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李徐生

个人简介

1972年12月生,安徽太湖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8年在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在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第四纪地质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地貌学”、“中国自然地理”、“庐山地区地理学综合创新实习”、“南京湖山地区普通地质学野外实习”等本科生课程以及“第四纪研究”、“现代地貌学”等研究生课程。 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南京大学“青年骨干教师”(2006)、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南京大学“十三五本科实践教学优秀团队”(2017)、南京大学“魅力导师奖”(2018)等荣誉奖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青年基金1项,面上基金2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重大研究计划等多项课题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571188):40万年以来长江中游季风变化的黄土记录.2016-2019,75万元,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971004):宁镇地区下蜀黄土的风尘来源及成因机制.2010-2012,46万元,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0401006):镇江下蜀黄土的磁性地层学与气候变化序列研究.2005-2007,30万元,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1690111):第四纪东亚季风轨道尺度变率的低纬度记录.2017-2021,参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1191):鄱阳湖沿岸风沙地貌发育对环境变化的响应.2017-2020,参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930103):我国北方沙地末次冰期以来干湿变化、地表响应及驱动机制. 2010-2014,参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40771023):鄱阳湖地区沙山的风沙堆积过程的年代学研究.2008-2010,参加;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外协项目:中国东部第四纪晚期地层年代框架的建立.2016-2018,参加;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外协项目:中国东部气候变化湖泊沉积记录研究.2013-2015,参加;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外协项目:中国东部季风边缘区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 2010-2012,参加。 奖励荣誉 2018,获南京大学“魅力导师奖”。 2017,“地理学全学科深度融合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创新”获江苏省高等教育类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个人排名2/12。 2017,作为骨干教师的“综合创新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团队”入选南京大学“十三五本科实验教学优秀团队”,个人排名2/15。 2006,“典型地区地貌过程与环境演变研究”获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个人排名2/3。 2006,入选南京大学首届“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

研究领域

为地表过程与环境演变,近年来主要开展长江中下游低纬季风湿润区、内蒙古中东部季风边缘区的风成沉积、气候变化与地貌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Yuwen Zhou, Zhiyong Han*, Xusheng Li*, Yong Wang, Cunjuan Lv, Mengyao Jiang, Qianqian Yang, Zhiwei Xu, Shuangwen Yi, Huayu Lu. Sandy loess records of precipitation changes and monsoon migrations in the Hunshandake Sandy Land since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 2018, 33: 945-957. http://doi.org/10.1029/2018PA003339 (封面论文) Cunjuan Lv, Xusheng Li*, Zhiyong Han, Yong Wang, Yuwen Zhou, Mengyao Jiang, Qianqian Yang, Zhiwei Xu, Shuangwen Yi, Huayu Lu. Fluvial response to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since 36 ka in the Hunshandake Sandy Land in North China. Geomorphology, 2018, 317: 128-138. https://doi.org/10.1016/j.geomorph.2018.05.016 Xusheng Li*,Zhiyong Han*, Huayu Lu, Yingyong Chen, Yang Li, Xiaokang Yuan, Yuwen Zhou, Mengyao Jiang, Cunjuan Lv. Onset of Xiashu loess deposition in southern China by 0.9 M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aridificatio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8, 61: 256-269. https://doi.org/10.1007/s11430-017-9134-2 (封面论文) 李徐生*, 韩志勇*, 鹿化煜, 陈英勇, 李洋, 苑晓康, 周玉文, 蒋梦瑶, 吕存娟. 下蜀黄土底界的年代及其对区域气候变干的指示.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8, 48(2): 210-223. Shuangwen Yi*, Xusheng Li, Zhiyong Han, Huayu Lu, Jinfeng Liu, Jiang Wu. High resolution luminescence chronology for Xiashu Loess deposits of South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18, 155: 188-197. Han Zhiyong*, Li Xusheng, Wang Nairui, Chen Gang, Wang Xianyan, Lu Huayu. Application of river longitudinal profile Morphometrics to reveal the uplift of Lushan Mountain. 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 2017, 91: 1644-1652. 苑晓康, 李徐生*, 韩志勇, 赵万苍, 周玉文, 吴双殊, 郑延花, 鹿化煜. 基于漫反射光谱的铁氧化物定量分析在南方黄土中的适用性研究. 高校地质学报, 2017, 23(2): 350-358. Zhiyong Han*, Xusheng Li, Yong Wang, Xianyan Wang, Shuangwen Yi, Huayu Lu. Tectonically-controlled infilling of the eastern Nihewan Basin, North China, since the middle Pleistocen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2016, 59: 1378-1389. 李洋, 李徐生*, 韩志勇, 陈英勇, 苑晓康. 黄土不同粒级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其制约因素. 土壤学报, 2016, 53(4): 972-984. Zhiyong Han*, Xusheng Li, Shuangwen Yi, Thomas Stevens, Yingyong Chen, Xiaoyong Wang, Huayu Lu. Extreme monsoon aridity episodes recorded in South China during Heinrich Event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5, 440: 467-474. 陈英勇, 李徐生*, 韩志勇, 王晓勇, 鹿化煜. 镇江下蜀土的岩石磁学特征及磁化率变化机制. 高校地质学报, 2015, 21(4): 727-735. 王乃瑞, 韩志勇, 李徐生, 陈刚, 王先彦, 鹿化煜. 河流纵剖面陡峭指数对庐山构造抬升的指示. 地理学报, 2015, 70(9): 1516-1525. 吕安琪, 李徐生*, 韩志勇, 王晓勇, 张斌, 黄毅, 马婷婷. 南京市大气降尘磁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15, 28(4): 24-28. 韩志勇, 李徐生, 王腊春. 探讨庐山野外地理实践教学的改革. 高等理科教育. 2015, (2): 79-101. 张红艳, 鹿化煜, 顾兆炎, 李徐生, 张朝晖, 陈英勇, 张文超, 吕安琪, 赵丽媛. 中国半干旱-湿润区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有机碳同位素特征与植被变化. 2015, 35(4): 809-818. 李徐生, 韩志勇, 王腊春. 以“综合性、创新型、开放式”为目标导向的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 高教论坛, 2014, (4): 33-35. 马渝欣, 李徐生*, 李德成, 韩志勇. 皖北平原蒙城县农田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及影响因素. 土壤学报,2014, 51(5): 1153-1159. 马渝欣, 李徐生*, 江淮丘陵区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 土壤, 2014, 46(4): 638-643. 叶晓雯, 韩志勇, 李徐生, 房迎三, 王晓勇. 网纹化对皖南红土特征剩磁的影响.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50(2): 192-201. 马渝欣, 李德成, 李徐生, 张甘霖, 韩志勇. 利用农田表层(0~20cm)有机碳估算1m土体有机碳的可靠性. 土壤学报, 2014, 51(1): 189-193. 党淑青, 韩志勇, 李徐生, 徐卫民, 弋双文, 张斌, 鹿化煜. 鄱阳湖湖滨沙山线性风蚀地貌的发育模式. 第四纪研究, 2013, 33(2): 388-397. 张斌, 李徐生*, 韩志勇, 杨达源. 古洪水重建研究综述.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2013,(3): 92-100. 张立娟, 李德成*, 李徐生*, 韩志勇, 张甘霖. 成土年龄对雷琼地区玄武岩母质土壤剖面中常量元素迁移的影响. 土壤, 2012, 44(2): 274-281. 刘海丽, 韩志勇, 李徐生, 房迎三. 不同前处理方法对南方红土粒度测量的影响——以安徽宣城第四纪红土剖面为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2, 32(2): 161-167. 张立娟, 李徐生*, 李德成, 韩志勇, 张甘霖. 雷州半岛玄武岩母质土壤剖面稀土元素分布及其与常量元素、粒度的关系. 土壤学报, 2011, 48(1): 1-9. 韩志勇, 李徐生, 张兆干, 陈英勇, 杨达源, 弋双文, 鹿化煜. 鄱阳湖湖滨沙山垄状地形的成因. 地理学报. 2010, 65(3): 331-338. 杨达源, 李徐生, 韩志勇, 陈英勇, 黄典. 长江三峡库岸带崩滑灾害的预测与预防. 地质学刊. 2010, 34(1): 52-56. 杨达源, 李郎平, 黄典, 葛兆帅, 胥勤勉, 李徐生, 韩志勇. 云南高原隆升特点的初步研究. 第四纪研究. 2010, 30(5): 864-871. 李徐生, 韩志勇, 陈英勇, 蔡元峰, 杨达源. 2006年3月11日南京“泥雨”降尘特征及其粉尘来源.第四纪研究. 2009, 29(1): 43-55. 韩志勇, 李徐生, 陈英勇, 杨达源. 南京地区新近纪砂砾层的沉积环境演变. 第四纪研究. 2009, 29 (2): 361-369. Chen Yingyong, Li Xusheng*, Han Zhiyong, Yang Shouye, Wang Yongbo, Yang Dayuan. Chemical weathering intensity and element migration features of the Xiashu loess profile in Zhenjiang, Jiangsu Provinc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8, 18: 341-352. 韩志勇, 李徐生, 陈英勇, 杨达源. 矫顽力组分定量分析揭示下蜀黄土磁化率异常降低的原因.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51(6): 1835-1843. 李徐生, 韩志勇, 杨守业, 陈英勇, 王永波, 杨达源. 镇江下蜀土剖面的化学风化强度与元素迁移特征. 地理学报. 2007, 62(11): 1174-1184. 李徐生, 韩志勇, 杨达源, 陈曰友. 镇江下蜀黄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土壤学报. 2006, 43(1): 1-7. 李徐生, 韩志勇, 杨达源, 房迎三. 末次冰期鄱阳湖西南缘地区的风尘堆积.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1): 101-108. 韩志勇, 李徐生, 胥勤勉, 陈可锋, 杨达源. 三峡库区坡地地貌过程的速率. 地理研究. 2006, 25(1): 71-78. 韩志勇, 李徐生, 任雪梅, 胥勤勉, 陈可锋, 杨达源. 重庆万州长江岸坡陡崖后退速率的估计. 山地学报. 2006, 24(3): 327-332. 韩志勇, 李徐生. 泥河湾盆地洞沟剖面的光谱光度时间序列.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26(4): 73-79. 韩志勇, 李徐生, 任雪梅, 胥勤勉, 杨达源. 三峡库区长江阶地冲积物的年代测定. 地理学报. 2006, 61(11): 1200-1207. 韩志勇, 李徐生. 泥河湾盆地基于粒度气候指标的轨道调谐时间标尺.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6, 31(6): 773-779. 周彬, 杨达源, 韩志勇, 李徐生, 王鹏, 葛兆帅. 长江三峡河段下切速率研究. 第四纪研究. 2006, 26(3): 406-412. 杨达源, 李徐生, 任黎秀, 张建新, 葛兆帅, 王爱军, 陈可锋. 长江三峡深槽沉积的研究. 第四纪研究. 2004, 24(5): 501-505. 何太蓉, 姜洪涛, 杨达源, 任朝霞, 李徐生. 长江三峡库区现代坡地剥蚀速率研究. 地理科学. 2004, 24(1): 89-93. 葛兆帅, 杨达源, 李徐生, 任朝霞. 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长江上游古洪水记录. 第四纪研究. 2004, 24(5): 555-560. 葛兆帅, 杨达源, 谢悦波, 李徐生. 沁河流域全新世特大洪水及其重现期初步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 2004, 13(3): 144-148. Li Xusheng, Yang Dayuan, Ke Xiankun, Zhou Lufu, Chen Deji, Yang Tianmin, Xue Guofu. Geomorp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the valley bottom troughs at the site of Three Gorges Dam.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3, 13: 507-512. 杨达源, 李徐生, 冯立梅, 蒋晓伟. 《周易》乃地学之初. 第四纪研究. 2003, 23(2): 218-224. 房迎三, 李徐生, 杨达源. 江西新余旧石器地点的埋藏环境与时代. 人类学学报. 2003, 22(2): 139-144. 李徐生, 杨达源. 镇江下蜀黄土-古土壤序列磁化率特征与环境记录. 中国沙漠. 2002, 22(1): 27-32. 杨达源, 李徐生(本文执笔), 柯贤坤, 周旅复, 陈德基, 杨天民, 薛果夫. 长江三峡坝区河谷深槽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 地理学报, 2002, 57(5): 547-552. 崇婧, 李徐生, 杨达源, 陈曰友. 镇江市边坡地质灾害及其防治对策. 灾害学. 2002, 17(1): 20-25. 杨达源, 李徐生, 冯立梅, 姜洪涛. 长江三峡库区崩塌滑坡的初步研究. 地质力学学报. 2002, 8(2): 173-178. 崇婧, 杨达源, 姜洪涛, 李徐生, 刘浩龙, 张丽萍. 长江三峡地区坡地发育初步研究.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11(3): 264-268. Dayuan Yang, Xusheng Li*, Xiankun Ke, Lufu Zhou, Lixiu Ren, Jianxin Zhang, Deji Chen, Tianmin Yang, Guofu Xue. A note on the troughs in the Three Gorges channel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China. Geomorphology. 2001 41: 137–142 李徐生, 杨达源, 鹿化煜. 镇江下蜀黄土粒度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1, 21(1): 25-32. 李徐生, 杨达源. S2以来下蜀黄土沉积序列磁化率记录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的对比.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1, 37(6): 766-772. 杨达源, 李徐生. 金沙江东流的研究.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01, 37(3): 317-322. 程鹏, 高抒, 李徐生. 激光粒度仪测试结果及其与沉降法、筛析法的比较. 沉积学报. 2001, 19(3): 449-455. 杨守业, 李从先, 李徐生, 王爱萍. 长江下游下蜀黄土化学风化的地球化学研究. 地球化学. 2001, 30(4): 402-406. 杨达源, 李徐生, 张振克. 长江中下游湖泊的成因与演化. 湖泊科学. 2000, 12(3): 226-232. 张建军, 杨达源, 陈曰友, 李徐生, 蒋红俊.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磁化率曲线与环境变迁. 沉积学报. 2000, 18(1): 18-21. 李徐生, 杨达源, 鹿化煜. 皖南风尘堆积序列氧化物地球化学特征与古气候记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9, 19(4): 75-82. 杨达源, 张建军, 李徐生. 黄河南徙、海平面变化与江苏中部的海岸线变迁. 第四纪研究. 1999, 22(3). 张建军, 杨达源, 李徐生. 长江中下游地区下蜀黄土磁化率曲线比较研究.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1999, 22(2): 124-129. 李徐生, 杨达源, 韩辉友. 皖南风尘堆积-古土壤序列磁化率初步研究.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1998, 21(1): 64-69. 杨达源, 李徐生. 中国东部新构造运动的地貌标志和基本特征. 第四纪研究. 1998, 21(3): 249-255. 杨达源, 李徐生, 鹿化煜, 韩辉友, 任黎秀. 安徽宣城地区的“黄土”和旧石器文化. 地质力学学报. 1997, 3(4): 85-89. 李徐生, 杨达源, 鹿化煜, 韩辉友. 皖南第四纪风尘堆积序列粒度特征及其意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7, 17(4): 73-81.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