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张红军

个人简介

1971年8月生,博士,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历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副院长,南京师范大学人事处副处长。现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南京大学紫金传媒研究院执行院长。。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曾任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编导,江苏电视台记者、主持人,南京市建邺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挂职)。 开设主要课程: 本科课程:电视节目策划;广播电视专业导论; 研究生课程:广播电视节目研究;纪录影像研究。 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 1、 2014-2017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电视剧的跨屏传播研究” (14BXW018); 2、 2009-2012年主持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部级社科重点研究项目“影视纪录片产业链及产业政策研究”(GD09019); 3、 2009-2011年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江苏省师范类本科生媒介素养现状及教育实践研究”; 4、 2010-2011年主持江苏广电总台委托项目“江苏广电靓妆频道媒体运营模式创新与企业形象塑造”; 5、 2011-2013年主持江苏广电总台委托项目“《非诚勿扰》网络版创作及评估”; 6、 2005-2007年主持江苏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纪录片文化论”(03SJB760005); 7、 2004年主持江苏广电总台委托项目“卫视频道特色定位及改版策划”; 8、 2001年参与江苏省“九五”社科基金项目“电影文化诗学”(苏规划09-060); 9、 2000-2001年主持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基金项目“电视纪录片的美学特征”(111170AQ94)。 出版专著: 1、 《电视新闻采编教程》,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2、 《纪录影像文化论》,第一作者,新华出版社,2007。 3、 《实用电视新闻采编》,第一作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获第四届高校影视学会“学会奖”专著类二等奖。 4、 《广播影视艺术系列丛书》,副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2007。 5、 《电影文化诗学》,合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年8月。 所获奖励荣誉: 1、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第八届“学会奖”论文类一等奖; 2、 2012年获南京师范大学“师德先进个人”; 3、 2010年获南京市建邺区先进工作者; 4、 2007年《实用电视新闻采编》获第四届高校影视学会“学会奖”专著类二等奖; 5、 2005年获南京师范大学优秀管理奖; 6、 1996年编导电视专题报道《世纪的呼唤》获1996年中国电视新闻一等奖。

研究领域

文化传播;影视艺术;广播电视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论电视综艺节目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路径”,《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3; 2、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逻辑”,《现代传播》,2015.6; 3、 “大格局下的创新与突破”,《传媒观察》,2015.1; 4、 “论全媒体时代电视剧的跨屏传播”,《现代传播》,2014.1; 5、 “新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双重书写”,《中国电视》,2014.10; 6、“中国纪录片衍生产品市场的开发与经营”,《中国记者》,2014.8; 7、 “教育电视媒体的属性回归与传播拓展”,《视听界》,2014.7; 8、 “中国电视剧网络口碑的影响因子和建构策略”,《电视研究》,2013. 2; 9、 “论新媒体时代热播电视剧的碎片化接受特征”,《现代传播》,2012年第10期; 10、 “略论新媒体环境对中国影视的影响”,《传媒观察》,2012年第9期; 11、 “论中国电视剧的网络化生存”,《现代传播》,2012年第4期; 12、 “迎合与坚守——兼论周兵纪录片的文化理念与叙事策略”,《中国电视》,2012年第1期; 13、 “关于微博实名制的思考”,《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0期; 14、 “微博:‘沉默’受众的演讲台”,《新闻知识》,2011年第9期; 15、 “纪录片《超码的我》分析”,《新闻爱好者》,2011第9期; 16、 “中国纪录片产业链现状分析及策略建构”,《现代传播》,2011年第6期; 17、 “‘微博实名制’,是阻断不良信息的良方吗?”,《传媒观察》,2011年第6期; 18、 “电视如何‘圆梦’”,《视听界》,2011年第6期; 19、“营销组合工具对影视纪录片产业的启示”,《新闻知识》,2010年第6期 ; 20、“香港电视剧的文化思考”,《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6期; 21、“从《潜伏》看‘真善美’的策略化表达”,《传媒观察》,2010年第4期; 22、“话语重构:1990年代以来革命历史剧的主旋律叙事”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3、“从教化到迎合: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商业化叙事策略”,《现代传播》,2009年第3期; 24、“媒介时间的来临:电子传播媒介的时间想象”,卞冬磊,张红军,《新闻学研究》(台湾),2007年第1期; 25、“论中国纪录片沉重感的缺失”,《电影艺术》,2005年第6期; 26、“论电视新闻失实现象”,《新闻记者》,2005年第5期; 27、“论电视谈话节目的特色化”,《新闻知识》,2004年第10期; 28、“90年代中国纪录片的三种主要形态及其发展态势”,《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29、“高科技时代的电影艺术”,《电影艺术》,2005年第3期;、 30、“试论电视纪录片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新闻知识》,2003年第7期; 31、“从贝克特作品看荒诞派戏剧的主要特征”,《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2、“论新好莱坞电影的美学特征”,《艺术广角》,2003年第1期; 33、“电影还是电视?——纪录片媒介研究”,《新闻知识》,2002年第12期; 34、“瓦解的游戏规则”,《电影评介》,2001年第9期; 35、“论纪录片的误区”,《新闻与信息传播》,2001年第1期; 36、“纪录片美学随想”,《电视研究》,2001年第1期; 37、“‘真’的美化和‘美’的真化”¬,《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38、“电视节目文化思考”,《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学术兼职

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青年研究会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高校传媒研究基地第一届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江苏省朗诵协会副会长等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