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荆月新

个人简介

荆月新,男,1969年8月生,山东东营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 1987年9月—1991年6月,吉林大学法学院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 1993年9月—1996年6月,华东政法学院学习,获法硕士学位; 2005年9月—2008年6月,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 2007年3月—5月,(台湾)国立政治大学法学院进修; 2012年11月—2013年5月,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 主要成果 出版学术著作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 在《法学》、《中国行政管理》、《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华东政法大学学报》等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2016年,获得“山东师范大学十佳教师”称号。 主要著作 1、《1947年宪法体制下的中央立法权研究》,独著,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2、《城市土地立法研究》,独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版; 3、《土地储备的法律程序及其监管》,主编,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 4、《法律移植论》,参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主持课题 1、《近代乡里制度转型中的法治文化研究》,国家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6BFX017); 2、《民国乡村自治中的非宪政要素研究》,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CLS(2012)D114); 3、《清末民初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宪政考察——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山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09CFXZ22); 4、《绅治与宪制的博弈——民国地方自治的困局透视》,山东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1CFXZ01)。 科研获奖 1、论文《宗教功能缺位与法律精神疏离——近代中国移植大陆法反思》获2009年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论文《光绪末年官制立法评析》获2012年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3、论文《近代地方自治中的权利缺位探源》获2014年山东省高等教育普通本科人文社科类优秀成果一等奖。

研究领域

比较法学、法律史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从暗合到皈依:吕振羽马克思主义人民自治观的形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第4期; 2、《社交新媒体与城郊村法律事务的公共参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3、《探寻现实维度下法律经验的立场与方法——从明恩溥对近代乡村自治立法的启示切入》,《法律方法》2020年9月。 4、《“礼”与自然法的沟通——从洛克<政府论>对亲权的阐释导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新华文摘》论点摘编); 5、《重视齐法家“德法并举”的思想价值》,《大众日报》(理论版)2017年5月3日。 6、《从传统法治文化中寻找社会治理智慧》,《人民日报》(学术版)2016年6月6日; 7、《近代乡里制度转型中的“公权下探”现象解析——兼及乡村自治失败的原因》,《东岳论丛》2016年第1期; 8、《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机制创新及其局限》,《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12期; 9、《礼治观念回归的法治意义解析——以民国乡村自治立法为例》,《理论学刊》2015年第9期(《新华文摘》论点摘编); 10、《近代乡里制度转型的当代法治意义》,《光明日报》(理论版)2015年8月29日; 11、《近代地方自治中的“权利缺位”探源》,《山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8期; 12、《体制内之觞——论近代地方自治对绅权的损害》,《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13、《民国时期学界对西法移植的反思及其局限》,《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8期; 14、《光绪末年官制立法评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5、《集权而非分权——清末地方自治立法评析》,《法律史的世界》(上),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16、《宗教功能缺位与法律精神疏离——近代中国移植大陆法反思》,何勤华主编:《大陆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7、《行政强制法如何实现宏观协调》,《法学》2008年第2期; 18、《“泛立法”现象及其防治》,《理论学刊》2006年第10期; 19、《论社会信用立法》,《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20、《论行政程序中的秘密取证》,《法学论坛》2004年第6期; 21、《略论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责任》,《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学术兼职

现兼任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先秦史学会法家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山东省法学会齐鲁法治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