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韦仁忠

个人简介

韦仁忠,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青联委员。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博士后。青海省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课题、博士后特别项目、博士后一般项目等10多项。在《理论动态》、《中国藏学》、《西北民族研究》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曾获得党校和行政学院系统精品课奖项若干次,国家行政学院网络优秀课程入选者,民族社会学优秀课教师。曾获“优秀班主任”、“教学能手”等称号,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央党校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第四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三等奖、国家民委第四届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 获奖情况 1、专著《高原城市的陌生人: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调适和社会资本重建》获得2018年“第四届全国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专著《高原城市的陌生人: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调适和社会资本重建》获得2017年第四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三等奖; 3、论文《当代文化生态语境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获得2016年中央党校第十一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4、系列论文之“建设生态文化:生态立省战略的灵魂”荣获2011年全国党校系统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5、论文《藏族环保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及其现代价值》获得2016年“中华文明与人类共同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征文三等奖; 6、主研课题《中国藏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荣获2011年青海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7、合著《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研究》荣获2011年青海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 8、获得2014年第三届党校系统“教学观摩比赛”教授职称组二等奖; 9、获得2012年第二届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教学观摩比赛”精品课三等奖; 10、获得2012年度北京师范大学优秀博士研究生奖。等 科研项目 1、社会协同治理视域下藏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研究,2018年创新火花项目库重大项目,主持; 2、西藏流动人口问题研究,2018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主持; 3、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生活重建和反贫困研究,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持; 4、 藏族生态移民的文化调适研究,2012年国家民委课题一般项目,主持; 5、 西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问题研究,2014年国家民委课题一般项目,主持; 6、 西部城市社区治理与多民族参与研究,2014年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6批面上项目,主持; 7、 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和融合研究,2015年博士后科学基金第8批特别项目,主持; 8、 牧区经济发展与“托茂人”的文化适应研究,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研; 9、中国藏区生态移民问题研究,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研; 10、转型期西部农村社会结构变迁研究,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主研; 11、西北穆斯林农业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择业趋向研究,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研; 12、灾后玉树的社会建设问题研究,2013年青海省社科基金项目,主研; 13、《格萨尔》史诗的历史人类学研究,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研; 14、新时代西藏社会治理创新研究,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度招标项目;主持; 15、西藏和四省藏区社会协同治理研究,2019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重点项目;主持。 人才培养 担任研究生导师。目前给研究生讲授《社会学理论》、《社会福利》等课程,给本科生讲授《社会政策概论》等课程;为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讲授《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等专题。 著作: 1、《高原城市的陌生人: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调适和社会资本重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专著; 2、《青海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年版,合著; 3、《中华文明与人类共同价值》,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合著。等

研究领域

民族社会学、社会治理与政策过程、民俗文化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一)资政(智库)类: 1、生态城市:西部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发表于中央党校《理论动态》2012年第1期,独著; 2、我国民俗文化保护的危机与出路,发表于中央党校《理论动态》2013年第2期,独著;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区发展与规划研究,发表于中央党校《理论动态》2014年第1期,独著 4、文化生态语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守,发表于中央党校《理论动态》2015年第3期,合著; 5、协商、统战、法治:社会治理创新的三个维度,发表于中央党校《理论动态》2016年第5期,独著,等。 (二)学术类 1、藏族生态移民的文化调适与社会资本重建,发表于《中国藏学》2015年第2期,独著; 2、青海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路径探寻,发表于《青海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独著; 3、“二元社区”到“敦睦他者”——三江源藏族生态移民的社会融合解读,发表于《西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独著; 4、环境困境与文化审思:文化生态视域下藏族生态民俗文化溯析,发表于《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独著; 5、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社会融合路径探究,发表于《中国藏学》2013年第1期,独著; 6、文化融合:天祝“花儿”和“拉伊”中的“风搅雪”现象分析,发表于《西北民族研究》2008年第3期 ,独著; 7、童音与苍狼——从政治学视角解读史诗《江格尔》,发表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独著; 8、草原藏族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和文化适应研究,发表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独著; 9、试述《格萨尔》谚语的资料价值与爱国情结,发表于《西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独著; 10、社会资本与移民适应:三江源藏族生态移民的文化失调与修补,发表于《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第一作者; 11、青海玉树灾后重建新型城市治理研究,发表于《中国名城》2015年第6期,第一作者; 12、生态文明视域下产城融合的发展路径探析,发表于《中国名城》2014年第10期,独著; 13、我国西部偏远地区女童教育问题浅探,发表于《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独著; 14、关于西部高校贫困生救助问题的思考,发表于《攀登》2008年第3期,独著; 15、青海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研究——以海东地区平安县、乐都县乡镇劳务输出为例,发表于《甘肃联合大学学报》年第1期,独著; 1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发表于《中国社会报》理论版,2014年8月,独著; 17、论西部生态文化及其体系构建,发表于《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独著; 18、农牧区教育应该怎样发展:对我国农牧区教育现状的调研与思考,发表于《中国民族教育》2013年第2期,独著; 19、对青海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发表于《攀登》2007年第4期,独著; 20、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之我见,发表于《中国土族》2005年秋季刊,独著; 21、河湟“花儿”中的口头程式语探析,发表于《河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独著; 22、“花儿”与藏族“拉伊”程式语对比分析,发表于《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独著; 23、藏族传统文化与生态文化建设的衔接,发表于《青海党校教育》2011年5月刊,独著; 24、西部民族教育实证探析:以青海省为例,发表于《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独著; 25、社会转型期迫切需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表于《青海日报》理论版,2014年5月,独著; 26、浅析藏族“拉伊”中的口头程式语,发表于《西藏民院学报》2011年第2期,独著; 27、读恩斯特﹒卡西尔《人论》札记,发表于《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独著; 28、藏族传统文化在我国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发表于《党的生活》2012年第5期,独著; 29、关于民俗变迁、文化整合的新思考——甘肃天祝县汉、藏民族杂居村落藏族生活变化探微,发表于《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独著; 30、文化互补:“花儿”和“拉伊”整体结构形式的对比分析,发表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独著; 31、藏族口承语言民俗综述,发表于《西藏民院学报》2006年第2期,独著; 32、从精神文化视角看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汉族的祭祀事象,发表于《甘肃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独著; 33、从文化涵化视角看天祝县汉藏民族杂居地区藏族生活变化,发表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独著; 34、西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的社会生态及困境破解,发表于《西部发展评论》2017年,辑刊,独著; 35、西藏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定位、认知与路径探讨,发表于《西藏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第一作者; 36、原生到再生:非遗保护语境下西北“花儿”的传承与创新,发表于《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18年第2期,独著; 37、生态文明视域下藏族环保文化传统的精神意蕴及现代价值(英文),发表于《中国藏学》2018年第2期,独著; 38、保障、整合、激励:后移民时代三江源生态移民生活重建机制的三个维度,发表于《青海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独著,等。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