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陈文静

个人简介

陈文静,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业:光学 学习和工作简历 分别于1990年、1993年和2000年在四川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2008年期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作访问学者。现为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光电科学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入选四川大学“214”人才工程,是四川大学“985工程”复杂多维信息数字处理技术科技创新平台的主要学术骨干。 科研项目与获奖 ?负责或作为主研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近几年负责的项目有: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于结构照明的大尺寸非球面镜检测方法研究(60838002)(重点基金),2009-2012年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基于小波变换的高精度快速三维测量方法,(60677028),2007-2009年 获奖及荣誉称号: ?(1) 2003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光学三维传感原理与方法研究”,排名第2。 ?(2)2004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结构照明型三维成像仪器及关键技术研究”,排名第5。 ?(3)?2008年获得了四川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四川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的 研究与实践”,排名第3。 (7)2009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论文、专著与专利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JOSA》 , , ,<光学学报> 或<中国激光>等发表SCI /EI收录论文40余篇(第一作者或导师)。参编教材《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做为共发明人获准国家发明专利3。 人才培养 ?为本科生讲授“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平台课程);为研究生讲授“数字图象处理” 课程。已培养硕士生20余,?在读博士生1人,硕士生4人 学术成果 在光学三维测量方面,特别是在傅里叶变换剖面术,小波变换剖面术,相位展开研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学术思想,有效拓展了三维测量的应用范围, 取得一些研究成果。提出的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分析的测量范围和抽样频率选择,双色条纹投影快速FTP以及消除频谱混叠的一些新技术,大大丰富了傅里叶变换剖面术的理论与实践。提出的小波变换剖面术中可靠度相位展开方法以及其结构条件和抽样条件准则,为小波变换轮廓术的进一步应用奠定了基础。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光信息处理、光学三维传感

学术兼职

中国光学学会会员; 中国光学学会光电子专业委员会委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