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桑义敏

个人简介

桑义敏,工学博士,中共党员,主要从事水质工程技术、污水处理及回用、油水分离、油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主持国家科技攻关子课题、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专题、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资助项目等科研项目9项,项目总经费愈100万元;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EI检索9篇,SCI检索6篇,ISTP检索3篇,其中,3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环境学科的顶级TOP期刊上,1篇是JCR分区1区期刊, 2篇是JCR分区2区期刊,影响因子分别是4.364、4.173和2.59;3篇文章他引次数共计133次;授权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项;主编行业工具书1部:《有机化学品泄漏场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指南》(ISBN:978-7-5111-0780-0;2012年03月于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参编专业教材2部,其中一部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北京市精品教材;曾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人才培养 先后为本科生主讲《城市环境与设备》、《绿色技术及应用》、《工程测量》、《水处理新技术进展》、《膜分离技术及应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建筑给排水工程》、《环境工程专业试验》等课程,参与承担《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污水管道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训环节的指导任务;联合指导硕士研究生2人;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先后4人次获得校级优秀设计(论文)论文。 本人所在的环境工程专业于2005年6月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品牌建设专业,2008年7月入选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年7月入选第VI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7月,所参与的“环境工程教学与实验中心”被评为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4年通过北京市教委和专家验收;2010年4月,所参与的“环境治理与调控技术教学团队”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先后任环03-2班、环08-2班班主任、环13-1班班主任,2009-2010学年、2013-2014学年分别被评为校级优秀班主任,环08-2班团支部被共青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委员会评为2009-2010学年校级十佳团支部和校级优秀团支部。指导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URT)9项,其中1项国家级、4项北京市级,2项获得“优秀URT计划项目指导教师”称号。 作为主编之一,出版了行业工具书《有机化学品泄漏场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指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03-01)。参与编写出版教材或论著有《废水处理与矿井水资源化》(何绪文编著,中国矿业出版社,2001年)、《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陈家庆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10)等2部,其中《环保设备原理与设计》为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1. 科技部院所技术开发基金项目,“新型除油吸附材料及除油设备的研制开发” (NCSTE-2000-JKZX-241),2001.01-2003.12,经费90万元,主要参与人,基于石化污泥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吸附材料--碳-无机吸附剂,并开发出基于碳-无机吸附剂的面向石化炼油废水的高效油水分离器,在某石化集团炼油厂取得了良好的现场应用效果。 2.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功能有机高分子纤维过滤吸附材料技术及工业应用研究”(2003DFBA0008),2003.12-2005.12,总经费156(60)万元,骨干参与人,负责子专题“含油废水和重金属污染地下水处理用净化器试验样机开发及应用试验研究”,对胶束强化过滤(MEUF)等新型膜分离技术有着深入的理解。 3. 科技部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垃圾渗滤液预处理新型复合絮凝剂与处理设备”(2005-JKZX-314),2005.12-2007.12,经费95万元,第一参与人,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和技术攻关,开发了新型复合絮凝剂(已申请专利)和絮凝反应设备,实验室研究和现场应用均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为其在垃圾渗滤液处理行业的推广应用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4. 国家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有机化学品泄漏场地土壤污染物扩散预测与防治研究”(200809095),2008.08-2011.07,经费235万元,骨干参与人,负责子专题“有机化学品泄漏场地土壤污染应急处置技术及预案研究”,负责编写了《有机化学品泄露场地应急预案》和《有机化学品泄露场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指南》,已被国家环保部相关部分采纳,正在组织出版。 5. 环境保护部专项,“污染场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1691.13),2010.01-2012.12,20万,主要参与人,负责国内外污染场地调查、风险评价与修复技术文献调研并参与污染场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编写工作。 6.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蒸汽系统疏水阀凝结水回收装置的节能关键技术研究”(2008BAF34B10-3),2008.01-2010.06,总经费273万元,其中国拨经费73万元,主要参与人,负责凝结水高温除油、除铁技术的开发和研究。 7.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基于新材料的石化凝结水除油除铁系统开发”,2009.01-2009.12,经费80.0万元,第二负责人/主要实施人。采用特殊材料,借助聚结、截留、吸附和离子交换原理,已经自行开发、设计、制作了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化行业凝结水除油除铁复合介质过滤装置,并在燕山石化集团热力厂第二热力车间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中试应用研究,受到了该车间用户的好评和欢迎。中试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燕山石化热力厂第二热力站的典型凝结水来说,处理之后的凝结水油含量和总铁含量均优于国家标准中低压锅炉水质标准(GB1576-2001)的水质要求。 8. 横向项目(北京市东升供销实业总公司),“北京市东升供销实业总公司综合服务楼中水处理工程”,2009.01立项,经费51.98万元,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的总体规划、设计、运行等工作,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功能固液分离器、巴派克(Bio-Packing)生化处理等先进技术,项目运行良好,出水水质完全满足《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的要求,堪称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的样板工程。 9. “海上油田采出水处理用旋流气浮一体化技术的机理与特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51079006;2011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34万元,主要参与人,负责紧凑型管式强化聚结器的开发和研究、采油污水的室内再现配置与剪切强度研究等工作。 授权或申请的专利(均为第一发明人) 1. 一种基于新型膜材料的饮用水除砷装置. 实用新型. ZL 2005 2 0118599.5, 2007.06.20 2. 一种基于新型膜材料的高效除油反应器. 实用新型. ZL 2005 2 0118748.8, 2006.11.01 3. 新型膜材料净水器. 实用新型. ZL 2005 2 0118749.2, 2006.11.01 4. 处理工业废水的复合絮凝剂及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 ZL 2008 1 0226114.2, 2013.01.30 5. 污水预处理多功能固液分离器. 发明公开. CN101259344, 2008.09.10 科研合作意向 1.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项目咨询、工程设计和总承包:巴派克(Bio-Packing)生化处理技术、多功能固液分离技术、砂粒强化絮凝沉淀技术、膜分离技术等; 2.采油污水等含油污水处理技术:高效聚结油水分离器、紧凑型管式强化聚结器、管式湍流聚结器、高效膜分离除油反应器等; 3.油水两相系统分散相液滴的破碎与聚结机理研究:采油污水的室内再现模拟、剪切强度与乳化度对应关系等; 4.蒸汽凝结水精处理与节能、节水技术研究:石化凝结水除油除铁多介质过滤器、凝结水高温除油、除铁技术; 5.高速铁路修建用CA砂浆洗涤污水、垃圾渗滤液、皮革污水等处理技术与新型高效絮凝剂研究; 6.染防治应急预案、技术指南以及技术政策等环境管理方面的软课题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Yimin Sang, Qingbao Gu, Tichang Sun, et al. Filtration by a novel nanofiber membrane and alumina adsorption to remove copper(II) from groundwater.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8, 153(1-2): 860-866. (SCI, EI: 081311174338, IF of 2010-2011:4.144, 4.14, 3.72, JCR分区:大类1区,TOP期刊,被引频次:23) 2. Yimin Sang, Qingbao Gu, Tichang Sun, Fasheng Li, et al. Analysis and Removal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Biologically Treated Landfill Leachate by Inorganic Flocculants Composite of Al(III)-Mg(II).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08, 1140(1): 412~419. (SCI, ISTP/CPCI-S, IF of 2011-2012: 3.155,4.364, JCR分区:大类2区,TOP期刊) 2. Yimin Sang, Fasheng Li,Qingbao Gu, et al. Removal of heavy metal from groundwater by a novel nanofiber membrane. Desalination, 2008, 223(1-3): 349-360. (SCI, EI:080511072629, ISTP/CPCI-S,IF of 2010-2011:2.59, JCR分区:大类2区,被引频次:52) 3. Y. M. Sang, Q. B. Gu, T. C. Sun, F. S. Li. Color and organic compounds removal from secondary effluent of landfill leachate with a novel inorganic polymer coagulant. 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58.7: 1423~1432. (SCI, IF of 2011: 1.122, JCR分区:大类3区) 4. Yimin Sang, Tichang Sun, Jiaqing Chen, et al. Flocculation process optimization of a novel coagulant for landfill leachate pretreatment.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CBBE 2008, 2008, p 3343~3346. (EI:083711532229) 5. Yimin Sang, Jiaqing Chen, Cunzhen Liang, Qingbao Gu, Fasheng Li. Characterization and flocculation treatment of organic substances present in landfill leachat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iCBBE 2009, 2009, Vols 1-11: 4908-4911. (EI: 20095312596575, ISTP/CPCI-S) 6. Zhan-Meng Liu, Yi-Min Sang, Zhen-Gong Tong, Qun-Hui Wang, Ti-Chang Sun. Decolourization performance and mechanism of leachate secondary effluent using Poly-aluminium(III)–magnesium(II) sulphate. Water and Environment Journal, 2011, 20(3). (SCI) 7. Liu Zhanmeng; Sang Yimin; Nie Fahui. Disposal of pharmaceutical wastewater by combined coagulation and two-stage ARB proces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 Science, MASS 2009, 2009. (EI: 20100212629615) 8. SANG Yi-min, LI Fa-sheng , SUN Ti-chang, et al. Filtration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Groundwater Using a Novel Nanofiber Membrane.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Sunyatseni, 2007.6,46(Sup.): 339-340. (EI源) 9. LIU Jian-bin, SANG Yi-min, TAN Wen-jie, et 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oil-removal mechanisms of the adsorbents made from petrochemical sludge.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English edition). 2004, 14(2): 170-173. (EI源) 10. HE Xuwen, SANG Yi-min, WANG Shou-zhong, WU Bing. Application of CASS in Treating Domestic Sewage at Low Temperatures.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 Technology, 2001, 11(2): 168-172. (EI源)

学术兼职

现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会员(S291000142M)、国际水业协会(IWA)会员(00965793),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环境工程学报》等国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