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叶春

个人简介

男,江西九江人。 1992年7月毕业于同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科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2年进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现为湖泊环境研究所负责人,国家湖泊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成员,科技部良好湖泊保护创新团队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中国科协决策咨询专家,广西大学、东华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为湖泊水生态退化机理及其环境效应、水体生态修复与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主持或参加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联合国UNEP、UNDP项目、中日合作JICA项目、世行贷款项目、环保部行政事业类项目等各种类型的科研项目40余项,主持完成的横向技术服务项目包括:湖滨带生态修复、湿地恢复与建设、村落污水处理、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等实施方案、工程可行性研究等,具有丰富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经验。 出版第一作者专著2部,合著4部;发表SCI、EI、中文核心期刊等收录的论文10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9项;获得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第四完成人)、二等奖2项(第一完成人、第二完成人)、中国节能环保专利奖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深圳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第五完成人)、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F5000论文(通讯作者)1项。联合培养博士生、硕士生30余名。 论著 叶春 著,《退化湖滨带水生植物恢复技术与实践》,Golden light publisher, 2016. 叶春,李春华 著,《太湖湖滨带现状与生态修复》,科学出版社, 2014. 承担的主要项目情况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滨湖城市水体出入湖河口水域生境改善技术与工程示范课题,(编号:2017ZX07203-005),2017.01-2020.12,课题负责人; 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 太湖水环境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测与风险评估课题,2017.01-2018.12. 技术骨干; 技术服务项目,大通湖水质达标方案,2017.12-2018.12,项目负责人; 技术咨询项目,我国水污染防治技术应用与研究进展及技术资源整合策略研究课题,2016.08-2018.12,课题负责人; 技术服务项目,玉溪星云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工程底泥特征分析课题,2015.11-2016.11,课题负责人;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项目,“郑州莲湖湿地改建工程示范项目”,2013.01-12,项目指导委员会主任;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竺山湾湖滨缓冲带生态建设与功能修复技术集成研究及工程示范”课题,2012.01-2016.12,课题负责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沉水植物腐解对浅水湖泊水质的影响及其机理”(项目批准号:40971277),2010.01-2012.12,项目负责人; 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湖滨带生态修复与缓冲带建设技术及工程示范课题,2009.01-2012.12. 课题负责人; 环保部重点项目,全国重点湖泊水库生态安全评估与综合治理方案课题、太湖生态安全评估与综合治理方案、洪泽湖生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课题,2007.08-2009.12. 技术骨干; 国家环保总局行政事业类项目,“三湖”水污染防治工作调研与评估,2007.01-2008.06. 课题负责人; “十五”科技重大专项, 太湖水污染控制与生态重建技术总体集成课题, 2005.01-2006.12. 课题副组长; 中日合作(JICA项目), 太湖水环境修复示范项目, 2001.01-2006.12,子项目组长; 国家“十五”科技重大专项,太湖水污染控制与水体修复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重污染水体底泥环保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2002.01-2005.12 子课题组长; 技术服务项目,云南洱海湖滨带(西区)生态恢复建设工程一期工程设计课题,2002.01-2003.12,课题负责人; UNEP/GIWA(全球国际水域评价)项目,第二阶段因果链分析(CCA)的方法论研究课题,2001.06-2002.01,项目骨干; 技术服务项目, 大理洱海污染底泥疏浚及湖滨带生态建设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初步设计)课题,2000年,课题副组长;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1996-2000年,中国湖泊生态恢复工程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湖滨带生态恢复技术(云南洱海)课题,技术骨干。

研究领域

水体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LI ChunHua, YE Chun*, HOU XP, et al.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degrading bacteria with tolerance to hypoxic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Part A, Toxic/hazardous Substances &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17,52(7): 581-589. (SCI) LI Chunhua, WANG Bo, YE Chun*, BA Yuxin. The release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during the decomposition process of submerged macrophyte (Hydrilla verticillata Royle) with different biomass level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4, 70:268-274. Yanhua Wang, Hao Yang, Chun Ye, Xia Chen, Biao Xie, Changchun Huang, Jixiang Zhang, Meina Xu. Effects of plant species on soil microbial processes and CH4 emission from constructed wetlan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3, 174: 273-278. Yan-hua Wang, Chun Ye, Hao Yang, Ji-xiang Zhang,Chang-chun Huang, Biao Xie. Methane formation in soil-plant systems treating wastewater as influenced by microbial populations.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3, 70(4):1647-1652. Li Chun-Hua, Ye Chun, Wong Yu-Shan, Tam Nora Feng-Yee, Effect of Mn(IV) on the Biodegrad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Under Low-oxygen Condition in Mangrove Sediment Slurry.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 190:786–793. Ye Chun, Li Chun-Hua, Yu Hai-chan. 2011. Study 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Near-shore Zone of a Eutrophic Lake, WuliBay, Taihu Lak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1, 03.028. Chun YE, Zhemin SHEN, Tao ZHANG, Maohong FAN, Yangming LEI, Jianda ZHANG, Long-term joint effect of eutrophication and temperature increase on algal growth in Lake Taihu.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1, 23(2):1-6. Haichan YU, Chun YE*, Xiangfu SONG and Jie LIU,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rowth and physio-biochemical responses of Hydrilla verticillata to different sediments in freshwater microcosm.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10, 36:1285-1289. Chun Ye, Hai-Chan Yu, Hai-Nan Kong, Xiang-Fu Song, Guo-Yan Zou, Qiu-Jin Xu, Jie Liu, Community collocation of four submerged macrophytes on two kinds of sediments in Lake Taihu, China, Ecol. Eng. (Ecological Engineering), 2009, 35:1656-1663 . 梁菊,叶春*,李春华,蔡绪贻, 太湖竺山湾缓冲带两种人工草林土壤反硝化作用比较, 环境科学研究, 2017, 30(5): 744-754(EI) 郭士林,叶春*,李春华,许士洪,吕美婷, 水位波动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 2017, 37(3):932-940(EI) 王博,叶春*,李法云,曲乾,陈鑫, 水生植物制生物炭对硝态氮的吸附规律研究, 中国环境科学, 2017, 37(1):116-122(EI) 咸义, 叶春*, 李春华, 王延华, 竺山湾湖泊缓冲带湿地生态系统EWE模型构建与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2016,27(7) : 2101-2110.(EI) 陈小刚,叶春*,李春华等,流域污染源治理的工程体系构建,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6, 6(2):180-186 侯晓鹏,叶春*,李春华*,等.低氧条件下不同电子受体对克雷伯氏菌降解菲的影响[J], 环境科学研究,2016, 29(2) : 227-233(EI) 吕美婷,叶春*,李春华,王亚空,干磊, 三角模糊数优化的贝叶斯水质模型评价方法研究——以太湖竺山湾缓冲带湿地水质评价为例,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6, 38(11):7-14 侯晓鹏,李春华,叶春,许士洪,郑向勇, 不同电子受体作用下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研究进展,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6, 6(1):78-84 李春江,叶春*,李春华,许士洪,太湖湖泊缓冲带不同类型草林复合系统中氮、磷的溶出与沉降特征,环境污染与防治,2015,37(2):42-46 叶春,李春华,邓婷婷,论湖滨带的结构与生态功能,环境科学研究,2015,28(2):171-181(EI) 王镜渊,汪国庆*,叶春*,李春华,代强,姜宏,Zn_xCa_(2-x)-Fe吸附剂的制备及其除磷机制,环境科学研究,2015, 28(7):1145-1151(EI) 王亚空, 叶春*, 张大磊, 李春华,空间位置对非点源污染物入湖能力的影响研究,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5,5(6):478-484 孔祥龙, 叶春*, 李春华, 等. 苦草对水-底泥-沉水植物系统中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2): 539-549. (EI) 孔祥龙, 叶春*, 李春华, 李永峰, 凹形基底自然湿地中理化指标的分布特征,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5, 37(12):45-50 叶春, 李春华,吴蕾,杨文娟. 湖滨带生态退化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 环境科学研究, 2015, 03:401-407. 叶春*, 王博, 李春华, 叶斌, 江源, 孔祥龙.沉水植物黑藻腐解过程中营养盐释放过程. 中国环境科学, 2014,34(10): 2653-2659. 章丹, 叶春*, 张大磊, 李春华,利用太湖竺山湾底泥制备轻质陶粒试验研究,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4, 4(5): 378-384 许嫚, 刘晓收, 刘清河,叶春,李春华,太湖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内湿地浮游植物季节变化,海洋湖沼通报, 2014, 4: 41-51 张来甲, 叶春*, 李春华, 宋祥甫, 孔祥龙.不同生物量苦草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水体水质的影响.中国环境科学, 2013,11:2053-2061(EI). 叶春*,李春华,邓婷婷.湖泊缓冲带功能、建设与管理. 环境科学研究,2013,26(12):1283-1289.(EI) 陈明华,李春华,叶春,许士洪.多环芳烃在低氧沉积物环境中的分布状况.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3, 2:104-110. 张来甲,叶春,李春华,宋祥甫,沉水植物腐解对水体水质的影响. 环境科学研究. 2013, 2:145-151. (EI) 王博,叶春*,李春华,孔祥龙.不同氧环境黑藻腐解过程及对水体-底泥碳、氮、磷的影响研究.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3, 19(3):484-488. 李春华,叶春*, 张咏,赵晓峰, 孔祥龙,陈小刚. 太湖湖滨带藻密度与水质、风作用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关系.环境科学研究,2013, 26(12):1290-1300. (EI) 李春华,叶春*,赵晓峰等,太湖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生态学报, 2012,32(12):3806~3815; 叶春*,李春华,王秋光,陈小刚,大堤型湖滨带生态系统健康状态驱动因子—以太湖为例.生态学报,2012,32(12):3681~3690; 叶春*,李春华,陈小刚,焦向丽,卢少勇,太湖湖滨带类型划分及生态修复模式研究, 湖泊科学,2012,24(6):822-828. 叶春*, 张保君,李春华, 微纳米曝气对植物浮床处理支浜水脱氮效果的影响, 环境科学研究,2012, 25(10):1173-1179. 李春华, 叶春*, 陈小刚,金相灿,2012,太湖湖滨带植物恢复方案研究,中国水土保持, 07期, pp 35-38. 王博,叶春*,李春华,江源,孔祥龙,初春苦草腐解过程中营养盐释放过程及规律.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2,28(2):171-175; 张娟, 李春华, 叶春, 赵晓峰, 朱琼芳,沉水植物黑藻腐解对微囊藻休眠体复苏的影响,环境科学研究, 2012, 25(1):43-50.(EI) 张保君, 曹蓉, 叶春*, 李春华.微纳米曝气对植物浮床净化水质效果影响及数学模型分析, 水处理技术, 2012, 38(7):53-57. 张蕊,曹蓉, 叶春*, 李春华.兼性厌氧菌群对湖滨带底泥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应.环境污染与防治. 2012. 34(12):61-65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