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陈波

个人简介

最后学历毕业学校,时间 北京大学,2004 最后学历/学位 博士 主要代表著作: 《生活在香巴拉》,2009 《李安宅与华西学派人类学》,2010 《山水之间:尼泊尔洛域民族志》,2011 《建构现代中国的藏传佛教徒》(译著),2012 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人类学与西藏研究 讲授课程: 《人类学与西藏研究》 《社会人类学》 《人类学原著选读》 《民族学专题》 主要获奖 所获科研、教学、实习等奖励

研究领域

民族学/人类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995.“Writer, linguist depicts Tibet”, (co-authored) in China Daily, April 28th. 2000 .“公元十世纪中叶以前西藏的黄金和黄金制品”,《中国藏学》第2期。 2003.“A Multi-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an Ethnic Muslim Minority: The Case of the Hui Tibetan in Lhasa”. In 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 Vol. 23 No.1, April. 本文收入Michael Dillon 主编之两卷本 Islam in China, Key Papers,Folkestone, UK: Global Oriental, 2009. 2006a.“一个村落的正统与异端史”,《社会科学研究》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第3期论点摘录。 2006b.“作为世界想象的‘高楼’”,《四川大学学报》第1期。 2006c.“关于西藏:文化、政治和知识”,《二十一世纪》第53期。 2007a.“朝廷与佛教”,《二十一世纪》,8月号第102期。 2007b.“祖尼小镇的结构与象征”,《中国人类学评论》第3期。 2009a.“儒学人类学”,《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1辑。本文收入王铭铭主编之《民族、文明与新世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 2009b.“域论”,《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2辑。 2010a.“清代五台山:一个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四川大学学报》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第5期论点摘录。 2010b.“藏文明与喜马拉雅区域关系史”,《中国人类学评论》第17辑。 2011a.“华西协和大学解放前后”(施坚雅著,陈波译,郝瑞校),《中国人类学评论》20辑。 2011b.“文化人类学席明纳——川大李安宅讲座特辑”按语,《中国人类学评论》20辑。 2012a.“朝代鼎革之际的小白山鹿圈”,《近代史研究》4期。 2012b.“关于‘一妻多夫制’研究的中国和南亚传统”,《藏学学刊》第7辑。 2013a.“域外民族志: 以尼泊尔洛域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期。 2013b.“洞穴世界”,《宗教人类学》第四辑。 2015 “Conceptions of ‘China’ in Early Modern Europe.”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No. 48(4). Taylor & Francis Group, LLC. 2016a.“何谓中国:藏学家柔克义的探索”,《藏学学刊》11期, 240-255页。 b. The Making of “China” out of “Zhongguo”,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50 (2016) -1. Pp. 73-116. Otto Harrassowitz GmbH & Co. KG, Wiesbaden. 讨论文章: [CHEN Bo 陳波. The Making of “China” out of “Zhongguo” (JAH 50.1)] (1) Devin Fitzgerald. Discussing “The Making of ‘China’ out of ‘Zhongguo’”,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50.2(2016), pp.299-305. (2) Nicolas Standaert. The Making of “China” out of “Da Ming”,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50.2 (2016), pp.307-328. c.“日本明治时代的中国本部概念”,《学术月刊》7期,157-173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K5《世界史》2016年9期全文转载。 d.“以藏文明为中心看中国”(原题:《藏文明之中国》),《文化纵横》5期,112-119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D5《民族问题研究》2017年1期全文转载。 2017a. “‘中国本部’概念的起源与建构:1550年代至1795年”,《学术月刊》4期145-166页。 b.“西方‘中华帝国’概念的起源(1516-1688)”,《四川大学学报》2017年5期78-88页。本文收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2期72-73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7年6期论点摘录,196页。 c. “‘天下共主’:想象藏文明的方式”,《文化纵横》2017年10期82-92页。 d. 现代早期欧洲认定“中华帝国”的进程:以内外路径的交互影响为重点,《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5期183-192页。本文收入《历史与社会》(文摘,河南大学主办)2017年4期,19-22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 K5《世界史》2017年11期全文转载。 e. Bo Chen. Book Review on Agnieszka Joniak-Lüthi. 2015. The Han: China's diverse majority. Social Anthropology. Volume 25, Issue 2, May 2017, Pages: 259–261. 2018 a. “何谓中国:从西方对China的概念建构谈起”,《文化纵横》2018年6期,76-87页。 b. “Nation-state, diversity, the others, and the others of the others: a reply to Nicolas Standaert.”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52.1 (2018): 147-151. Otto Harrassowitz GmbH & Co. KG, Wiesbaden. c. “The New Qing History in the making of “China”: a Reply to Devin Fitzgerald’s comment”, Journal of Asian History, 52.1(2018): 151-155. Otto Harrassowitz GmbH & Co. KG, Wiesbaden. d. “欧洲文献中的土伯特:以十三至十八世纪为重点”, 《学术月刊》9期162-176页。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