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汪正龙

个人简介

文艺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教研室主任、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独著:   《文学意义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西方形式美学问题研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马克思与20世纪美学问题》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编著:   《文学与形式》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 教材、工具书:   《文学理论研究导引》(主持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版 《20世纪国外美学文艺学名著精义》(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译著:   《关键词:文学、批评与理论导论》(合译,安德鲁本尼特和尼古拉罗伊尔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文学的无知》》(合译,安德鲁本尼特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版 所授课程 >> 文学概论、西方文论及马列文论等 研究课题 >> 4、马克思与当代美学(江苏省社科一般项目,2001-2004,J3-021) >> 1、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1-2014,11BZW002) >> 2、马克思与20世纪美学问题(教育部社科后期资助项目,2009-2011,09JHQ036) >> 3、马克思主义与文学形式(江苏省社科一般项目,2007-2009,07WXB004) 获奖情况 >> 1、江苏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文学意义研究》)。 >> 2、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西方形式美学问题研究》)。 >> 3、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3,《文学意义研究》) >> 4、《文学评论》优秀论文奖(1996-2002,《论文学意图》) >> 5、江苏省“333人才”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2007) >> 6、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

研究领域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理事等,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基础理论及西方美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论文学意图》 《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2、《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学虚构理论及其意义》 《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 3、《论文学的指称》《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 4、《对西方哲学史两种写作范式的超越》 《哲学研究》1998年第2期 5、《论作为一种游戏现象的文学》 《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 6、《关于哲学史方法论的思考》 《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2期 7、《马克思与20世纪美学问题》《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第5期 8、《作者理论与文学问题》(译文)《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 9、《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对话的可能性》《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 10、《从学术立场重新认识现实主义》 《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 11、《文学语言的空白结构和意义生成》《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第2期 12、《谈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意识形态批评》 《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5期 13、《“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一段问题史》 《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5期 14、《论文学意义的存在方式》 《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6期 15、《本质追寻与根基失落——从知识背景看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2期 16、《马克思早期美学中的感性论思想》 《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17、《文化研究的得失与文学理论的知识重建》 《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6期 18、《西方哲学史研究的新创获》 《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4期 19、《文学与爱情》《清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 20、《对马克思、恩格斯美学与文艺思想关系的再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21、《文学与战争》《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5期 22、《马克思与意识形态批判的三重维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 23、《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维度》《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 24、《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解与重建的方法论思考》《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3期 25、《亚理士多德悲剧净化说新释》 《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2期 26、《评二、三十年代左翼文艺理论界文学与读者大众关系的理论》 《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0年第5期 27、《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1期 28、《福柯与马克思-一个思想史的考察》《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3期 29、《认识之真、心理之真与价值评判之真》 《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 30、《西方诗学中的“诗史之辩”及其理论思考》 《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 31、《论20世纪文学意义观念的转变》 《学术研究》2001年第12期 32、《文艺学研究30年》《文艺争鸣》2008年第11期 33、《性别视角及其限度——女性阅读的现状与问题》 《文艺争鸣》2002年第6期, 34、《2009年文艺学热点分析》,《文艺争鸣》2010年8期 35、《马克思与20世纪美学的感性解放》《学习与探索》2014年第5期 36、《文学的道德诉求与道德超越》 《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1期 37、《说反讽——对西方美学史上一个重要范畴的考察》 《人文杂志》2007年第3期 38、《人学与语言艺术:新时期两大文学理论范式的演进与汇通》《思想战线》2010年第1期 39、《马克思与弗洛伊德比较与结合中的美学问题》《学术论坛》2014年第1期 40、《评新世纪前后关于“美的规律”的论争》 《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6期 41、《文学原理——创作论》 《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 42、《王元骧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创新》《文艺理论与批评》2014年第2期 43、《读者反应批评之后的阅读理论》(译文,合译)《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44、《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多重内涵、当代反响及面临的挑战》《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 45、《论文学中的神秘》(译文) 《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46、《“正读”、误读与曲解》 《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47、《卢卡契与20世纪现实主义论争》《江汉论坛》2013年第2期 48、《英美文学理论教材现状与走向管窥》《江汉论坛》2009年第6期 49、《日常生活:一种新的诗性可能性及其难题》《文学评论丛刊》2000年第1期 50、《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意义研究概述》 《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4期 51、《马克思与批判理论的四个维度》《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4期 52、《问题意识、开放式与层次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1期 53、《评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4期 54、《穆卡洛夫斯基的美学思想》 《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4期 55、《私人意义与文学写作》 《艺术广角》2002年第1期 56、《意义的意义》 《文艺评论》2002年第5期 57、《弗洛伊德与马克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8、《文学语言、科学语言、情感语言的区分》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9、《2006年文艺学热点透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60、《评社会学释义、心理学释义和结构主义释义》《孝感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61、《重新认识全球化》 《书与人》2001年第6期 62、《论杰姆逊的美学思想》(译文)《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8辑 63、《论伊格尔顿》(译文,合译)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第8辑 64、《为新学科立传——评杜书瀛<20世纪中国文艺学学术史>》(与赵宪章合作)《东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65、《价值中立与理论公度性:文化批评的语境设定》《东方论坛》1997年第4期 66、《人与文学》 《湖北作家论丛》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 67、《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与黄裳裳合作)《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2期 68、《官感的欢狂——莫言小说创作新论》《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2年2期 69、《寻求超越:评刘章仪〈枭雄吴佩孚〉》 《武汉作家通讯》1989年第1期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