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高吉喜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1982.09-1986.07 内蒙古大学 本科 1986.09-1989.07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硕士 1995.09-1999.07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博士 主要工作经历 1995.01-1999.06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生态所 所长助理/副研究员 1999.07-2005.0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生态所 所长/研究员/首席专家 2005.03-2009.0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研究员/首席专家/副总工 2009.03-2010.12 环境保护部 科技标准司 副司长/研究员 2011.01-2018.9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所长/研究员 2018.10-至今 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主任/研究员 主要技术业绩贡献 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京津冀风沙源治理工程先进个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在生态环境科学领域开展研究,主要从事区域生态、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估、生态红线划定与管控、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与模式、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工作。主持开展了大量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3项,出版中英文专著20部,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20项。 【教学工作】 硕/博士生课程: 学术讲座 【社会工作】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副理事长,生态分会理事长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促进处第六届绿色产业专业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气候委员会气候影响评价与对策分委会 委员 北京生态学会 副理事长 中国生态学会 常务理事 中国农业生态环境学会 常务理事 中国生态经济学会 常务理事 中国生物多样性基金会 副主任 代表性专著 1.区域生态学,2015,科学出版社,第1一作者 2.西南山地退化生态系统评估与恢复重建技术,2014,科学出版社,第1作者 软件著作 生态资产评估-化石能源资产评估系统软件VI1.0(2013SR150409) (排名第1) 生态资产评估-水源涵养能力及价值评估系统软件VI1.0(2013SR15047) (排名第1) 生态资产评估—生态系统资产损耗评估系统V15.0 (2014SR104023) (排名第1) 生态资产评估—土壤保持能力及价值评估系统软件V14.0(2014SR104019) (排名第1) 生态资产评估—固碳释氧能力及价值评估系统软件V13.0(2014SR104946) (排名第1) 代表性研究项目 1. 区域生态安全评估与预警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07至2020-12;1149万元;负责人 2. 重要生态功能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模式研究与应用示范,环保公益重大项目;2014-01至2016-12;701万元;负责人 3. 国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关键技术与保护战略研究;环保公益重大项目,2012-01至2013-12;1411万元;负责人 4. 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预警技术及观测网络构建技术及应用;科技支撑项目;2012-01至2014-12;645万元,负责人 5. 国家生态廊道规划与设计;部两委课题,2014-01至2015-03;30万元;负责人 6. 宁夏生态本底评估与大气环境质量考核指标建议值研究;宁夏环保公益项目;2016-01至2017-08;80万元;负责人 8. 常州新北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技术服务项目;2017-10至2018-03;180万元,负责人 9. 内蒙古自治区煤电输出环境成本核算及排污指标调制机制研究;技术服务项目;2013-01至2014-05;500万元;负责人

研究领域

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Analysis of over-consump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cological trade deficit in China based on ecological footprints. Ecological ndicators(SCI),2016(61):899-9041. 第1作者 2.The influence of vegetation types on water yields in the Da Hinggan Mountains of China. The Forestry Chronicle(SCI), 2016, 92(3):307-315.第1作者. Effects of freezing intensity on soil solution nitrogen and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in an alpine grassland ecosystem on the Tibetan Plateau, China. Journal of Arid Land(SCI), 2016, 8(5):749-759.通讯作者. 4.Precipitation variability in Hulunbuir, northeastern China since 1829 AD reconstructed from tree-rings and its linkage with remote oceans.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SCI),2013,95(1):14-211.第1作者. 5.A ground spectral model for estimating biomass at the peak of the growing season in Hulunbeier grassland, Inner Mongolia,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SCI),2012,33(13):4029-40431.第1作者 6.The cooling effect of urban green spaces as a contribution to erengy-saving and emission-reduction: a case study in Beijing, China.Building and Environment(SCI), 2014,76:37-433/通讯作者 7.Temporal variations in soil moisture for three typical vegetation types in Inner Mongolia, northern China发表于Plos one(SCI), 2015(10):32,通讯作者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