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郑欣

个人简介

2003年6月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获社会学博士学位。2003年7月留校任教,现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传播社会学、乡村传播学、青年文化、应用传播研究等。主持国家、省部级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进城:传播学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平民偶像崇拜:电视选秀节目的传播社会学研究》、《批判与倾听:电视节目低俗化研究》等7部。其中《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华北农村村民上访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进城:传播学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入选《南方都市报》2018年度十大好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度十大优秀原创学术图书、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开设主要课程: 本科生课程:《传播社会学》、《社会学》、《社会研究方法》等。 研究生课程:《传播与社会研究》、《质化研究方法》。 博士生课程:《传播研究方法:质化取向》、《传播与社会研究专题》。 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1、2020年起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智能手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2、2018年起主持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文科“百层次”科研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建设与传播研究”; 3、2014年起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传播学视野下的青少年网络语言生活方式研究”; 4、2010年起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大众传媒与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 5、2009年起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面向‘三农’的传播服务研究 ”; 6、2008年起主持江苏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电视节目低俗化及其对策研究”; 专著: 《进城:传播学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第一作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批判与倾听:电视节目低俗化研究》(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对农传播:基于受众的实证分析与对策探讨》(第一作者),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平民偶像崇拜:电视选秀节目的传播社会学研究》(第一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乡村政治中的博弈生存——华北农村村民上访研究》(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主编: 《谁说服了我们的口腔:食品、药品、保健品广告效果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空间的分割:新媒体广告效果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所获奖励荣誉: 1、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2014年指导的硕士毕业论文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 3、2015年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获江苏省优秀本专科毕业论文一等奖。 4、2015年指导的硕士毕业论文获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 5、《进城:传播学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入选《南方都市报》2018年度十大好书。 6、《进城:传播学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入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度十大优秀原创学术图书。 7、《进城:传播学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入选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8、《进城:传播学视野下的新生代农民工》荣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研究领域

传播社会学、乡村传播学、青年文化、应用传播研究等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人以圈居’:青少年网络语言的圈层化传播研究”(第一作者),《新闻界》,2019年第7期。 2、“寻找家园:少年扎西的媒介之旅”(第一作者),《开放时代》,2018年第2期。 3、“媒介化体验: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研究”(第一作者),《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4、“身份再造:传播学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公民意识”(第一作者),《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 5、“媒介的延伸: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的传播学探索”(独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6期。 6、“‘消费式融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生活实践及其抗争——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7、“乡愁的守望:新生代农民工集体记忆与城市适应研究”(第一作者),《河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9期。 8、“性别、传播与认同: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9、“风险适应与媒介赋权:新生代农民工学习充电研究”(第一作者),《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10、“新媒体赋权: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信息获取研究”(第一作者),《当代传播》,2014年第2期。 11、“人生规划与媒介驱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独著),《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12、 “‘舌尖上的广告’:概念泛化、健康幻想及其传播伦理”(独著),《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 13、“农村普法的传播渠道研究”(第一作者),《当代传播》,2013年第5期。 14、“表演与对话: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师生互动研究——以南京大学国际交换生为例”(第一作者),《中国大学教学》,2013年第7期。 15、“治理困境下的乡村文化建设研究:以农家书屋为例”(独著),《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 16、“乡村治理视角下的政治传播效果研究——以“两会”信息在淮安市H村的传播为例”(第一作者),《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17、“农家书屋建设的传播社会学分析”(独著),《中国出版》2011年第11期。 18、“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传播学思考”(独著),《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19、“语境变迁与祛魅解读:青少年视角下的电视节目低俗化”(独著),《现代传播》2011年第11期。 20、“对农传播中的农民权益问题:基于受众本位论的分析”(独著),《南京师大学报》,2011年第4期。 21、“政府传播影响力研究:一种社会动员的视角”(独著),《学海》,2011年第1期。 22、“生活圈媒体及其广告效果探讨——基于五种户外视频新媒体的实证分析”(独著),《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 23、“变迁中的电视受众心理及其社会属性分析”(独著),《南京师大学报》,2009年第6期。 24、“文化增殖与符号消费:保健品送礼广告的意义建构及其效果研究”(独著),《新闻大学》,2011年第1期。 25、“电视节目评估:从量化分析走向质的研究》(独著),《南京师大学报》,2008年第4期。 26、“政府官员:一个特殊群体的媒介认知及其应对行为研究”(独著),《新闻与传播研究》,2008年第3期。 27、“村民上访: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互动与重构——一个博弈论的分析视角” (独著),《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28、“从节目策划到产业运作:创意经济引领荧屏活力”(独著),《新闻界》,2007年第2期。 29、“媒体消费语境中的‘中产阶级’幻想——以《Mangazine 名牌》杂志叙述下的男性精英形象为例”(独著),《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4期。 30、“‘有请当事人’:青少年眼中的选秀节目及其实证研究”(独著),《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7期。 31、“当平民遭遇‘偶像’:‘粉丝’及其偶像崇拜行为研究——以后选秀时代的‘玉米’粉丝为例”(独著),《青年研究》,2007年第3期。 32、“媒介使用动机与文化消费:以江苏省三地城乡居民为对象的考察”(独著),《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3、“存在与荒谬:一项有关社会新闻负面化倾向的实证调查”(独著),《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34、“田野调查与现场进入——当代中国研究实证方法探讨”(独著),《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35、“村民上访问题的理论阐释与构建”(独著),《学术论坛》,2003年第2期。 36、“乡村政治研究及其路径选择”(独著),《重庆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37、“理智与迷狂:青年球迷及其行为研究”(独著),《青年研究》,2000年第9期。 38、“集群行为:要素分析及其形成机制”(独著),《青年研究》,2000年第12期。 39、“现代广告与青年消费文化”(独著),《青年研究》,1999年第1期。 40、“流行语:双重视野下的语言现象研究——从校园流行语调查看当前城市青年流行语”(独著),《青年研究》,1999年第10期。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