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曹立华

个人简介

1. 学习经历 1986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1989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地学院获理学硕士学位。 2. 工作简历 1989年至今任青岛海洋大学(现中国海洋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教师。 4.科研项目 西北太平洋多航次调查首席科学家; 国家908专项地形地貌调查DX06区块地形调查; 国家908专项地形地貌调查DX19区块地形调查; 国家908专项地形地貌调查DX25区块地形调查; 国家908专项地形地貌调查QC09区块地形调查; 国家海洋局公益项目“我国砂质海岸生境养护和修复技术示范与研究”; 国家海洋局公益项目“海岛旅游海滩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 海上油田工程保障和社会服务项目多项。

研究领域

海洋沉积、海底探测、海洋地质灾害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曹立华, 毕崇昊, 庄振业. 西地中海陆架砂质底形[J]. 海洋地质前沿, 2014, 30(6):7-14. [2].曹立华, 翟科, 蒲进菁,等. 埕岛海区水下岸坡沉积物不稳定运动的区域差异性[J]. 海洋地质前沿, 2013, 29(4):49-54. [3].曹立华, 蒋楠, 庄振业,等. 美国东岸陆架沙脊沉积[J]. 海洋地质前沿, 2013, 29(12):6-15. [4].曹立华, 杜逢超, 庄振业. 南海湄公河水下三角洲上大沙丘的分布特征[J]. 海洋地质前沿, 2012, 28(9):1-7. [5].曹立华, 董威力, 庄振业,等. 冰岛—法罗海脊东南深海底形及底流特征[J]. 海洋地质前沿, 2012(5):25-32. [6].曹立华, 栾天, 庄振业,等. 山东半岛北岸现代海滩层理及动态解释[J]. 海洋地质前沿, 2011(9):1-5. [7].曹立华, 侯志民, 庄振业,等. 扬子浅滩东南边缘海底底形特征及成因[J]. 海洋地质动态, 2010(9):1-5. [8].曹立华, 徐继尚, 李广雪,等. 海南岛西部岸外沙波的高分辨率形态特征[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6, 26(4):15-22. [9].刘臻, 曹立华, 童思友,等. 高频浅地层剖面技术在海底管道探测中的应用[J]. 海洋地质前沿, 2015, 31(7):66-70. [10]. 崔华,曹立华,陈义兰,等.埕岛海域平台周围悬跨海底管线仿生草治理效果研究[J].海岸工程, 2015, 34(3):77-85. [11].李兵, 曹立华, 庄振业,等. 平衡岬湾理论在莱州湾东岸砂质海滩的应用分析[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2(12). [12].蒲进菁, 曹立华, 杨荣民,等. 涡激振动对船舷安装的相干声纳条带测深系统测量精度影响分析[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1(12):86-90. [13].庄振业, 曹立华, 李兵,等. 我国海滩养护现状[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1(3):133-139. [14].龚良平, 曹立华, 庄振业,等. 东海北部中陆架水下暗礁新探[J]. 海洋湖沼通报, 2010(3):137-141. [15].张林, 曹立华, 史经昊,等. 胶州湾桩基式海上新城建筑[J]. 海洋地质动态, 2009, 25(8):32-36. [16].庄振业, 曹立华, 刘升发,等. 陆架沙丘(波)活动量级和稳定性标志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38(6):1001-1007. [17].李安龙, 曹立华, 李广雪,等. 旁侧声呐在海底探测中的应用和工作船动态定位施工技术[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36(2):331-335. [18].栾光忠, 曹立华, 王文正,等. 青岛即墨温泉盆地热水沉积指示物及其标识性意义[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5(5):875-880. [19].董志华, 曹立华, 薛荣俊. 台风对北部湾南部海底地形地貌及海底管线的影响[J]. 海洋技术学报, 2004, 23(2):24-28. [20].陈晖, 曹立华, 李安龙,等. 埕岛海域浅水区人工构筑物周边海底地形演化与海洋灾害地质现象关系研究[J]. 海岸工程, 2003, 22(3):19-24. [21].陈卫民, 曹立华. 危害近岸工程的海洋地质灾害现象及其探测方法[J]. 自然灾害学报, 1997(2):48-54. [22].陈卫民, 曹立华, 陈彰榕,等. 中韩海底光缆(中国侧)路由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与评价[J]. 海岸工程, 1994(4):31-35. [23].王琦, 曹立华, 杨作升,等. 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动力沉积特征[J]. 中国科学: 化学生命科学地学, 1991(6):659-665. [24]. Gao Wei ,Li Guangxue ,Cao Lihua,Li Peiying,Formation Mechanism of Seafloor Instability in the Modern Yellow River Delta,Proceedings of the Twentieth International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ing Conference,289-293,2014.6.15-2014.6.20. [25].Gao Wei ,Cao Lihua,Li Guangxue,Yang Rongmin,Submarine Pipeline Spanning Mechanism on Continental Shelf in the South China Sea,Proceedings of the Twentieth International Offshore and Polar Engineering Conference,162-168,2010.6.20-2010.6.25. [26].Li A, Li G, Cao L, et al. The coastal eros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bandoned lobe[J].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4, 14(4):465-472.

学术兼职

国家测绘标准委员会海洋测绘分委会委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