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王爱松

个人简介

文学学士(湖南师范大学,1985);文学硕士(南京大学,1991);文学博士(南京大学,1994)。1994年留校任教。1998年聘为副教授,2006年聘为教授。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2004年9月至2005年8月曾为韩国延世大学访问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小说叙事学”。 论著: 《京海派论争前后的文学空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对话性阅读与批评》,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 《当代作家的文化立场与叙事艺术》,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虚构的可能性及其限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政治书写与历史叙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 《中国现代文学主潮》(合著,撰写第二编20万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合著,撰写第八编12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译著: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七版)》(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 《文学的深度:陀思妥耶夫斯基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8年 《布朗神父探案全集》(上下册,合译),山东文艺出版社,2018年 《亚里士多德》,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7年 《柏拉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年 《二战始末》(合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年 《简·奥斯汀之幸福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 《尼采在二十一世纪的影响》,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 《不寻常的男人:塞万提斯的时代和人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 《魔戒的锻造者:托尔金传》,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2017年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五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 《马克思主义与城市》,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2017年 《保卫空间》,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2017年 《政治地理学核心概念》,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 《女性白皮书》(合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 《不要为男人孤注一掷》(合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 《此时此刻》(合译),昆仑出版社,2000年 《蓝调心情》(合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 《赢者之师》(合译),昆仑出版社,2001年 《美国悲剧》(合译),昆仑出版社,2001年 《爱情方程式》(合译),北方文艺出版社,2002年 《反思现代性》(合译),三联书店,2006年 《我一代》(合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年。 《孩子内心强大的九种工具》(合译),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 译文: 《编者按》,《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6年第2期。 《外侨侵权与全球法治》,《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6年第3期。 《〈反思现代性〉导言》(合译),《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4期。 《低流行国家HIV/AIDS干预:阿尔巴尼亚个案研究》,《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6年第4期。 《抵抗撒哈拉以南非洲HIV/AIDS的流行:政策与实践》,《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6年第4期。 《积极养老与欧洲养老金制度的改革》,《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7年第4期。 《隐形人》(合译),《啄木鸟》2007年第7期。 《从国家防范到巩固现代性》,《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8年第2期。 《合法性与民主的品质》,《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9年第3期。 《越南国际汇款的决定因素及其对家庭福利的影响》,《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9年第4期。 《文化多样性及其保护》,《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1年第2期。 《媒体与对“他者”的再现》,《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1年第2期。 《评〈二十世纪政治学中的“神圣”〉》,《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1年第3期。 《评〈碎片化的达卡〉》,《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1年第3期。 《知识时代的社会记忆》,《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1年第4期。 《罗斯金的〈乌云〉:丧失自然属性世界里的天堂消息和情感谬误》,《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3年第1期。 《宗教在激活生态意识中的作用》,《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3年第1期。 《现代性的焦虑与反思》(合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8月9日。 《生命政治安全设置中例外的正常化》,《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3年第3期。 《从现代性到人类纪:不对称时代的生态学与艺术》,《国际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数学转向》,《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5年第1期。 《信仰立场的地球化:宗教在全球资本主义当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5年第2期。 《生物多样化可以是一种普适价值吗?》,《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5年第4期。 《“气候变化适应伦理原则与责任框架”的背景》,《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5年第4期。 《高等教育的个性化:技术演化如何使教与学的机会革命化》,《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6年第1期。 《信息时代语境中公民社会的个体化:以韩国为例》,《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6年第1期。 《悲剧的过去,适宜的传统:后苏联时代关于西乌克兰波兰遗产的思想论争》,《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6年第2期。 《反常的民主:尼日利亚前国家元首与第四共和国的民主过渡》,《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6年第4期。 《深度全球化、去全球化、再全球化——正在塑造“再崛起市场”的大趋势》,《国际社会科学杂志》第1期。 《风险与责任间的社会学联系》,《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7年第3期。 《发展合作的问责》,《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7年第4期。 《没有“春天”的地区:一个关于贫困、不平等和动荡不安挥之不去的传说》,《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7年第4期。 《印尼北苏门达腊岛稻田改为油棕种植园引发的外部性问题分析》,《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8年第1期。 《博茨瓦纳服务型公司的智力资本种类》,《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8年第2期。 《以可持续性治理实现绿色增长——关于中介的建议》,《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8年第3期。 《行贿与否:对贿赂情境的情感反应和认知反映》,《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8年第3期。 《多元人类世:打碎一种总体化话语》,《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8年第4期。 《动物之美、伦理与环境保护》,《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8年第4期。 《欺诈:审计师的责任还是企业文化》,《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9年第2期。 《治理的大力推进与失败的实际情况:以20年来的经济发展为例》,《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9年第3期。 《关于衡量和缓解贫困的重新思考》,《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9年第3期。 《多重歧视与交叉性:平等和自由问题》,《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9年第4期。 《被推迟履行的承诺:共和价值观、社会排斥和法国的郊区》,《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19年第4期。 《往深处去:向海洋倾倒废矿渣冲突中的科学、政治和法律》,《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20年第1期。 《我们共同的遗产:受采矿威胁的海洋》,《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20年第1期。 《与乌干达青少年性行为相关的性别规范》,《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20年第4期。 《德黑兰的问题青年》,《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20年第4期。 所授课程 >> 1.中国当代文学 (本科生课程) >> 2.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硕士生课程) >> 3.中国现代小说叙事学研究(硕士生课程) 研究课题 >> ☆国家教委青年基金项目: “历史虚构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 ☆江苏省规划办项目: “中国二十世纪历史叙事文学史论”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新时期小说的叙事艺术”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中国的‘文学’概念“ 获奖情况 代表作品 《互文性与中国当代小说》,《文学评论》2017年第2期 《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文艺政策的分与合》,《文学评论》2015年第5期 《现代出版机制下沈从文早期的文学生产》,《文学评论》2012年第6期 《朦胧诗及其论争的反思》,《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 《当代名作家的创作危机》,《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 《都市的五光十色——三十年代都市题材小说之比较》,《文学评论》1995年第4期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余华小说的“反讽--张力”结构模式》,《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 《魏志远小说印象》,《当代文坛》1992年第3期。 《高屋建瓴 独辟蹊径》,《南京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亵渎的意义与代价》,《文学研究》第1辑。 《整体扫描与深层透视》,《文学评论》1993年第6期。 《从文化影响看“京派”与“海派”的自然形态》,《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都市的五光十色》,《文学评论》1995年第4期。 《论三十年代中国讽谕文学》,《江海学刊》1996年第2期 《“大众化”与“化大众”》,《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论三十年代散文三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2期。 《政治式写作与三十年代中国文学》,《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论三十年代反封建文学主题对五四文学的深化与超越》,《中州学刊》1996年第6期。 《军事文学的三种形态》,《昆仑》1997年第3期。 《新时期历史题材文学的结构方式与叙事形态》,《当代文坛》1997年6期。 《历史小说:把馅饼烤糊了》,《粤海风》1997年11-12期。 《新时期近代历史题材小说综论》,《福建论坛》1998年第1期。 《历史题材文学中的两个问题》,《求索》1998年第2期。 《“囗囗囗囗”消失以后》,《粤海风》1998年5-6期。 《文学的成规与创新》,《解放军文艺》1998年12期。 《余华前期小说中的“肢解”意象及其成因》,《南京大学中文学报》1999年。 《中国现代文学中“父亲”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意味》(合写),《首都师大学报》1999年4期。 《翻案的可能性及底线》,《中国电视》1999年9期。 《“十字路口”的徘徊与抉择》,《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2期。 《中国文学中的“鬼”哪去了》,《粤海风》2001年第1期。 《评电视连续剧〈太平天国〉的文学原著》,《中国电视》2001年1期。 《重写与戏仿:九十年代小说创作的新趋势》,《首都师大学报》2001年1期。 《新潮小说的历史叙事》,《文学评论丛刊》第四辑一期。 《个人主义与五四文学》,《南京大学学报》2001年4期。 《繁华中的冷清——须兰小说创作论》,《东南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新历史小说与现代史的另一面》,《首都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 《杰出女性•女性文本•姐妹情谊》,《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评〈寻找夏娃〉》,《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文学本土化的困境与难题》,《江海学刊》2002年第4期。 《日常生活叙事的双重性》,《文艺评论》2002年第4期。 《杂语写作:莫言小说创作的新趋势》,《当代文坛》2003年第1期。 《历史真实:可能性及其限度》,《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电视大众化与观众的分层》(合写),《中国电视》2003年第5期。 《关于现代怀旧散文》(合写),《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王蒙:从单纯到杂色》,《首都师大学报》2003年第5期。 《贾平凹:自卑与自尊的挣扎与沉沦》,《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2期。 《格非:存在的眺望与沉思》,《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当代名作家的创作危机》,《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 《知青作家创作立场的演变与分化》,《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朦胧诗及其论争的反思》,《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 《“文革”后中国文学之浪漫趋势》,《文学评论丛刊》第9辑第1期。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审美选择》,《首都师大学报》2007年第1期。 《跨国资本主义时代的“身体秀”》,《钟山》2007年第1期 《中国现当代爱情小说综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独白型小说的利与弊》,《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8第3期。 《当代写实文学的审美选择》,《扬子江评论》2008年第5期。 《新文学与农民:一个不尽的话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6期 《东方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与文学史意义》,《首都师大学报》2011年第1期。 《1930年代左翼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前景》,《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1第3期。 《1930年代反帝抗日文学综论》,《武陵学刊》2011年第4期 《施蛰存的三篇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空间》,《福建论坛》2012年第4期。 《“何徐创作问题”风波与京海派论争的终结》,《天津社会科学》2012的第5期。 《刘呐鸥的〈风景〉与现代都市人的情爱方式》,《名作欣赏》2012年第6期。 《现代出版机制下沈从文早期的文学生产》,《文学评论》2012年第6期。 《中国当代写实文学与集体经验和社会记忆》,《首都师大学报》2013年第4期。 《重复与循环:中国当代小说的一种结构方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1期。 《鲁迅“京派”与“海派”话语的生成机制》,《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4年第1辑。 《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文艺政策的分与合》,《文学评论》2015年第5期。 《出版制度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16年第1辑。 《“伤痕文学”与生命政治》,《文艺争鸣》2016年第3期。 《互文性与中国当代小说》,《文学评论》2017年第2期。 《从神圣到屈辱:中国新文学中一个主题的兴衰》,《文艺理论与批评》2017年第2期。 《京海派论争与南北文化差异》,《知识分子论丛》2018年第1辑。 《乌托邦与历史的多种可能性》,《文艺理论与批评》2018年第1期。 《性与政治的纠缠——张贤亮创作管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李锐乡土小说的空间形式》,《当代文坛》2019年第2期。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