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彭华民

个人简介

四川大学经济学学士(77级),教育部南开社会学专业班(81级),南开大学社会学硕士(81级),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福利博士(00级)。 南京大学二级教授,社会工作学科带头人,MSW教育中心主任、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研究院院长、民政部国家社会工作人才基地(南大)主任。曾任社会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 任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马工程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项目15项,主持民政部项目6项,主持/联合主持国际合作项目15项。主编《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丛书》(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图书)等丛书七套。在《社会学研究》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等刊物上发表中英文论文15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50余部。获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教育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民政部首届社会工作实务项目一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教育部社会学教指委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中国十大社工人物称号、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学人奖、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两次)、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江苏省教育科技系统五一巾帼标兵等奖项。 主编丛书 2021年《光华社会学文库》(第一批),彭华民,执行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年《光华社会学文库》(第二批),彭华民,执行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民生社会智库》,彭华民,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年《社会福利评论》,彭华民,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年《创新中国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丛书》,彭华民,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年《解析福利:社会问题、政策与实践丛书》,彭华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2009年《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丛书》(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图书),彭华民,主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年《社会福利服务与管理丛书》,彭华民,主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年《三一社会工作文库》,彭华民,执行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专著与教材 2021年《社会政策概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年《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重构与批判》,主编,待出 2020年《从社会动员到社会倡导:为人民代言的新华报人口述史》,主编,商务出版社,待出 2020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工作卷》,参编,北京:大百科出版社出版,待出 2019年《社会工作法规政策》(第五版),参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9年《中国社会福利理论与制度构建:以适度普惠社会福利制度为例》(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成果,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主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9年《抗逆力:风险因子、保护因子和儿童福祉》,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待出 2018年《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入选中央党校高端智库数据库 2018年《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入选中央党校高端智库数据库 2018年《服务为本的国家治理》,副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入选中央党校高端智库数据库 2017年《解析社会政策(上)重要概念与主要理论》,〔英〕皮特-阿尔科克主编,主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7年《解析社会政策(下)福利提供与福利治理》,〔英〕皮特-阿尔科克主编,主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7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四版),参编,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6年《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三版),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十二·五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2016年《福利社会:理论、制度与实践》(《社会福利评论》第三辑),彭华民、平野隆之(日)联合主编,穗坂光彦、朱安新副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三版),参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5年《福利服务:华人社会社工范式互构》(《社会福利评论》第二辑),彭华民、曾洁雯(港)联合主编,陈学荣、黎永开(港)、郁德芬(港)副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年《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参著,杭州:浙江少儿出版社 2014年《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二版),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年《东亚福利:福利责任与福利提供》(《社会福利评论》第一辑),彭华民主编,曹兴植(韩)、白泽政和(日)副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年《社会政策概论》(第三版),参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二版),参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12年《从沉寂到创新:中国社会福利构建》,独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年《服务学习:社工督导志愿服务新模式》,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入选《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词条。 2012年《妇女儿童家庭社会工作实务案例》,李蓁、彭华民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消费社会学新论》,主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社会学网—电子杂志 2011年第10期 2011年《让我们做朋友:儿童人际交往训练手册》,主编,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1年《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版),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二版)(民政部社会工作师中级考试教材),参编,关信平主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年《社会需要与社会福利》,独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年《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论国家、体制、政策与方法》,主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书目) 2009年《服务学习手册》,主编,北京:联合国儿基会 2009年《社会政策概论》(第二版),参编,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儿童友好家园操作手册》,参编,北京:联合国儿基会 2007年《福利三角中的社会排斥:对中国城市新贫穷社群的一个实证研究》,独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社会政策经典原著选读》部分主编,载景天魁主编《社会学经典原著选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第一版),参编,关信平主编,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年《社会学概论》,主编,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社会政策概论》,参编,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转型期中的社会不平等》,参著,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1997年《社会学概论》,参编,北京: 知识出版社 1996年《消费社会学》,独著,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重点出版书目 1993年《美国阶级结构》,吉尔伯特(Gilbert, Dennis)和卡尔(Kahl, Jesseph )著,主译,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古代管理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参著,北京: 北京人民出版社,国家“八五” 重点规划项目 1994年《国际市场经营辞典》,参编,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1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撰写“经济社会学”等条目,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年《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参著,天津: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1年《心理咨询百科全书》,参编,吉林: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2年《我国当前社会问题透视及治理方案》,参著,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0年《社会学辞典》,参编,北京: 人民出版社

研究领域

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政策消费社会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2021 Yang, K., Peng, H., * Chen, J., A comparison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attitudes towards social citizenship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at the expectation and practice levels in China. The China Review (SSCI Q2) Accepted. 2021 Shek, D., Peng, H. (Guest Editor),Zhou, Z., Editoria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quality of life unde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 (SSCI Q1)https://doi.org/10.1007/s11482-021-09999-3 2021 Qi, L., Peng, H.,* Sun, R., Examining family liv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education expenditure and children’s weight from a welfare mix. 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 (SSCI Q1).http://doi.org/10.1007/s11482-021-09992-w 2021 Zhang, J., Cai, Z., Peng, H.,*, & Emery, T., Early childhood care in China between 1991 to 2011: Trends and associations with child’s health well-being. 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 (SSCI Q1). http://doi.org/10.1007/s11482-021-09996-6 2020 He, L., Geng, Y., Pan, Y., Tian, J., & Peng, H., Study protocol for a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digital-technology-based psychotherapies for PTSD in adults. BMJ Open, 10(12),e038951. http://doi.org/10.1136/bmjopen-2020-038951 2020 Peng, H., Qi, L., Wan, G., Li, B., & Hu, B., Child popul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China.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SSCI Q2). 110 https://doi.org/10.1016/j.childyouth.2020.104819 2019 Yang, K., Peng, H., * Chen, J., Chinese seniors’ attitudes towards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for social welfare: Self-interest, collectivism orientation and regional dispar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28(2) https://doi.org/10.1111/ijsw.12376 2008 Li, B., Peng, H., Unemployment experience and registered long-term unemployment in China: a gender perspective. Asian Journal of Women's Studies, 17(17), 44-56.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64424357 2007 Li, B., Peng, H., Market transformation and labour protec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China:Is there a sequence. POLITIKA -The Annual Journal (AJPPAA). 2007 Li, B., Duke, M., Peng, H., Low-cost urban housing markets: Serving the needs of low-wage, rural-urban migrants? LSE Research Online Documents on Economics.LSE Library. http://oai.org/oai:eprints.lse.ac.uk:21772 2006 Li, B., Peng, H., The social protection of rural worker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urban China. LSE Research Online Documents on Economics 6226,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 Library. http//www.eprints.lse.ac.uk/6226,https://ideas.repec.org/p/ehl/lserod/6226.html 2021年《中国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影响家庭金融素养吗?基于CHFS2017年数据的分析》,齐麟、彭华民、蒋和超,《社会科学研究》第5期 2021年《农民工对政府福利责任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适度普惠社会福利数据库》,杨琨、彭华民,《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20辑 2021年《老年人家庭经济支持影响因素与城乡比较研究》,耿艳玲、彭华民,《东南大学学报》第6期 2021年《服务学习的创新扩散与行动改善》,彭华民、杜文彬,《社会建设》第4期 2021年《国际社区抗疫社会工作-志愿行动:跨文化整合性介入模式研究》,金英爱、彭华民,《中国社会工作学刊》第1期 2021年《能力为本的儿童福利社会工作教育模式转型研究——以155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项目为分析对象》,刘玉兰、彭华民,《社会工作与管理》第5期 2021年《重大危机背景下的社会福利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肖云泽、章冲、彭华民,《社会福利》第2期 2021年《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专业能力建设研究》,崔宝琛、彭华民、王梦龙,《社会建设》投稿 2020年《社会治理视角下的中国社会救助:理论逻辑与实践轨迹》,彭华民,《中国社会科学报》11月20日 2020年《社会福利的全球化逻辑理论:批判与重构》,彭华民,《社会发展研究》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2021年2期全文转载 2020年《韧性中国:社会福利创新与重大危机应对论坛综述》,陈星、彭华民,《社会工作》6期 2020年《中国组合普惠社会福利制度构建》,彭华民,《中国民政》10期 2020年《空间重构视角下“村改居”社区治理》,崔宝琛、彭华民,《甘肃社会科学》第2期 2020年《互嵌式社区治理:社会工作机构与市场共治逻辑—基于机构市场化服务项目的实证研究》,范慧、彭华民,《安徽师范大学》第2期 2020年《福利提供机制、福利服务提供与福利理念传递研究:以Z市困境儿童福利制度构建为例》,彭华民、屠蕴文、张双双、梁祖荣,《社会工作》第2期 2019年《聚才留人要多考虑“综合性指标”》,彭华民,《新华电讯》6月14日 2019年《宏观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彭华民,《民政研究》第11期 2019年《中国社会福利70年:保障和改善民生论坛综述》,刘婷、魏成、彭华民,《社会福利》第8期 2019年《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管道泄漏”》,崔宝琛、彭华民,《社会工作》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第10期全文转载 2019年《社区抗逆力培育:流动人口聚居区治理的社会工作策略》,刘玉兰、彭华民,《人文杂志》第8期 2019年《中国社会工作重建发展的学术逻辑和实践轨迹》,彭华民、崔宝琛,《中国社会工作学刊》第1辑 2019年《逻各斯的失衡与道的平衡—循证社会工作的西学话语和东渐重构》,刘玲、彭华民,《学术研究》10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第12期全文转载 2019年《地域与户籍身份:城市困境儿童的福利排斥》,王梦怡、彭华民,《河海大学学报》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第11期全文转载 2019年《循证单元:时间向度中的本土循证社会工作模式》,刘玲、彭华民,《华东理工大学学报》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20年第2期全文转载 2019年《美好生活需要与社会福利制度创新论析》,范慧、彭华民,《安徽大学学报》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8期摘要转载 2018年《双重福利获得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数据库的实证分析》,王梦怡、彭华民、朱慧劼,《社会科学》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8年11期全文转载 2018年《项目制与嵌入式:困境儿童保护的两种不同实践研究》,黄君、彭华民,《南通大学学报》第5期 2018年《一核三维:居家老人多元共治照料体系构建策略》,闫金山、彭华民,《中州学刊》3期 2018年《贫困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以江西省修水县分析为例》,李春凯、彭华民,《浙江工商大学学报》1期 2017年《中国社会工作学科:百年成长、百年论争与自主性研究》,彭华民,《社会科学》第6期。《新华文摘》2017年20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7年9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学网-社会理论-全文转载。 2017年《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的核心理念》,彭华民,《社会建设》第3期。《新华文摘》数字版2018年6期全文转载 2017年《西方儿童保护社会工作的理论转型与实践重构》,刘玉兰、彭华民,《社会工作与管理》第3期。《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6期全文转载。 2017年《老人自立生活与照顾服务的支持:公益创投的一种新面向》,冯元、彭华民,《社会政策研究》第3期 2017年《走向治理:中国社会福利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发展》,韩央迪、彭华民等,《社会工作》3期 2017年《中国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王梦怡、范慧、彭华民,《社会工作》第2期 2017年《江苏省大学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究》,彭华民,《江苏民政》第1期 2016年《福利国家社会政策发展:资本、劳工与国家集中化互动逻辑》,彭华民、黄君,《学术研究》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7年第1期全文转发 2016年《福利制度因素对国民幸福感影响的研究----基于四个年度CGSS数据库的分析》,彭华民,孙维颖,《社会建设》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第9期全文转发。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第9期全文转发。 2016年《中国社会工作政策发展背景、动力与价值--兼论社会工作合法性获得》,冯元,彭华民,《中州学刊》第2期。《新华文摘》数字版2016年6期全文转载 2016年《新常态背景下的社会福利治理研究》,张健、熊贵斌、彭华民,《社会工作》第2期 2016年《中国特殊教育福利:从补缺到组合普惠的制度创新》。彭华民、冯元,《社会科学辑刊》第6期 2016年《城市儿童与父母分离后的抗逆力重组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3-2014基线调查结果》,同雪莉、彭华民,《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青少年导刊》2017年1期全文转载 2016年《家庭抗逆力视角下流动儿童家庭社会工作服务实践重构》,刘玉兰、彭华民,《中州学刊》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7年4期全文转载 2015年《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分析:范式嵌入、理念转型与福利提供》,彭华民,《学术月刊》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5年7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学网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5年12期观点摘编 2015年《社会发展视野下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与反思——基于南京的个案实践》,冯元、彭华民,《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第3期 2015年《中国残疾人特殊教育制度转型——福利政策体系化与福利提供优化》,彭华民、冯元,《南开学报》4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文摘》2016年1期重点摘要 2015年《四城市老人幸福感与三维度社区社会参与关系—基于中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数据库分析》,翟敬朋、齐麟、彭华民,《东岳论丛》第7期 2015年《家庭资源重构与农村老年人压力应对问题初探》,袁同成、彭华民,《北京社会科学》9期 2015年《中国困境儿童研究轨迹:概念、政策和议题》,高丽茹、彭华民,《江海学刊》4期。中国社会学网全文转载。 2015年《治理与服务:社会工作行业组织功能定位》,冯元、彭华民,《社会工作与管理》第1期 2015年《需要为本的流浪儿童福利政策导向与框架——基于流浪儿童救助实践和政策变迁的分析》,冯元、彭华民,《长白学刊》第1期 2015年《资源与权力:多元互动中社会工作机构发展模式研究》,许小玲、彭华民,《内蒙古社会科学》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2016年第2期全文转载 2015年《我国民族社会工作研究热点可视化研究》,冯元、彭华民,《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第3期 2014年《制度主义视角下中国反贫困政策发展创新研究》,彭华民,《社会建设》第1期 2014年《抗逆力视角下高校学生自杀原因及干预路径探析》,同雪莉、彭华民,《中国青年研究》第8期 2014年《跨文化社会工作视角下的流动儿童服务模式重构》,刘玉兰、彭华民,《学术论坛》第4期。中国社会学网全文转载 2014年《近三十年流浪儿童教育研究述评》,冯元、彭华民,《中国特殊教育》第1期 2014年《嵌入文化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理论与实践反思》,刘玉兰、彭华民,《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第4期全文转载 2014年《福利治理的本土创新与国际经验》,秦永超、彭华民,《社会工作》第12期 2014年《我国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转向研究:基于抗逆力理论的视角》,冯元、彭华民,《江苏大学学报》第5期 2014年《证据为本的实践教学:社会工作教育的新范式》,刘玉兰、彭华民,《常州大学学报》第5期 2014年《近十年流浪儿童救助困境及对策研究》,冯元、彭华民,《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第1期 2013年《大学生心理问题污名认知及应对》,同雪莉、彭华民,《教育评论》第6期 2013年《论民生为本的社会建设》,彭华民,《社会工作》第2期。中国社会学网全文转载。 2013年《社会建设亟需社会政策的创新发展》,彭华民,《新华日报》(思想版)3月19日 2013年《儿童保护中社会工作服务的介入路径—基于儿童死亡事件的反思》,冯元、彭华民,《中国社会工作》第8期 2013年《救助管理领域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冯元、彭华民,《重庆社会科学》第1期。2013年16期《新华文摘》观点摘编。中国社会学网全文转载。 2013年《中国社会建设的政策创新目标与实施框架》,彭华民,《福利中国》第1期 2013年《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安排:中国内地与香港的三维比较》,彭华民、万国威,《南开学报》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第2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2期摘要转载 2012年《中国政府社会福利责任:理论范式流变与制度转型创新》,彭华民,《天津社会科学》第6期。2013年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3期全文转载 2012年《服务学习:核心要素、角色结构和行动模式》,彭华民,《探索与争鸣》第10期 2012年《排斥与融入:低收入农民工城市住房困境与政策研究》,彭华民、唐慧慧,《山东社会科学》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11期全文转载 2012年《社会福利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工作困境研究》,冯元、彭华民、孙维颖,《甘肃理论学刊》第4期 2012年《抗逆力:一项低收入社区流动儿童的实证研究》,彭华民、刘玉兰,《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第4期 2012年《社会福利制度创新:政府责任与社会组织责任》,高丽茹、袁同成、彭华民,《社会工作》第12期 2012年《儿童抗逆力:关于流动儿童社会工作实务的探讨》,刘玉兰、彭华民,《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第12期全文转载。 2012年《需要为本的社会福利目标定位与中国社会政策框架》,彭华民,《社会政策评论》第3辑 2012年《社会工作伦理视角下流浪儿童救助困境探析》,冯元、彭华民,《前沿》第9期 2012年《抗逆小童星—流动儿童抗逆力提升社会工作服务》,彭华民,《中国社会工作》第12期 2012年《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救助中的应用研究:以N市救助管理站为例》,冯元、彭华民,《河北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4期 2011年《中国组合式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构建》,彭华民,《学术月刊》第 10期。2012年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1期全文转载 2011年《中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阶段与特征—一个制度主义的分析》,彭华民,《福建论坛》第10期。2012年《新华文摘》4期摘要刊登。2012年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3期全文转载 2011年《台湾身心障碍者社会福利制度:社会需要与制度构建》,彭华民、李倩,《东岳论丛》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第6期全文转载 2011年《社会福利转型背景下本土社会工作实务发展》,许小玲、彭华民,《社会工作》第12期 2011年《中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的两翼:理论发展与制度建构》,彭华民,《福利中国》第4期 2011年《中国适度普惠社会福利的理论辨析》,彭华民,《理论文萃》第5期 2011年《推动东亚社会福利发展与创新研究》,彭华民、万国威,《社会工作》第6期 2011年《推动普惠人民的福利社会的建设步伐》,银平均、彭华民,《社会工作》第5期 2010年《迁移与排斥:德国移民政策模式探析》,黄叶青、彭华民,《欧洲研究》第5期 2010年《从沉寂到创新:中国社会福利30年学术轨迹审视》,彭华民、万国威,《东岳论丛》第8期 2010年《需要为本的中国社会福利目标定位》,彭华民,《南开学报》第4期 2010年《需要为本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研究》,彭华民,《社会科学研究》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6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学电子杂志 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 2010年《论志愿服务的社会工作督导模式》,彭华民,《中国青年研究》第4期 2009年《底线公平理论的学术价值》,彭华民、顾金土,《光明日报》5月7号 2009年《台湾社区发展:从福利小区到永续小区》,詹火生、黄源协、彭华民,《南开学报》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8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学网全文转载 2009年《福利国家的比较研究方法研究》,彭华民、顾金土,《东岳论丛》第1期。中国社会学网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9年12期全文转载 2009年《服务学习:整合大学教育与志愿服务》,彭华民、陈学锋、高云霞,《中国青年研究》第14期 2009年《比较社会政策视角下的中西和谐社会观》,王卓祺、彭华民,《南开学报》第1期 2009年《新马克思主义论福利国家内在矛盾与重组》,彭华民、张晶,《国外社会科学》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6期全文转载 2008年《欧盟就业政策研究》,彭华民、计巍巍,《天津社会科学优秀论文》第3辑 2007年《城市流动儿童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以天津市为例》,彭华民、曾伟玲,《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第2辑 2007年《英国医疗卫生体系的问题与社会政策改革》,彭华民、孙安译,《社会工作》第3期 2007年《评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政策理论》,彭华民、宋祥秀,《南开社会学评论》第2辑 2007年《论西方福利国家危机:新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彭华民、张晶,《南开社会学评论》第2辑 2006年《嵌入社会框架的社会福利模式:理论与政策反思》,彭华民、宋祥秀,《社会》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第6期转载。 2006年《福利多元主义解析》,彭华民、黄叶青,《天津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第1辑 2006年《福利多元主义:福利提供从国家到多元部门的转型》,彭华民、黄叶青,《南开学报》第6期。2007年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第4期全文转载。 2006年《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的分析范式》,彭华民,《社会学研究》第4期。 2006年《城市新贫穷社群的形成--以天津秋风里社区为例》,彭华民、刘军强,《中国社会保障》第1期 2006年《欧盟反社会排斥的社会政策:以劳动力市场为例》,彭华民、黄叶青,《社会工作》第7期 2006年《社会政策中的制度主义》詹姆斯·梅志里,彭华民、刘军强译,《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4辑 2005年《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一个欧盟社会政策的分析路径》,彭华民,《南开学报》第 1 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6年第5期转载 2004年《社会排斥概念解析》,彭华民,《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2辑 2001年《论网络时代的虚拟社区》,彭华民、侯莹,《重庆邮电学院报》第 2期 2000年《欧盟一体化和消费者保护》,彭华民,《南开学报》第 2期 1999年《人与社区整合的研究》,彭华民,《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第2辑 1999年《炫耀消费探析》,彭华民,《南开经济研究》第 1期 1999年《消费者运动论》,彭华民,《社会》第 2 期 1999年《主题讨论学生为本》,彭华民,《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第1辑 1999年《世界消费者运动发展》,彭华民,《社会》第4期 1995年《对天津青年炫耀消费的调查》,彭华民,《天津日报》11月29日理论版 1993年《论以人为中心的协调发展理论》,彭华民,《社会学与现代化》第1期 1992年《论国营企业职工对教育培训需要的特征》,彭华民,《社会学与现代化》第 1期 1991年《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彭华民,《农民日报》理论版5月29日 1991年《论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彭华民,《社会》第7期 1991年《市场促销宣传的效果评价方法探析》,彭华民等,《南开经济研究》第3期 1990年《测量社会分层的变量系统》,彭华民,《社会学与社会调查》第 5期 1990年《韦伯对阶级层理论的贡献》,彭华民,《社会学与现代化》第 4期 1989年《以技术换市场强化中心城市功能》,彭华民,《中国函授大学校刊》第7期 1988年《论经济、科技、社会协调发展的主体》,彭华民,《社会学研究》第5期 1988年《对社会学系毕业研究生质量的跟踪调查》,彭华民,《南开教育论丛》第 4期 1987年《科技统计的现状及评价》,彭华民,《社会学与现代化》第2期 1985年《经济社会学研讨会在津召开》,彭华民,《社会学与现代化》第3期 1985年《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评述》,彭华民,《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学研究》前身)第6期 1985年《论凡勃伦的炫耀消费思想》,彭华民,《社会调查与研究》(《社会学研究》前身)第4期 1985年《社会学家英克尔斯论个人现代化》,彭华民,《国外社会学》第2期 1985年《积极开展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彭华民,《天津社联通讯》第8期 1984年《论交通社会学研究的内容与意义》,彭华民,《社会学与现代化》第1期 1982年《社区的交通研究》,彭华民,《天津市社会学会年会通讯》 1982年《“四班三运转”的经济与社会效果》,王来华、彭华民等,《南开学报》第5期 1982年《民航乘客服务需要以及服务评价调查》,石小克、彭华民,《中国民航》 1981年《社会学在大学生中》,彭华民,《社会学通讯》(《社会学研究》前身)第2期 书/论文 2021年《中国社会学重建宏观叙事中的个人体验》,彭华民,载周晓虹主编《重建中国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9年《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研究回顾》,彭华民,载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主编《中国社会学年鉴2015-2017》,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016年《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研究回顾》,彭华民,载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主编《中国社会学年鉴2011-2014》,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年《中国城市儿童保护问题与社区儿童保护体系研究》,彭华民,载野口定久(日)主编《包容型福利社会的基础构建——从中日韩的社区福利比较研究出发》,日本 2015年《抗逆小童星:提升流动儿童抗逆力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彭华民、刘玉兰,载王思斌主编《中国MSW案例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中国社会福利30年学术轨迹审视》,彭华民、万国威,载景天魁、葛雨琴主编《海峡两岸社会福利基本经验》,海峡出版发行集团、鹭江出版社 2012年《抗逆力:一项低收入社区流动儿童的实证研究》,彭华民、刘玉兰,载台湾财团法人中华文化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社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台湾:德伸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2012年《服务性学习:社工督导志愿服务》,彭华民,载王思斌主编《新起点新发展:2006-2010年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年《本土与创新:重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彭华民,《创新中国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丛书》总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年《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研究回顾》,彭华民,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中国社会学年鉴2007-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年《迈向人类福利新阶段》,彭华民、李秉勤,《解析福利丛书》总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2010年《社会需要路径下的中国社会福利发展框架研究》,彭华民,载毛振华主编《社会福利与社会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中国社会福利转型:需要为本与适度普惠》,彭华民,载石英主编《中国社会变迁:60年回顾与思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年《社会工作引导志愿服务发展》,彭华民,载蒋昆生、戚学森主编《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09-201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Li,B., Peng, H., State-funded re-employment train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informal employment in Tianjin. Fulong Wu and Chris Webster (eds): Marginalisation in Urban China: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Palgrave. 2008 Mark, D., Li, B., Peng, H., Household strategies and migrant housing inequality in Tianjin. Nielsen, Ingrid and Smyth, Russell(eds): Migration and social protection in China. World Scientific, London, UK, pp. 184-204. 2009年《中国反贫困政策与行动》,彭华民、高云霞,载张静、关信平主编《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年《中国住房政策研究》,彭华民、佘晨晓,载张静、关信平主编《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福利三角:一个社会政策的分析范式》,彭华民,载李培林主编《建立和谐社会:中国社会学年会获奖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社会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彭华民,载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对建筑工地农民工的多元社会排斥问题研究》,彭华民,载景天魁主编《中国社会政策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7年《城市新贫穷社群与多重社会排斥研究》,彭华民,载杨团主编《中国社会政策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年《城市新贫穷社群与就业:一个社会排斥的制度分析》,彭华民,载《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

学术兼职

第二届全国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国务院学位办-民政部职业教育社会工作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苏皖片区首任轮值主席、总协调人、中国社会工作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研究专委会理事长、消费社会学专委会副会长。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能力建设专委会理事(Member of Capacity Building Committee, IASSW)、中国-北欧社会福利研究网理事(Extended Steering Group Member of Sino-Nordic Welfare Research Network)、东亚社会福利交流网中方协调人。《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社会建设》《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福利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Chinese Sociological Dialogue等期刊编委会委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