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张生

个人简介

1994年获得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曾在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奥地利、英国、瑞士等国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访学。 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钓鱼岛问题文献集》(10卷本)、《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上下册)、《华东地区日伪关系研究(1937-1945)》、《南京国民政府的税收(1927-1937)》等著作10余种(含合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钓鱼岛问题文献集》及钓鱼岛问题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等课题10余项。担任《南京大屠杀史料集》(72卷)副主编。 2004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12月入选南京大学首届“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9年、2015年两次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多次获得江苏省社科一、二、三等奖。2012年获得“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卓越贡献奖”。 2012年12月15日至2013年12月18日,奉派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挂职担任副市长。 主要著作 1、《南京国民政府的税收(1927—1937)》,南京出版社,2001年,专著。2001年《民国研究》第6辑发表陈谦平教授书评《〈南京国民政府的税收(1927-1937)〉读后》 2、《中华民国史大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参加。 3、《金陵大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作者。 4、《日伪关系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中心》,南京出版社,2003年,专著。2005年第1期《抗日战争研究》发表张连红教授书评《华东地区日伪关系的实像——张生等著<日伪关系研究——以华东地区为中心>读后》。 5、《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第三版,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双主编之一,教材。 6、《佛门避难记》,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编注。 7、《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社,2005年、2006年、2007年、2010年,共72册,副主编。 8、《中华民国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参加。 9、《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上下册,凤凰出版社2012年。2012年《南大人文社科》第5期发表了庞秀慧书评《何为南京大屠杀——简谈《南京大屠杀史研究》。2012年《抗日战争研究》第4期发表了张连红教授书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读后》。 代表成果 《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张生 等著,凤凰出版社,2012年。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盐税改革,《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2期。张生。 2、枣宜会战中蒋介石水淹日军计划的破产,《军事历史》,1992年第3期。张生。 3、南京国民政府政治体制的分析,《宁夏学刊》,1992年第3期。张生、康永。 4、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关税改革述评,《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2期。张生。 5、试论孙中山早年的重农思想,《江海学刊》,1997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7年第11期全文复印。余明侠、张生。 6、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印花税述评(1927—1937年),《苏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张生。 7、南京国民政府税收的总体透视(1927~1937),《江海学刊》,1999年第4期。张生。 8、南京国民政府初期中央预算述论,《南京大学学报》,民国研究第5辑,2000年。张生。 9、国民精神总动员缘起析论,《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张生、周宗根。 10、第四次中华民国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历史研究》,2001年第1期。人大《中国现代史》2001年第9期全文转载。陈谦平、陈红民、张生。 11、实体民主与程序民主的历史观照——中共抗日根据地民主实践透视,《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人大《中国现代史》2001年第9期全文转载。张生。 12、西学东渐背景下的教会大学——以金陵大学为中心的观察,《文史知识》,2002年第5期。张生。 13、日本侵华模式初探——以“华北事变”为中心,《民国档案》,2002年第2期。人大《中国现代史》2002年第10期全文转载。张生、卢文华。 14、蒋介石对汪精卫投敌迟未公开定性与原因探析,《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第2期。人大《中国现代史》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张生、柴林。 15、第二次中华民国史中青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张生。 16、抗战时期法币的特殊角色述论,《民国档案》,2003年第4期。孔庆国、张生。 17、博弈论视角下的卢沟桥事变,《安徽史学》,2004年第3期。张守刚、张生 18、论汪伪对国民党政治符号的争夺,《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2期,张生。独立。人大《中国现代史》2005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9、从南京大屠杀看中国抗战前途——南京西方人士的观察和预判,《民国档案》,2006年第4期,张生。 20、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德国视角”——以德国外交档案为中心,《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张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2期转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摘。 21、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看日军的战略时机选择——以日方思虑为中心的考察,《南京师大学报》,2007年第6期,张生。 22、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案的辩护——以控、辩双方质证为中心的考察,《抗日战争研究》,2008年第4期。张生、翟意安。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 23、「一九三七年の選択--性格と運命「周仏海日記」解読」,(愛知大学現代中国学会編:「中国21」Vol.31 特集「帝国の周辺--対日協力政権・植民地・同盟国」,東方書店,2009.5 ,第173-189頁,張生。) 24、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刍议,《史学月刊》,2009年第9期。 25、南京大屠杀受害者PTSD初步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4期。张生。 26、一九二三年关余危机与广州大本营外交之嬗变,《历史研究》2010年第6期,张生、陈志刚。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 27、南京大屠杀史实,不容否认,《光明日报》,2012年2月28日,第11版。 28、美国文本记录的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2012年第5期。张生 29、抗战初期美国在华撤侨撤军决策与行动,《安徽史学》2013年第6期。陈志刚、张生。

学术兼职

现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历史学会副会长,南京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抗日战争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海南三亚疍家文化协会副会长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