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杨振之

个人简介

杨振之,男,1965年4月生,重庆市人,博士,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旅游管理专业、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专业博士生导师。现已出版《城乡统筹与乡村旅游》、《景区升级与服务质量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项目策划》等10部专著。发表学术研究论文70余篇,著述成果达300多万字,提出了“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前台、帷幕、后台”、国家休闲区、旅游功能区、原乡规划等理论。 拥有20余年的旅游规划、策划、项目论证的经验,主持了9项世界遗产规划,4项已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的项目规划,16项5A景区创建提升规划,600多个景区规划、区域旅游规划,3项国家重大项目规划(其中2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和1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规划),参与了2个国家标准的制定,规划研究成果得到国家旅游局、各地方政府、投资者、景区管理者的好评。 杨教授主持过多项国家重点研究课题。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后,出任《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规划编制组副组长,规划技术负责人。2012年10月,在《浙江衢州市市区旅游总体规划》中首次提出了“国家休闲区”的概念,获得了衢州市委市政府和国家休闲标准委员会的高度赞同,三方联动迅速展开国家休闲区标准制定并成功的将衢州创建为全国首个“国家休闲区创建试点城市”,被誉为衢州国家休闲区规划“总设计师”。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出任《四川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旅游专项规划》编制组副组长、规划技术负责人,其在编制过程中提出的将雅安灾区建成“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和“全域旅游”的思路被国务院批准的《四川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采纳。主持了《世界文化遗产福建永定土楼景区综合提升规划》、《黄山世界地质公园总体规划》、《福建泰宁世界自然遗产景区详细规划及5A级旅游景区提升规划》、《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详细规划》、《云南建水国际旅游目的地体系规划》等数百项规划工作。尤其是在通过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引导区域产业发展方面有独到见解和运营经验。 此外,杨振之教授多年来受邀为国家旅游局、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湖北省、福建省、江苏省等组织的旅游局长和景区管理局长培训班作讲座和培训。 主讲课程 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开设《旅游策划》《旅游规划与资源开发》《文化遗产管理》《旅游文化学》等课程 为四川大学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各类高级研修班讲授《旅游规划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景区升级与服务质量管理》等专题课程 研究方向 旅游规划、城乡规划、景区规划、景区管理与目的地营销等。当前研究内容主要为旅游社区获益、低碳旅游与旅游碳足迹、气候变迁对旅游的影响以及从哲学的角度探讨旅游问题 职业经历 1997.11至今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1.7-1997.10 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系,讲师 教育背景 1999.9-2003.6 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 1987.9-1990.6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1983.9-1987.6 四川师范大学,本科 研究成果 代表性研究成果有专著12部、学术研究论文70余篇,著述成果达300多万字,提出了“形象遮蔽”与“形象叠加”,“前台、帷幕、后台”、国家旅游休闲区、旅游功能区、原乡规划等理论。

研究领域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为旅游规划、城乡规划、景区规划、景区管理与目的地营销等

学术兼职

四川大学中国休闲与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国际休闲度假学会(IRVS)秘书长;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全国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四川省旅游地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四川省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