, 103(7):1873-1887 3. Wang Y, *Han X, Petersen S, Jin X., Qiu Z., Zhu J. Mineralogy and Geochemistry of Hydrothermal Precipitates from Kairei Hydrothermal Field, Central Indian Ridge, Marine Geology. 2014 (354):69-80. 4. 韩喜球,邱中炎,马维林,海山富钴结壳:高分辨率年代框架与古环境记录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 2014 5. Han XQ, Yang KH, Huang YY. Origin and nature of cold seep in northeastern Dongsha area, South China Sea: Evidence from chimney-like seep carbonates. 2013,Chinece Science Bulletin, 58 (30): 3689-3697. 6. Han Xiqiu, Qiu Zhongyan, Ma Weilin, Qian Jiangchu. High resolution dating of Co-rich crusts:a comparative study using the methods of orbital pacing and 230Thex/232Th dating.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 2009,52(4),484 – 488. 7. Han X., Suess E., Huang Y., Wu N., Bohrmann G., Su X., Eisenhauer A., Rehder G., Fang Y. Jiulong Methane Reef: Microbial mediation of seep-carbona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Marine Geology. 2008, 249: 243-256。 8. Han X., Suess E., Sahling, H., Wallmann, K., 2004, Fluid Venting History off Costa Rica Margin: New Results From Authigenic Carboant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93, 596-611 9. Han X., Jin, X., Yang, S., Fiezke, J. Eisenhauer A., 2003. Rhythmic growth of Pacific ferromanganese nodules and their Milankovitch climatic origin, Earth &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11, 143-15 10. 韩喜球. 大洋多金属结核的生长韵律与全球变化.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107pp. ISBN 978-7-116-06017-3。

学术兼职

中国科协会常委,中国科协女科技工作者副会长,中国海洋科学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评价专家,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地质学会副秘书长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员会主任,浙江省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杭州市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 编委。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