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吴志远

个人简介

1988年生,安徽和县人,中共党员,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助理研究员。 致力于传播学与哲学、社会学的交叉研究,主要进行传播与社会、媒介技术哲学、传播思想史的跨学科研究。2017年毕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国家“2011计划”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培养博士,博士论文获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18年7月在台湾政治大学进行访学交流。 开设主要课程: 本科生:《新闻摄影》 本科生:《无人机视觉传播》(校创新创业课) 研究生:《政治传播》(合上) 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沉浸传播环境下新媒体技术对媒介融合的影响研究”(18CXW020)。课题主持人。2018年至今。 2、国家部委课题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一般项目“多主体协同参与网络社会治理模式研究”。课题组核心成员。2017年-2018年。 3、南京大学“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研究专项”课题。课题主持人。2020年。 4、无锡市委网信办专项重点课题“市域网信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制度逻辑”。课题主持人。2021年。 5、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大数据内容分析的新媒体时代公共舆论中的表达理性框架研究”(15CXW016)。课题组核心成员。2015年。 6、江苏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大学精英阶层网络意见表达与政治参与研究”。课题组成员。2016年。 7、江苏省社科规划办项目特别委托项目“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研究”。课题组成员。2014年。 出版专著: 1、《超越主体主义:反思20世纪传播学的哲学源流》,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年。(独著) 2、《试声鸣磬: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执行副主编) 3、《互联网思维》,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参与编著) 所获奖励荣誉: 1、2021年,南京大学“新华报业优秀青年教师奖” 2、2020年,南京大学魅力导师奖 3、2019年,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4、2016年,教育部国家奖学金 5、2016年,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校长特别奖学金 6、2015年,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 7、2017年,“(逆)全球化时代的全球传播:2017首届中国全球传播与公共外交学术年会”(浙江大学主办),年会“最佳学生论文奖” 8、2014年,“中华新闻传播学术联盟第六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优秀论文奖

研究领域

1、传播与社会(聚焦网络民族主义、互联网与当代中国社会领域) 2、媒介技术哲学(聚焦媒介现象学领域) 3、传播思想史(聚焦主体主义哲学领域)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吴志远(2021),《身份的转场:中国文化类网红的嬗变与更替——基于互联网史与社会心态的质性研究(1999-2019年)》,《新闻与传播研究》,2021年第6期。 2、吴志远(2020),《外籍在华人士外宣合作与共情传播策略——对《南京抗疫现场》系列纪录片创作的思考》,《当代传播》,2020年第4期。 3、吴志远(2019),《寻找“中间领域”:MeToo运动中的“他者化”情感政治》,《新闻界》,2019年第3期。 4、吴志远(2018),《离散的认同:网络社会中现代认同重构的技术逻辑》,《国际新闻界》,2018年第11期。 5、吴志远(2018),《喧哗与躁动:南海争端事件中的网络社会心态研究——基于南海仲裁案的网络舆情分析》,《情报杂志》,2018年第5期。 6、吴志远(2018),《图像“武器”:“表情包”的话语与意蕴》,《新闻界》,2018年第3期。 7、吴志远(2017),《论网络社会时代的新媒介技术观》,《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8、吴志远(2016),《海德格尔技术哲学对新媒介研究的现实意义》,《当代传播》,2016年第6期。 9、吴志远(2015),《试论科学主义对传播学方法论的影响》,《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5年第6期全文转载。) 10、吴志远(2019),《从“趣缘迷群”到“爱豆政治”:青少年网络民族主义的行动逻辑》,《当代青年研究》,2019年第2期。 11、吴志远(2016),《解释性报道的现实因应》,《重庆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 12、吴志远(2016),《从“身体嵌入”到“精神致幻”——新媒体对青年“约炮”行为的影响》,《当代青年研究》,2016年第2期。 13、吴志远(2012),《新媒体环境:职业新闻人应有更高的追求》,《新闻界》,2012年第10期。 14、吴志远(2016),《新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智库国际影响力的策略——以“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为例》,《对外传播》,2016年第5期。(独立作者) 15、吴志远(2015),《社会舆情分析与社会治理创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4月17日专版。 16、吴志远(2012),《从“文人论政”到“公共领域”: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关于近代中国报刊形成“公共领域”假设的思考》,收录于《试声鸣磬: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230-239。 部分时评文章: 1、《“考古女生”的“钱途”,该被操心吗》,解放日报,2020.8.4 2、《老罗翻车很奇怪吗?你以为在为“知识”付费,其实不过是做一场按摩》,上海观察,2019.1.5 3、《当“长江学者”的论文成了“404”,板子该打给谁?》,上海观察,2018.10.24 4、《女生在围观中自杀:一个悲哀的隐喻?》,上海观察,2018.6.25 5、《从“高铁扒门女”到伤医女教师,谁给了我们无限审判权?》,上海观察,2018.1.15 6、《iPhone X绝非一台普通的手机,而是预示着未来》,上海观察,2017.9.22 7、《从魏则西到李文星:杀死他们的,是互联网的“丛林法则”?》,上海观察,2017.8.3 8、《算法时代,百度们打算把你“导航”去哪里?》,上海观察,2017.7.10 9、《无尽的反转:可有“把关人”?》,上海观察,2016.12.28 10、《少女弑母之后:“问题少年”真的没救了?》,上海观察,2016.9.23 11、《与徐玉玉一样,你我都是网络社会中的“信息难民”》,上海观察,2016.8.26 12、《韩春雨造假?可以质疑,但质疑也有规矩》,解放日报,2016.8.15 13、《咪蒙教会你我的那些套路》,上海观察,2016.7.11 14、《悼念杨绛先生的最好方式,是多读一些她的书》,上海观察,2016.5.25 15、《比起憎恨百度,我们更需要做的是什么?》,上海观察,2016.5.2 16、《文明出行我们敢不敢超京沪?》,合肥晚报,2011.4.20 17、《拆千年古寺地方政府为何如此败家》,新华网,2010.8.19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