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曹顺庆

个人简介

行政职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院长 曹顺庆, 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学术院长,国家级教学名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四任会长,四川省社科联副主席,国批博士生导师(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副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教师基金获得者,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国家级精品资源公开课负责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美国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美国普渡大学A&HCI期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 Culture客座主编,英文国际期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 West主编,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合办英文国际期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 World Literature主编,《中外文化与文论》(CSSCI集刊)主编,《文学评论》编委,《中国比较文学》编委;英文专著The Variation Theory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由 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出版社2013出版,代表作《中西比较诗学》被译为俄文在莫斯科出版社出版,主要中文论著有:《中外文论史》、《东方文论选》、《中国古代文论话语》、《比较文学教程》、《比较文学学科史》、《中华文化》、《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等著作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多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四川省政府教学成果奖、四川省政府社科优秀成果奖。在多个英文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如:European Review(《欧洲评论》A&HCI期刊)、Orbis Litterraum (《世界文学》A&HCI期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 Culture(《比较文学与文化》A&HCI期刊),以及在国内学术期刊《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主要经历 1971 — 1976 年,贵州省军区文工团乐队, 1972 年 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7 年,进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评论专业。 1980 年,考入四川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硕士研究生 ( 导师:杨明照教授 ) 。 1983 年,留校任教, 1984 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1987 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同年破格升任四川大学副教授。 1987 年 4-7 月,赴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中心任访问学者四个月,参加香港国际比较文学会议,任讲评人; 9 月任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副秘书长。 1989 年,创办《比较文学报》,任主编。 1990 年,破格升任四川大学正教授,任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开始招收硕士生。 1991 年,获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并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及奖章。 1992 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 比较文学系任访问学者一年,参加洛杉矶国际比较文学会议等多次;赴俄亥俄州立大学讲学十天。 1993 年,转至美国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比较文学系任访问研究一年。 1993 年 10 月,美国密西根( Michigan University )大学讲学一周。 1993 年 10 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 第 5 批国家博导 ) 。 1994 年 3 月,回国,任四川大学教授、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比较文论方向博士生导师,开始正式招收博士生 ( 至今共招收多届,已毕业获博士学位的有傅勇林、王晓路、叶舒宪、徐新建、蒋承勇、罗婷、何云波、李杰、代迅、张荣翼、彭兆荣等多名优秀人才 ) 。 1994 年 10 月,任四川大学汉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创办《中外文化与文论》丛刊,任主编。 1995 年,赴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访问研究 2 个月,参加香港国际比较文学会议、浸会大学宗教与文学国际会议。 1996 年,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同年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 1998 年 2-7 月,赴台湾南华管理学院文学所任客座教授一学期,并在台湾东海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等 12 所高校讲学,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多次,担任主席或评议人。 1998 年 7 月,任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获四川省政府优秀社科二等奖;担任四川省学位委员会文学科组召集人、四川省高级职称评审文学组召集人。 1998 年,以第一带头人申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被正式批准; 1999 年 3 月正式招收“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方向博士生。被评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 1999 年 4 月,赴韩国岭南大学、梨花女子大学讲学; 12 月赴台湾参加文化大学举办国际魏晋南北朝学术会议。 1999 年 8 月,在四川大学主持“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六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有 15 个国家 260 余名比较文学学者与会,雷马克 (Henry H. Remak) 、佛克玛 (Douwe Fokkema) 、谢佛莱尔 (Yves Chevrel) 等众多名家出席,会议获得成功。 1999 年 9 月,赴香港担任“香港文学双年奖”文学理论与比较文学评委;同年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国家社科基金评委。 1999 年 9 月至 2000 年 1 月,赴台湾南华大学任客座教授一学期,并在台湾清华大学、中正大学等 6 所高校讲学。 1999 年 11 月,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创办英文刊物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并担任主编。 2000 年 10 月 -2001 年 1 月,赴台湾任佛光大学人文学院客座教授,讲学一学期。 2000 年 12 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编著《东方文论选》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1 年 4 月,赴台湾淡江大学担任“淡江讲座”教授,并参加汉语文化国际学术会议。 2001 年 5 月,赴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讲学。 2001 年 10 月,赴台湾佛光大学任客座教授一学期;同年任国家重点学科评委、四川大学第一层次人才。 2002 年 3 月,赴台湾淡江大学任客座教授一学期;同年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任学科带头人。另,本人主编的《比较文学论》一书在台湾出版。 2003 年 3 月,赴台湾佛光大学讲学一学期; 8 月主持“海峡两岸符号学学术研讨会”; 10 月主持“国际饮食文化研讨会”。两会均获成功。 2004 年 3 月,任教育部高校本科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4 月,任《文学评论》编委。 2004 年 7 月,任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 2004 年 9 月,主持四川省比较文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 年 6 月,主持杨明照学术思想暨《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 学术荣誉: 国家级教学名师(2008)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做出突出贡献的博士学位获得者”( 1991 )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1998 ) 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 1990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92 ) 国批博导( 1993 ) 四川省教学名师(2007) 专著与编著: 1 、《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编著,四川文艺出版社 1985 年版; 2 、《中西比较诗学》,专著, 20 万字,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 3 、《两汉文论译注》,编著, 40 万字,北京出版社 1988 年版; 4 、《文心同雕集》,选编, 20 万字,成都出版社 1990 年版; 5 、《比较文学史》专著, 52 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 6 、《非性文化的奇花异果——中国古代性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专著, 12 万字,巴蜀书社 1995 年版; 7 、《比较文学新开拓》,编著, 30 万字,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8 、《东方文论选》 ( 季羡林任名誉主编 ) ,主编, 70 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年出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9 、《生命的光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专著 ( 与唐正序合编 ) , 33 万字,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6 年版; 10 、《自然、雄浑》,专著 ( 与蔡钟翔合著 ) , 30 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11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编著 ( 与黄维梁合编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12 、《中外比较文论史》,专著, 54 万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年版; 13 、《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专著, 54 万字,北京师范大学 2000 年版; 14 、《迈向比较文学新阶段》,编著, 73 万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15 、《中国文化与中国文论》,专著, 23 万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 16 、《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 106 万字,专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 5 月版; 17 、《岁久弥光》,编著, 30 万字,巴蜀书社 2001 年 1 月版; 18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专著, 30 万字,巴蜀书 2001 年 7 月版; 19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专著, 34 万字,巴蜀书社 2001 年 9 月版; 20 、《雄浑与沉郁》专著, 18 万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1 年版; 21 、《比较文学论》,编著, 36 万字,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9 月版; 22 、《比较文学论》(台湾版),台湾扬智出版公司 2003 年版; 23 、《跨文化比较诗学论稿》,论文集,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4 年版。 24 、《比较文学学》,编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4 月。 25、《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主编,巴蜀书社2005年。 26、《比较文学教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27、《中华文化》,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28、《雅论与俗论之辩》,专著(合著),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 29、《跨越异质文化》 ,专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年1月。 30、《文心永寄》,编著,巴蜀书社2007年3月。 31.《中西比较诗学史》,专著,巴蜀书社2008年。 获奖情况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 2001 ,《东方文论选》(教材)二等奖) 教育部人文社科奖获得者( 2003 ,《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三等奖)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 2005 ,“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双语人才培养”,二等奖)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专著),获四川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5 年 3 月。 四川省政府社科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4 项、二等奖三项( 1998 、 2000 、 2002 、 2004 、 2005 等) 教育部人文社科奖获得者(2006,《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三等奖) 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008) 科研项目 1. 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 1996-2000《中外文学发展比较研究》批准文号: 96AZW015 号,经费: 6 万元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 2. 国家教育部“九五”规划项目: 1998-2001《比较文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批准文号: 98JAQ750.11-44018 ,经费: 2.2 万元获四川省社科二等奖。 3. 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项目: 2000-2003《跨文化比较诗学研究》经费: 10 万元获四川省社科一等奖。 4. 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基金项目: 2000-2003《比较文学研究》 经费: 2 万元 5. 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项目: 2002-2005《中外文论比较研究》批准文号: 02BWW001 ,经费: 6.5 万元 6. 教育部教学改革重点项目: 2000-2004《原典导读与中文学科人才培养》经费: 4 万元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 ) 7.国家社科基金:2007-《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批准文号:07BWW004,经费:9万元 8.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经费:15万元 人才培养 博士生导师,招生方向:比较文学、比较诗学、中国文化与文论、文化与传媒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替换中的失落——从文化转型看古代文论转换的学理背景》,《文学评论》 1999 年第 4 期; 2. 《从失语症、话语重建到异质性》,《文艺研究》 1999 年第 4 期; 3. 《从比较文学角度看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文化中国》 ( 加拿大 )1997 年第 3 期; 4. 《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社会科学战线》 1997 年 1 期,《新华文摘》 1997 年 4 期全文转载; 5. 《跨文化: 21 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主潮》,《中国比较文学》 1998 年 1 期; 6.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立场》,《文艺报》 1999 年 6 月 8 日第 3 版; 7. 《春秋笔法与“微言大义”》,《北京大学学报》 1997 年第 2 期; 8. 《老庄消解性话语解读方式及其“无中生有”的意义建构方式》,《复旦大学学报》 1998 年第 3 期; 9. 《寻求比较诗学研究的新路径》,《中国比较文学》 1997 年第 2 期; 10. 《中西早期和谐论比较》,《人文杂志》 1997 年第 3 期; 11. 《再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文学评论》 1997 年第 4 期; 12. 《中世纪东方文学理论的发展》,《文艺理论研究》 1997 年第 6 期; 13. 《道与逻各斯——中西文化与文论分道扬镳的起点》,《文艺研究》 1997 年第 6 期; 14. Reconstucting Chinese Literary Discourse ,Wild Peony Press.Sydney 1997.6 ; 15. 《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中国比较文学》 1995 年第 1 期; 16. 《对中国文论话语的探寻》,《人民日报·理论版》 1995 年 7 月 15 日; 17. 《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基本路径及其方法》,《文艺研究》 1996 年第 2 期; 18. 《文论失语症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 1996 年第 2 期; 19. 《思想反叛浪潮的起落——中、西、印文艺思潮比较》,《外国文学研究》 1996 年 第 4 期; 20. 《庄子与叔本华:生命悲剧意识比较》,《中国比较文学》 1996 年第 1 期; 21. 《论中国文论的异质性》,《文学评论》, 2000 年第 6 期; 22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比较文学》 2001 年第 3 期; 23. 《比较文学:百年问题回顾》,《社会科学研究》 2001 年第 2 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01 年 4 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2001 年 8 期转载; 24. 《汉语批评:从失语到重建》,《求索》 2001 年第 4 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2001 年第 10 期转载; 25. 《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中国比较文学》 2003 年第 1 期; 26. 《文明冲突与比较文学跨文明研究》,《学术月刊》 2003 年第 5 期,《新华文摘》 2003 年第 10 期全文转载; 27. 《正在消失的乌托邦——论美学视野的解体与文学理论的自主性》,《文学评论》 2003 年第 3 期,人大复印资料 2003 年第 9 期转载; 28. 《在对话中建设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社会科学研究》 2003 年第 4 期; 29. 《写实主义的维度》,(台湾)《当代》杂志 2003 年第 2 期; 30. 《学术大视野与文化建设》,《东南学术》 2003 年第 4 期; 31.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世界性文学审美特性之变革》,《河北学刊》 2003 年第 5 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03 年第 6 期转载; 32. 《跨文明研究: 21 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的理论与实践》,《外国文学研究》 2003 年第 5 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 2004 年第 1 期转载; 33. 《比较文学的问题意识》,《外国文学研究》 2003 年第 4 期; 34. 《重释文学性》,《湖南社会科学》 2004 年第 1 期,车载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04 年第 4 期; 35. 《中西文论的杂语共生态与中国文论的更新过程》,《思想战线》 2004 年第 4 期; 36. 《西方文论话语的中国化:移植切换还是嫁接改良》,《河北学刊》 2004 年第 5 期; 37. 《论西方文论中国化》,《外国文学研究》 2004 年第 5 期; 38. 《误读与文论的他国化》,《中国比较文学》 2004 年第 4 期; 39. 《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当代文坛》 2005 年第 2 期; 40. 《重新规范比较文学学科领域》,《中国比较文学》 2005 年第 2 期; 41. 《问题与反思》,《文艺争鸣》 2005 年第 3 期; 42. 《没有学术大师时代的反思》,《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第 3 期; 43. 《跨文明研究:把握住世界学术基本动向与学术前沿》,《思想战线》 2005 年第 4 期; 44. 《三重话语霸权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 2005 年第 3 期。 45.《再说“失语症”》,《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46. 《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复旦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13期全文转载)。 47. 《中国文学理论的世纪转折与建构》,《中州学刊》,2006年第1期。 48. 《建构比较文学学科研究新范式》,《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2期。 49. 《比较文学定义与可比性的反思与探索》,《江汉论坛》2006年第7期。 50. 《打通中外,培养高素质学生》,《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11期。 51. 《文化经典,文论话语与比较文学》,《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 52. 《比较文学与学术创新》, 《学术月刊》2007年第3期。 53. 《跨文明研究的范式构成》,《新闻传播与研究》2007年第1期。 54.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Paradigm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West 55. 《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56. 《< 毛诗序>学术话语权的形成及影响》,《四川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学术兼职

1. 海外高校兼职与讲学: ( 1 )台湾南华管理学院及台湾南华大学客座教授 ( 讲学两学期, 1998 、 1999) ; ( 2 )台湾佛光大学客座教授 ( 讲学两学期, 2000 、 2001 、 2003) ; ( 3 )台湾淡江大学“淡江讲座”受邀人( 2001 ); ( 4 )台湾淡江大学客座教授(讲学一学期, 2002 年); ( 5 )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 1987 、 1995 ); ( 6 )美国康乃尔大学访问学者 (1 年, 1992-1993) ; ( 7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研究 (1 年, 1993-1994) ; ( 8 )韩国岭南大学访问、讲学( 1999 ); ( 9 )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讲学( 2000 )。 ( 10 )韩国又松大学访问(2007.5)。 ( 11)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访问一个月(2007.8)。 ( 12)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犹他大学访问(2007.10)。 2. 学术团体职务: (1)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 1996 —) (2) 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2004 —) ( 3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 2000 —) (4) 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1991 —) (5) 四川省社科联常委( 1998 —) 3. 政府部门兼职: ( 1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2008 ) ( 2 )国家社科基金评委( 1999 ) ( 3 )教育部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4 ) ( 4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学科副主任委员( 2005 ) ( 5 ) 四川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文学科召集人( 1998 ) ( 6 )四川省评奖委员会委员( 2000 )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