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李红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1987.09-1991.07 长春地质学院,矿产普查与勘探/科技英语专业,工学学士学位 1991.09-1994.07 长春地质学院,沉积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 1994.09-1998.1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矿业普查与勘探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99.05-2001.09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后 2001.10-2001.1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2.01-2003.09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3.10-2005.03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生态-前沿访问学者(Eco-frontier Fellow) 2005.04-2007.05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7.06-2007.08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影响评价中心,副研究员 2007.09-2011.1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 2012.01-至今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大气环境研究所,研究员 【科学研究】 多年来主要从事大气环境化学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环境空气中大气气溶胶与近地面臭氧的污染特征、二次有机气溶胶与近地面臭氧污染形成机制、空气污染物远距离传输特征、大气气溶胶细粒子表面化学组成与结构特征、有毒有害有机物大气环境基准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公开发表科技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16篇,参与编写专著4部,参与撰写研究报告20余部,授权5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 【社会工作】 中国环境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环境学会大气环境分会副秘书长 《Asian Journal of Atmospheric Environment》期刊副编辑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环境科学研究》、《中国环境科学》、《生态毒理学报》、《环境科学与技术》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 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 “中法大气环境国际研讨会”主要组织者之一 【荣誉奖励】 200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北京市大气中PM10的微区形貌及有害元素组分分析,三等奖,排名第3,证书号2004环-3-005-03 2014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城市空气污染指数(API)改进和完善研究,二等奖,排名第7,证书号KJ2014-2-03-G07 用于室外光化学综合实验系统的烟雾箱的安装方法(专利号:ZL 2013 1 0125025.X)(第三完成人) 用于室外光化学综合实验系统的防护罩(专利号:ZL 2013 1 0125088.5)(第四完成人) 用于室外光化学综合实验系统的清洁空气装置的降噪方法(专利号:ZL 2013 1 0125021.1)(第二完成人) 用于室外光化学综合实验系统的冷凝装置的安装调试方法(专利号:ZL 2013 1 0125085.1)(第三完成人) 【科研项目】 1.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典型南方旅游城市大气复合污染特征与控制对策研究”,2015.10-2018.09(延期),项目负责人 2. 福建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委托项目“福建省臭氧污染成因来源及防治对策研究”,2017.12-2018.12,项目负责人 3. 环保部工作类项目“大气中毒害性VOCs人体健康基准值制订的标准方法及流程预研究”,2016.01-2016.12,项目负责人 4. 科技部国家“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京津冀区域典型污染气象条件下大气二次粒子形成过程烟雾箱模拟实验研究”,2015.01-2017.12,子课题负责人 5. 环保部环保公益性科研专项课题“北京地区大气臭氧形成过程与生成机制的烟雾箱模拟研究”,2014.01-2016.12,课题负责人 6.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子课题“典型污染源对颗粒物的贡献”,2013.01-2017.12,子课题负责人 7. 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气气溶胶细粒子表面化学组成与结构特征”,2012.01-2015.12,项目负责人 8.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改革启动费专项“大气光化学烟雾综合研究实验能力建设”,2011.09-2012.12,项目负责人 9. 国家环境保护部行业公益项目子课题“大气VOCs基准技术框架与典型案例预研究”,2011.01-2013.12,子课题负责人 10. 国家“973”项目课题“典型天气系统酸沉降过程的飞机-地基立体观测研究”, 2009年5月-2010年10月,项目骨干 11.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课题“重污染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管理关键技术” 子课题“大气臭氧形成敏感性诊断技术”,2008.01-2010.12,子课题负责人 12.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北京市近地面臭氧浓度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2008.03-2009.04,项目负责人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大气气溶胶酸性组分的分布特征及其转化机制研究”,2007.01-2009.12,项目负责人 14. 国家环境保护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城市空气污染指数(API)改进和完善研究”,2007.12-2009.12,项目骨干 15. 中日韩合作项目“东北亚空气污染物长距离越境输送” (“LTP”项目),2005.04-2007.06,项目主要参加人员 16. 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基金项目“东亚传输气溶胶的成分研究”和“有机气溶胶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影响的研究”,2003.10-2005.03,项目主要参加人员 17. 中韩国际合作项目“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估(副题:中韩儿童肺活量影响因素研究)”,2002.04-2003.09,项目主要参加人员 18.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中国东部沿海空气污染物航空测量”,2002.01 -2004.12, 项目主要参加人员 19. 国家“973”项目课题“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立体观测及污染过程”, 2002.01-2004.12,项目骨干 20.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大气中PM10的微区形貌及有害元素组成分析”, 2000.03-2002.12, 项目主要参加人员

研究领域

光化学机理与臭氧污染特征、有机气溶胶污染特征、大气环境基准体系构建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Cheng X, Li H*, Zhang Y, et al. Atmospheric isoprene and monoterpenes in a typical urban area of Beijing: Pollution characterization, chemical reactivity and source identification[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8. [2] Gao J, Zhang J, Li H*,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ambient air using observed mixing ratios and initial mixing ratios taking chemical loss into account - A case study in a typical urban area in Beijing[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28-629(12):791. [3] Yanqin Ren, Gehui Wang*, Jianjun Li, Can Wu, Cong Cao, Jiayuan Wang, Lu Zhang, Fan Meng, Hong Li. Seasonal variation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biogenic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 at urban and continental background sites of Chin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8. (In publication, on line now).. [4] Wenjun Li, Hong Li*, Jinjuan Li, Xueli Cheng, Zhengzheng Zhang, Fahe Chai, Hao Zhang, Ting Yang, Pengli Duan, Defeng Lu, Chen Yizhen. TOF-SIMS surface analysis of chemical components of size-fractioned urban aerosols in a typical heavy air pollution event in Beij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8. (In publication, on line now). [5] Zhang W, Li H, Zhang Y, Bi F, Meng L, Zhang X, Mao J, Cheng N, Fang B, Yang Y, Chen C, Guo K, Zhan G, Sha J, Wang X*. Fast Determination of Mono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Ambient Air Using a Portable Gas Chromatography–Photoionization Detector[J]. Chromatographia, 2017(21):1-15. [6] Zhang X, Xue Z, Li H*,Yan L, Yang Y, Wang Y, Duan J, Li L, Chai F, Cheng M, Zhang W. Ambient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pollution in Chin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7, 55(5):69-75. [7] Zhang H, Li H*, Zhang Q, Zhang, Y, Zhang W, Wang, X, Bi F, Chai F, Gao J, Meng L, Yang T, Chen Y, Cheng Q, Xia F. Atmospher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in a Typical Urban Area of Beijing: Pollution Characterization, Health Risk Assessment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J]. Atmosphere, 2017, 8(3):61. [8] Yiding Ma, Zongshuang Wang, Yufei Tan*, Shu Xu, Shaofei Kong, Gang Wu, Xuefang Wu, Hong Li*. Comparison of inorganic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atmospheric TSP, PM10 and PM2.5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ese coastal citi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7, 55: 339-353. [9] Zhengzheng Zhang, Hong Li*, Hongyan Liu, Ni Runxiang, Li Jinjuan, Deng Liqun, Lu Defeng, Cheng Xueli, Duan Pengli, Li Wenjun.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surface chemistry of atmospheric aerosol particles in a typical urban area of Beij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6, 47: 71-81. [10] Fu, P.Q*.; Kawamura, K.; Cheng, Y.F.; Hatakeyama, S.; Takami, A.; Li, H.; Wang, W. Aircraft measurements of polar organic tracer compounds in tropospheric particles (PM10) over central china[J]. Atmos Chem Phys, 2014, 14, 4185-4199. [11] Li L, Li H*, Zhang X, Wang L, Xu L, Wang X, Yu Y, Zhang Y, Cao G.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benzene homologues in ambient air in the northeastern urban area of Beijing, Chin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4, 26(1):214-223. [12] Zhang Y*, Mu Y*, Meng F, Li H, Wang X, Zhang W, Mellouki A, Gao J, Zhang X, Wang S, Chai F. The pollution levels of BTEX and carbonyls under haze and non-haze days in Beijing, China.[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4, 490(490C):391-396. [13] Shang Y, Sun Z, Cao J, Wang X, Zhong L, Bi X, Li H, Liu W, Zhu T, Huang W. Systematic review of Chinese studies of short-term exposure to air pollution and daily mortality[J].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2013, 54(4):100-111. [14] Kei Sato*, Hong Li, Yurie Tanaka, Shiho Ogawa, Yuka Iwasaki, Akinori Takami, Shiro Hatakeyama. Long-range transport of particulate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t Cape Hedo remote island site in the East China Sea between 2005 and 2008[J]. Journal of Atmospheric Chemistry, 2008,61:243-257. [15] Gehui Wang, Kimitaka Kawamura*, Shiro Hatakeyama, Hatakeyama Shiro, Takami Akinori. Li Hong, Wang Wei. Aircraft Measurement of Organic Aerosols over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7, 41(9):3115-20. [16] Wang, W*, H. Liu, X. Yue, H. Li, J. Chen, L Ren, D. Tang, S. Hatakeyama, and A. Takami. Study on acidity and acidic buffering capacity of particulate matter over Chinese eastern coastal areas in spring[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2006, 111(D18):-. [17] WANG W*, LIU Hongjie, YUE Xin, LI Hong, CHEN Jianhua, and TANG Dagang. Study on size distribution of airborne particles by aircraft observation in spring over eastern coastal areas of China[J].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5, 22(3), 328-336. [18] Hong Li, Longyi Shao, Taoe He. Particulate Polar Organics in the atmosphere of Beijing City Area. The 84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hemistry society of Japan. 2004. [19] 杨婷, 李红*, 单玄龙, 王学中, 张玮琦, 张玉洁, 毕方, 柴发合, 张浩, 赵妤希, 孟令硕, 李雷. 北京市典型城区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特征、人体健康风险评价与来源分析[J/OL]. 生态毒理学报, 2017(05):1-39[2017-12-19].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470.X.20170414.2004.006.html. [20] 于彦婷, 李红*, 张庆竹, 白英臣, 张正正, 韩静磊, 付建平. 大气细粒子阳离子表面有机活性物质分析方法的优化[J]. 环境科学研究, 2017,30(1):444-449. [21] 李雷*, 胡家富, 魏斌, 曹玉兰, 李红, 高亚军. 江苏省某工业园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绿色科技. 2017,(06):64-65. [22] 幸娇萍, 邵龙义*, 李红, 郭茜, 王文华, 左小超. 北京灰霾天PM2.5中有机官能团和无机离子的ATR-FTIR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 2016,36(6):1654-1659. [23] 王宗爽, 徐舒, 王晟, 苏红梅, 武雪芳, 李红, 谭玉菲, 郭敏, 顾闫悦. 国外环境烟雾箱及其应用研究[J].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6, 4: 363-370. [24] 李红*, 李雷, 许伶红, 王宗爽, 张新民, 王学中, 段菁春, 夏芬美, 张正正. 大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环境基准研究进展与展望[J]. 生态毒理学报, 2015, 10(1):40-57. [25] 李宏姣, 李红*, 陆继龙, 冯加良, 于彦婷, 夏芬美, 任丽红. 北京市典型城区PM2.5中正构烷烃的污染特征与来源[J]. 环境科学研究. 2015,28(5):691-696. [26] 段鹏丽, 耿红*, 赵磊, 宣莹莹, 李红. 不锈钢钢渣单颗粒成分分析及用于烟气脱硫的模拟实验.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4,9,29-34. [27] 曹玲娴, 耿红*, 姚晨婷, 赵磊, 段鹏丽, 宣莹莹, 李红. 太原市冬季灰霾期间大气细颗粒物化学成分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04):837-843. [28] 于彦婷, 李红*, 张庆竹, 白英臣, 段鹏丽, 张凯, 李雷. 大气细粒子中阴离子表面有机活性物质分析方法的优化[J]. 环境科学研究, 2014,27(6):575-581. [29] 夏芬美, 李红*, 李金娟, 柴发合, 李宏姣, 张玉洁, 王学中, 张玮琦, 毕方. 北京市东北城区夏季环境空气中苯系物的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J]. 生态毒理学报, 2014, 9(6):1041-1052. [30] 李雷, 李红*, 王学中, 张新民, 温冲. 广州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价[J]. 环境科学, 2013, 34(12):4558-4564. [31] 李雷, 李红*, 王力, 张新民, 许伶红. 我国低浓度职业性苯暴露对人体外周血白细胞数影响的Meta分析[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2, 29(7):637-639. [32] 倪润祥, 李红*, 伦小秀, 温冲. 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技术在大气气溶胶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2年, 12(5):116-122. [33] 邓利群, 李红*, 柴发合, 伦小秀, 陈义珍, 王峰威, 倪润祥. 北京东北部城区大气细粒子与相关气体污染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1, 31(7):1064-1070. [34] 李红*, 柴发合, 张新民, 王学中, 薛志刚. 欧盟环境空气中臭氧评价体系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科技成果, 2010, 11(19):4-7. [35] 邓利群, 李红*, 柴发合, 伦小秀, 陈义珍, 张新民, 王峰威. 北京市东北城区冬季大气细粒子与相关气体污染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0, 30(7):954-961. [36] 李红*, 柴发合, 鲁德凤, 王学中, 邓利群, 倪润祥, 陈义珍. 北京大气气溶胶表面无机组分的静态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研究[J]. 环境科学研究, 2010, 23(5):619-626. [37] 李红*, 王峰威, 邓利群, 柴发合, 王淑兰, 余学春, 郑爱华. 环形溶蚀器大气颗粒物采集系统条件实验研究[J]. 中国粉体技术, 2010, 16(1):89-92. [38] 王峰威, 李红*, 柴发合, 钱枫, 王宗爽, 邓利群. 大气气溶胶酸度的研究进展[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0, 32(1):67-72. [39] 王峰威, 李红*, 柴发合, 钱枫, 王淑兰, 余学春, 郑爱华. 环形溶蚀器大气颗粒物采样系统条件实验研究:涂层溶液浓度的确定[J]. 中国科技成果, 2009,9,11-14. [40] 邓利群, 伦小秀*, 张逸, 李红. 气溶胶中水溶性有机物的分析方法进展[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9, 9(4):112-115. [41] 李红,王玮,鲍林发, 陈建华, 王宗爽, 任丽红. 我国NOx污染状况与控制对策建议. 第十二届全国大气环境学术会议论文集—大气环境科学技术研究进展,2006,106-115. [42] Hong Li, Hatakeyama Shiro and Kei Sato. Studies on n-alkanes of organic aerosol transported from East Asia. 第十二届全国大气环境学术会议论文集—大气环境科学技术研究进展,2005, 207-214. [43] 李红,邵龙义,王玮等. 北京市西北城区大气气溶胶中正构烷烃的植物蜡来源识别与环境意义. 第十二届全国大气环境学术会议论文集—大气环境科学技术研究进展. 2005, 201-206. [44] 贺桃娥, 邵龙义*, 李红, 赵厚银, 方家虎, 罗文林. 北京市西北城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中饱和烃的分布特征[J]. 古地理学报, 2004. 6(4), 485-492. [45] 李红*, 曾凡刚, 邵龙义, 时宗波. 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研究进展[J].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2, 19(1):85-87. [46] 时宗波, 邵龙义, 李红. A.G.Whittaker, T.P.Jones, K.A.BeruBe, R.J.Richards. 北京市西北城区取暖期环境大气中PM10的物理化学特征[J]. 环境科学, 2002, 23(1), 30-34. [47] 李红,王玮,刘红杰, 潘志, 岳欣, 邵龙义, 时宗波, 贺桃娥. 北京市西北城区大气气溶胶中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来源识别及其环境意义. 第九届全国大气环境学术会议论文集—大气环境科学技术研究进展,2002,144-153. [48] 吕森林,邵龙义,时宗波,李红. 可吸入颗粒物中矿物组份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第九届全国大气环境学术会议论文集—大气环境科学技术研究进展,2002,184-188. [49] 邵龙义, 贺桃蛾, 李红, 时宗波. 北京市西北城区秋季大气PM10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第九届全国大气环境学术会议论文集—大气环境科学技术研究进展,2002, 154-159. [50] 王玮, 李红, 刘红杰, 岳欣, 潘志, 王英, 丁焰, 汤大钢. 轻型机动车排放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特征研究. 第九届全国大气环境学术会议论文集—大气环境科学技术研究进展,2002,561-573 [51] 李红,单忠健,邵龙义,时宗波. 北京市西北郊初春大气气溶胶的环境有机地球化学研究—Ⅰ可溶有机质的组成和饱和烃的分布特征.2000年中国博士后学术大会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141-145. [52] 李红,邵龙义,时宗波. 北京市西北郊初春大气气溶胶中生物标志物的特征研究.全国城市空气污染预报及污染防治学术会议论文集-城市空气污染预报及污染防治研究进展,2001, 459-464. [53] 邵龙义,时宗波,李红,吕森林,贺桃蛾. 北京市市区与郊区采暖期PM10 污染特征的对比. 全国城市空气污染预报及污染防治学术会议论文集-城市空气污染预报及污染防治研究进展,2001, 471-476. [54] 曾凡刚*, 李红, 王琪, 吴燕红. 北京市石景山地区大气中有机污染物特征与成因[J]. 环境科学研究, 2001, 14(3), 17-20. [55] 李红*, 邵龙义, 单忠健, 时宗波. 气溶胶中有机物的研究进展和前景[J]. 中国环境监测, 2001,17 (3), 62-67. [56] 李红,单忠健,何绪文,郭继光. 北京市西北郊初春大气气溶胶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 和污染源识别研究.第八届全国大气环境学术论文集《大气环境科技研究进展》,2000, 149-154. [57] 时宗波,邵龙义,李红,Andrew Whittaker,Timothy Peter Jones. 北京市西北郊取暖期可吸入颗粒物的表征研究. 第八届全国大气环境学术论文集《大气环境科技研究进展》,2000, 109-114. [58] 李红, 张爱云. 桂西北明山金矿床表生带矿石中氨基酸的分布特征研究[J]. 地质地球化学, 2000, 28(2), 76-81. [59] 李红, 张爱云, 申爱丽. 桂西北明山金矿床表生带微生物类群特征及其成矿作用探讨[J]. 地球化学, 2000, 29(1), 50-55. [60] 李红, 张爱云. 微生物在矿业工程环境保护中的意义[J]. 国外金属矿选矿, 1998, 4, 41-42+29. [61] 李红, 张爱云. 微生物在矿物工程中的研究和应用现状[J].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V(Sup.Ⅱ)1997, 164-170. [62] 王璞君, 常平, 李红, 王东坡. 油页岩物相分析方法及其在生物成矿研究中的应用[J]. 石油实验地质, 1997,19(4), 382-387. [63] 王璞君, 常平, 王东坡, 李红. 油页岩中生物及有机质与金属元素富集的关系及机理探讨[J].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996, 26(1), 47-53. [64] 李红, 王东坡, 高福红, 杨瑞英, 李盛华. 吉林省中、新生代黑色页岩(油页岩)中某些金属元素富集特征[J].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1994, 24(3), 291-297.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