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闾小波

个人简介

著作 11、2011,《近代中国民主观念的生成与流变——一项观念史的考察》(专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年该书收入《凤凰文库-政治学前言系列》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再版,2019年5月,韩国高丽大学出版韩文版。) 10、2010,《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09、2006,《江苏省志·国民党志》(参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08、2005,《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07、2003,《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专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06、2002,《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参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05、2002,《百年传媒变迁(1900-2000)》(编著),江苏美术出版社。 04、1999,《中华近代爱国主义精神通览》(主编之一),东南大学出版社。 03、1995,《20世纪上海大博览》(参编),文汇出版社。 02、1995,《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专著),上海三联书店。 01、1994,《中国历代奏议大典》(古籍整理/清代卷)(主编之一),哈尔滨出版社。 科研项目 05、2019-2021,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建政史专题研究,主持人 04、2011-2013,主持南京大学“985工程”改革型项目“中国政治选举研究。 03、2004-200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近代民主史研究 (1840-1949)(编号04BZZ010),主持人。 02、2004-2006,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近代政治文明演进研究(编号03SJA81002),主持人。 01、200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学术获奖 06、2012,《近代中国民主观念之生成与流变——一项观念史的考察》,获江苏省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05、2006,《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获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04、2001,《中华爱国主义精神通览》获1999-2000年度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03、2000,《中华爱国主义精神通览》获江苏省第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02、1998,《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获南京大学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01、1997,《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获江苏省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82、2020,《何以安民:现代国家“根本性议程”的赓续与创制——以王韬、李大钊和毛泽东为中心的讨论》,《文史哲》第2期。 81、2020,《重审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冯桂芬方案》,《天津社会科学》第2期(二作)。 80、2020,《从“互鉴”到“序进”:西力东渐时期中国人的世局观》,《人文杂志》第2期(二作)。 79、2019,《极端民主化现象与中共组织形态的曲变——基于对八七会议后中共顺直省委三次改组的考察》,《苏区研究》第5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9年第1期。 78、2018,《“民本主义”之输入与意涵之回归》,《学海》第5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18年第12期。 77、2018,《政治约定的失效与政治秩序的失范——基于清末民初立国建政时期的考察》,《江海学刊》第3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第5期。 76、2018,《文本、语境、思想:抗战时期毛泽东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构想》,《思想战线》第3期。 75、2018,《从守成到能动:中国共产党与民本主义的转向》,《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1期。 74、2017,《保育式政体——试论帝制中国的政体形态》,《文史哲》第6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18年第2期,《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期,《新华文摘》数字版2018年第6期。 73、2017、《公民话语与阶级话语的张力——1953年普选运动中的选民资格审查》,《开放时代》第5期。 72、2016,《重“实质”抑“形式”——新中国建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民主选举策略的调适》,《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7年第1期。 71、2016,《中共革命时期选举策略转换分析》,《南京大学学报》第1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第5期。 70、2015、《不能让改革者成国道上的“铺路石”》,《人民论坛》第18期。 69、2013,《当代政治实践中的官本位思想残留典型——“微服私访”式官民互动的套路与思维》,《人民论坛.学术前沿》第20期,摘登:《新华文摘》2014年第1期。 68、2013,《化理念为制度——民本主义转化为社会公正的路径探索》,《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长春)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13年第6期转载。 67、2012,《做实专题询问,夯实人大监督权根基》,《人大研究》(兰州)第2期。 66、2012,《论晚清阅读革命的兴起与政治功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3期摘登。 65、2011,《人大监督与党的领导的统一性》,《人民与权力》(南京)第10期。 64、2011,《关于建立健全党内议事规则的思考》,《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第4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共产党》第11期。 63、201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主选举的认知——以1921—1949年为研究时段》(闾小波、赖静萍),《政治学研究》(北京)第5期。 62、2011,《从反封建到发扬优秀传统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认知》(闾小波、赖静萍),《学术研究》(广州)第9期。 61、2011,《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天津社会科学》第1期。转载:《新华文摘》2011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第5期。 60、2011,《中国立法机关议事规则溯源》,《人民与权力》(南京)第3期。 59、2009,《从对抗到和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两次转轨》,《江苏社会科学》(南京)第3期。 58、2008,《党政干部任用的制度创新与现行制度的张力》,《人民与权力》(南京)第8期。 57、2008,《论近代中国的宪政期成之争》,《南京大学学报》第5期。摘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6期。 56、2006,《南学会:空间、结构、功能与影响》,《中国图书评论》(北京)第10期。 55、2006,《柏克与梁启超——革命时代的智者》,《江海学刊》(南京)第4期。 54、2006,《论陈独秀晚年民主观的思想资源》,《学海》(南京)第3期。摘登:《新华文摘》2006年第21期。 53、2005,《建立“一府两院”官员宣誓制度刍议》(与束锦合写),《人大研究》(兰州)第3期。 52、2004,《在革命与协商之间——论孙中山政治思维的两重性》,《南京大学学报》第4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4第11期。 51、2004,《反思当前民本主义的扩张》,《当代中国研究》(美国)第1期。 50、2003,《应当如何监督权力》,《当代中国研究》(美国)第3期。 49、2003,《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海归者的足迹》,《二十一世纪》(香港)第5期。 48、2003,《建立政治宣誓制度,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唯实》(南京)第10期;摘登:《长江日报》(武汉) 2004年1月8日 “建立政治宣誓制度”。 47、2003,《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与许敏合写),《江苏社会科学》(南京)第3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 2003第8期。 46、2003,《学术精品要靠新的制度来催生》,《中国高等教育》(北京)第19期。 45、2002,《论世纪之交陈独秀的思想来源与文化选择》,《社会科学研究》(成都)第4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 2002第11期。 44、2002,《民意、民意机关与监督权——评南京市的“万人评议机关”与末位淘汰》,《南京工业大学学报》(南京)第2期。 43、2002,《放大的公共领域与流产的政治营销——以宋教仁案为考察点》,《天津社会科学》(天津)第2期。 42、2001,《从议会主义到宪法主义——从魏源到孙中山民主诉求之检讨》,《近代中国》(上海)第11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41、1999,《知识经济对21世纪中国政治的挑战》,《黄淮学刊》(商丘)第2期。 40、1999,《梁启超的世纪情怀》,《二十一世纪》(香港)第2期。 39、1999,《强学会与强学书局的考辨》,《北京社会科学》(北京)第1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9第6期;收入王晓秋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戊戌维新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0年版。 38、1999,《论晚清中央行政改革的失败》,《河北学刊》(石家庄)第1期; 摘登:《新华文摘》1999第5期。 37、1998,《回眸 1976 -1978 年过渡时期的政治与传播媒介》(与周春梅合写),《东方文化》(广州)第5期 。 36、1998,《高薪养廉与高薪养教》,《高教研究与探索》(南京)第1-2期。 35、1997,《论孙中山的舆论意识》,《新闻与传播研究》(北京)第3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新闻学》1998第1期;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研究所所特刊(五),赫延平、魏秀梅主编:《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刘广京院士七十五岁祝寿论文集》1998年5月。该文还被收入张磊主编:《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纪念孙中山诞辰1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 34、1996,《论辛亥前孙中山的舆论活动》,《南京社会科学》(南京)第10期。 33、1996,《论中国早期的“防御型现代化”》,《江海学刊》(南京)第6期;转载:《新华文摘》1997第3期。 32、1996,《变法维新时期学会、社团补遗》,《文献》(北京)第2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5第12期。 31、1996, 《20 世纪初中国传播媒介的繁荣与人的现代化》,《新闻与传播研究》(北京)第1期。 30、1995,《〈新生〉事件与杜重远遇害》,《炎黄春秋》(北京)第11期。 29、1995,《谭陈伦炯所著〈海国闻见录〉》,《书目季刊》(台北)第9期 。 28、1995, Court-Sponsored Reforms,1895-1898, Guest Editor and Translator: Douglas R. Reynolds, China, 1895-1912, State-Sponsored Reforms and China’s Late-Qing Revolution,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1995/VOL.28, ISSN 0009-4633 27、1994, 《〈时务报〉研究二题》,《出版史研究》第2期,中国书籍出版社(北京)大学994年11月。 26、1994,《政论报刊的崛起与社会变革的突进──对〈时务报〉的个案研究》,《南京大学学报》第3期。 25、1993,《〈时务报〉译载孙中山伦敦蒙难述论》,《新闻研究资料》(北京)第60辑。 24、1993,《论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传播媒介》,《南京社会科学》(南京)第4期;转载:《新华文摘》1993第11期。 23、1993,《李瑞芬〈请推广学校折〉为梁启超代拟》,《近代史研究》(北京)第6期。 22、1993,《“强学会又名强学书局” 献疑──兼与汤志钧先生商榷》,《争鸣》(南昌)第4期。 21、1993,《刘鄂与维新运动史料补遗》,《明清小说研究》(南京)第3期。 20、1993,《〈海国闻见录〉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珍贵文献》,《福建论坛》(福州)第3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地理》1993第4期。 19、1993,《论“百日维新”前的变法及其历史地位》,《学术月刊》(上海)第3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3第5期。 18、1993,《〈时务报〉在江苏的传播述论》,《江苏出版史志》(南京)第2期。 17、1992,《“少年中国之少年”与“中国少年之少年”:柳亚子对梁启超思想的接受与超越》,《江海学刊》(南京)第5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2第9期。 16、1992,《论辛亥前梁启超的民族主义》,《近代史研究》(北京)第5期;收入刘泱泱主编:《辛亥革命新论》,湖南出版社1993年版。 15、1992,《从清末志士的号别看社会思潮》,《历史教学问题》(上海)第4期。 14、1992,《从文化主义到民族主义》(编译),《国外社会科学情况》(南京)第4期。 13、1992,《近代人物研究应突破以“派”盖冠的程式》,7月19日,《光明日报》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2年第9期 ;上海《文汇报》“学术新论”摘登 1992年10月20日;《新华文摘》“论点摘编” 1992年第11期;《文摘报》摘登1992年9月27日。 12、1992,《美国学者评苏联对晚清政治史的研究》(编译),《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北京)第19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1、1991,《论 20 世纪江浙知识青年价值取向之转变》,《学海》(南京)第1期;摘登:《中国历史学年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 10、1990,《梁启超与孙中山历史观之比较研究》,《社会科学战线》(长春)第3期。 09、1990,《狮子山招国魂纪略》,《学海》(南京)第4期。 08、1990,《论 20 世纪初江浙知识界与义和团》,《江海学刊》(南京)第3期;收入冯祖贻等主编:《教案与近代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07、1989,《近代中国“人的现代化”思潮的萌生与拓展》,《社会学探索》第12期。 06、1989,《文化救国论──中国人一个世纪的梦》,《江汉论坛》(武汉)第9期 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文化研究》 1989年第4期。 05、1989,《我们应在四个方面超越 “五四”》,《中国文化报》(北京)4月19日。 04、1989,《印度人思维方式的特征》(编译),《南亚与东南亚资料》(北京)。 03、1986,《孙中山对中国文明及国民性的评述》,《江海学刊》(南京)第5期。 02、1986,《论20世纪初资产阶级的“国民学说”》,《兰州学刊》(兰州)第5期。 01、1985,《“去塞求通”──中国近代改革者的共同心声》,《争鸣》(南昌)第3期。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