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龙长海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2002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物理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2005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法学院,获法律硕士学位; 2010年毕业于俄罗斯远东国立大学(现为远东联邦大学)法学院,获刑法、犯罪学、刑事执行法学博士学位; 2011年6月至2016年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工作经历 2010年至今,在内蒙古大学法学院任教; 2005年7月至12月,在黑龙江电视台任记者(编辑)。 著作成果 《犯罪构成理论问题研究》(专著),法律出版社,2015年; 《Учение о составе преступления по уголовному праву КНР и России: сравнительно-правов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专著),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ого ун-та, 2010; 《中蒙俄经济走廊合作中的法律问题研究》(合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6年; 《Конституционно-правовые основы миграционно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и и стран АТР》(合著),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Дальневосточного ун-та, 2010. 荣誉奖励 1.2016年10月,研究成果《一般没收财产刑:俄罗斯经验与中国现实》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 2.2012年8月,研究成果《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否定》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

研究领域

刑法、犯罪学、刑事执行法、俄罗斯法。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敲诈勒索罪司法实践问题分析》,《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2.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 《俄罗斯犯罪客体理论的历史沿革》,《刑法论丛》2008年第2期; 4. 《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的发展新论——兼论中俄犯罪构成理论的差异》,《求是学刊》2008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8年第10期转载; 5. 《论中国刑事立法同苏俄、俄罗斯刑事立法的关系》,《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 6. 《论俄罗斯联邦刑法人道原则》,《当代法学》2008年第4期; 7. 《俄罗斯刑法理论上关于犯罪构成结构的争议性问题》,《北方法学》2008年第4期; 8. 《也论我国刑法知识的去苏俄化——兼论构建我国犯罪构成理论的原则》,《学术交流》2008年第6期; 9. Современные китайская и российская модели теории состава преступления :сходства и различия//Право и политика. -2008. - № 10. 10. 《特拉伊宁的犯罪构成理论及其对苏俄刑法的影响》,《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11. Юридическое лицо как субъект уголов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и: о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настоящего – к российскому будущему // Уголовное право. -2009. -№ 2. 12. 《期待可能性理论之否定》,《北方法学》2010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法学文摘》2010年第2期转载; 13. 《德日、俄中犯罪构成理论哲学基础研究》,《求是学刊》2010年第6期; 14. Философские оновы учения о четырехэлементном составе преступления //Современное право. – 2010. - № 3 15. Особенности миграционной политики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Китая //Журнал российского права. -2010. - № 9. 16. 《事实的犯罪构成与法律的犯罪构成——犯罪构成二重性之提倡》,《刑法论丛》2011年第1期; 17. 《英美、德日、俄中犯罪构成比较研究》,《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18. 《俄罗斯死刑的现状及困境》,《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8期; 19. 《俄罗斯联邦刑法典的困境及原因探析》,《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第2期; 20. 《犯罪论体系去“苏俄化”观点再商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年第3期; 21. Филосовское основание германского учения о составе преступления //Азиатско-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регион: экономика, политика, право. -2012.- № 3. 22. 《犯罪构成系统论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家》2012年第10期; 23. 《犯罪论体系“去苏俄化”观点之我见》,《长白学刊》2012年第5期; 24. 《一般没收财产刑:俄罗斯经验与中国现实》,《社会科学》2013年第2期; 25. 《俄罗斯刑法人权保障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刑法论丛》2013年第2期; 26. 《俄罗斯有组织犯罪的族裔化发展态势及原因》,《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年第1期; 27. 《侵财犯罪成罪数额问题研究》,《当代法学》2014年第3期; 28. 《特拉伊宁之后俄罗斯犯罪构成理论的嬗变》,《刑事法评论》2014年第1期; 29. Некоторые аспекты уголов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и за рецидив преступлений террористической направленности по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ству России и Китая //Азиатско-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регион: экономика, политика, право. -2014.- № 3 - 4. 30. 《中俄毗邻地区警务合作机制研究——基于域外中国公民权益保护视角》,《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4年第6期; 31. 《非法转让土地使用权罪司法实践疑难问题》,《中国检察官》2014年第24期; 32. 《刑事禁止令与刑法溯及力》,《求是学刊》2015年第2期; 33. 《论“一带一路”战略视域下的卓越涉外法律人才之培养》,《知与行》2015年第2期; 34. 《中国公民在蒙俄的人身安全保障问题探析》,《北方经济》2015年第10期; 35. 《俄罗斯立法应对极端主义网络传播》,《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3月2日; 36. 《社会危害性理论在原社会主义法系国家的当代命运》,《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6年第1期; 37. 《俄罗斯刑法学研究的特色——兼评<俄罗斯历史上的犯罪与刑罚>》,《刑法论丛》2016年第2期; 38. 《俄罗斯应对极端主义网络传播的措施及启示》,《犯罪研究》2016年第6期; 39. 《中俄“一带一路”建设宏观层面的问题与对策》,《前沿》2016年第10期; 40. Проблемы обеспечения законных прав и интересов граждан КНР на территори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е публичное и частное право. -2016. - № 1. 41. Состав преступления в уголовно-правовой доктрине Китая//Lex Russica. -2016. - № 9. 42. Юридическая помощь по уголовным делам в КНР//Правоприменение. -2017. - № 2. 43. 《俄罗斯联邦反恐:历史与现状》(译文),何秉松主编:《后拉登时代国际反恐斗争的基本态势和战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 44. 《当代俄罗斯作为恐怖主义前兆的极端主义及与其作斗争》(译文),何秉松主编:《后拉登时代国际反恐斗争的基本态势和战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年; 45. 《当代俄罗斯刑事政策:从初创到停滞》(译文),《俄罗斯学刊》2013年第2期; 46. 《俄罗斯联邦预防腐败法律文化的提升》(译文),《刑法与刑事司法》2014年第1期; 47. 《论刑罚的危机》(译文),何秉松主编:《刑罚理念的更新与犯罪对策的调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

学术兼职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联第六届委员会委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