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徐夫真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2009.9-2012.6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博士 2004.9-2007.6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硕士 1991.9-1995.7 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系 学士 工作经历 2004-至今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讲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999-2003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助教、讲师 1995-1998 兖州师范学校 助教 研究课题 1.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一般项目:母亲教养行为与青少年内化问题的关系:一项短期纵向研究(15CJYJ09),2015-2016。主持 2.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2008GZ028),2008-2009。主持 3.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青少年疏离感对网络依赖的影响: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的调节作用(09BZXJ04),2009-2012。主持 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基于心理辅导的青少年犯教育改造途径研究(08JJDXLX270),2009-2011。参与,3/6 5.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欺负/受欺负与同伴背景的关系(DBA070073),2007-2010。参与,3/6 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城市和农村高中阶段青少年的未来取向(07JAXLX002),2007-2009。参与,3/6 7.科技部基础研究专项(973项目)子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发育特征调查—社会性与情绪领域测量指标确定及积极与消极行为工具编制,2007-2008,参与。 8.科技部基础研究专项(973项目)子课题:中国儿童青少年发育特征调查—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青岛胶州市、日照市岚山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数据库建设,2008-2009,参与。 荣誉称号 1. 2013年 《青少年疏离感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关系: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的调节效应检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 2010年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3.2016年 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优秀教学奖” 4.2010年 山东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5.2009年 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6.2008年 山东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先进个人” 7.2008年 山东师范大学 “优秀教学奖” 8.2007年 山东师范大学“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参与著作 1. 张文新 主译. (2011). 人类发展的概念与理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Lerner, R. M. (2002).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Human Development. Lond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 张文新等著. (2014). 心理矫正与服刑青少年的教育改造.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主讲课程 研究生课程:心理与行为问题研究、中小学生危机干预 本科生课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实践、行为矫正心理学、健康心理学

研究领域

儿童青少年内化问题行为发展及影响因素、学校心理健康、心理咨询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崔伟, 徐夫真, 陈佩佩, 刘宇鹏, 孙浩. (2017). 留守初中生教师支持与学业适应:人格的调节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2), 54-58+77. 2. 徐夫真, 张玲玲, 魏星, 张文新, 陈亮, 纪林芹, 陈欣银. (2015). 青少年早期内化问题的稳定性及其与母亲教养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2), 204-211. 3. 吴汉, 徐夫真, 张珍珍. (2015). 听障青少年自我概念与疏离感:友谊支持的调节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11), 31-35+55. 4. 张珍珍, 陈佩佩, 路立红, 徐夫真. (2015). 听障青少年疏离感与抑郁的关系:自我概念的中介效应. 中国特殊教育, (6), 35-38+28. 5. 李荣风, 徐夫真, 纪林芹, 张文新. (2013).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的初步修订.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1(7), 996-1000. 6. 徐夫真, 张文新. (2010).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预测:同伴接纳的调节作用及性别差异,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3), 274-281. 7. 于凤杰, 徐夫真, 王姝琼, 张玲玲, 张文新. (2010). 城乡普高生与中职生对未来的规划和态度, 心理发展与教育, 26(2), 161-168. 8. 徐夫真, 张文新, 张玲玲. (2009).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心理学报, 41(12), 1165-1174. 9. 张文新, 徐夫真, 张玲玲, 王姝琼, 于凤杰, 高婷. (2009).大学生对个人未来的规划和态度及其与抑郁的关系. 心理科学, 32(4), 824-827. 10. 陈光辉, 徐夫真, 李景, 张文新. (2009). 群集化儿童问题行为核查表的中文版修订. 心理与行为研究, 7(3), 219-225. 11. 胡艺馨, 徐夫真, 张文新. (2009). 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的新进展.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4(2), 59-61. 12.麻彦坤, 徐夫真. (2008). 维果茨基“论心理学危机”的现实意义. 广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全文复印, 5, 78-83. 新华文摘论点摘要. 13. 徐夫真, 张文新. (2008). 青少年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3(4), 154-157. 14. 徐夫真. (2008). 论对话教学的三个基本原则. 当代教育科学, 17. 34-35. 15. 徐夫真. (2007). 对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重塑的观照—— 一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视野.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6(4), 79-82. 16. 徐夫真. (2007). 德育“认知发展说”评判. 当代教育科学. 18, 12-14. 17. 徐夫真. (2006). 关于青少年疏离感研究的理论分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51(2), 134-137. 18. 徐夫真. (2002). 教师职业道德的现代性困境. 深圳教育学院学报. 2, 11-16. 19. 徐夫真. (2000). 市场经济条件下师德建设新论.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15(2), 49-52. 会议论文 1. Xu, F. Z., Zhang W. X., et al. Prediction of Maternal Parenting on Anxiety/Depression during Early Adolescence: Moderating Effect of Adolescents’ Previous Anxiety/Depression and its Gender Differ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3rd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ural Development (ISSBD). (Shanghai, China, July, 2014). 2. Xu, F. Z., Zhang W. X., et al. Prediction of maternal parenting style on anxiety/depression during adolescence: Moderation effect of adolescents’ previous anxiety/depress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nd Conference of Graduate Students with Sisterhood Universities (Changhua,Taiwan,China, October, 2012). 3. Xu, F. Z., & Zhang W. X.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function, peer acceptance and adolescent alien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th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Behavioural Development (ISSBD) (Wurzberg, Germany, July, 2008) 4. 张珍珍, 陈佩佩, 路立红, 周冬华, 徐夫真. 同伴接纳、自我概念和抑郁的关系:听健和听障青少年的比较. 第17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 北京, 2014, 10. 5. 陈佩佩, 张珍珍, 路立红, 周冬华, 徐夫真. 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一致感的关系: 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 第17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 北京, 2014, 10. 6. 吴汉, 张良, 徐夫真. 山东省城市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现状调查. 第17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 北京, 2014, 10. 7. 徐夫真, 张文新, 张云仙. 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个体中心和变量中心的分析. 第15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 广州, 2012, 11. 8. 徐夫真, 吕娜, 周利娜, 李焕宁, 张文新. 童年晚期与青少年早期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 一项追踪研究. 第14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 西安, 2011, 10. 9. 徐夫真, 张文新.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第12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 济南, 2009, 11. 10.徐夫真, 张文新, 陈英敏. 青少年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同伴接纳的关系. 第11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 河南开封, 2007, 10.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