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侯国金

个人简介

1963年2月15日出生于湖北省黄石市大冶县。中专毕业后自学英语。1992年硕士毕业(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2004年博士毕业(上海外国语大学)。任世界汉语修辞学会秘书长,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语言教育研究会理事。2004-2006年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华侨大学“特聘教授”(三级)。兼任“华侨大学岗位聘用委员会”委员,华侨大学“语用修辞研究创新团队”项目(600005-Z17X0191)负责人,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语用修辞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翻译研究中心”研究员,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荣辱兴衰:先后获得湖北省“教书育人奖”,重庆市社科图书三等奖(2次)。评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名师”“泉州市高级人才”(第四层次)。 授业讲堂:长期教授“理论语言学”(市级优质研究生课程)、“语用翻译学”(自设选修)和“语用学”(校级优质研究生课程),以及“语言学概论、英汉互译、英语演讲与辩论、英语读赏译”等本科课程。其语言学平台“楚国金言的博客”人气火旺。 研路脚印:语言学、语用学(及其界面研究:语用翻译学、语用修辞学、认知语用学),出版专著7部,其他图书18部,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包括55篇CSSCI刊物论文(含扩展版和2类A以上刊物),1篇SSCI刊物论文,另有诗文百篇。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语用翻译学:寓意言谈翻译研究”(12BYY017),“构式语法的语用修辞学研究”(18BYY216),教育部项目2项:“词汇—构式语用学:语用翻译学的第一座桥”(12XJA740008)和“语用标记价值论”(05JA740023)。 转载被引:根据“维普资讯”,截止至2017年9月4日,侯国金为“高被引作者”,在“语言文字”领域“被引”排名列135位(发文量81,被引量345,篇均被引值为6)。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Garden-Path Phenome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xico-Constructional Pragmatics,Language Sciences,2017(59):46-68(第一作者,SSCI,华大1类A)。 2.语用制约/压制假说,《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3):345-54(CSSCI,1类A),全文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8-29(“其他类”)。 3.语用含糊的标记等级和元语用意识,《外国语》,2005(1):41-47(CSSCI,1类B)。 4.语用标记等效值,《中国翻译》,2005(5):30-34(CSSCI,2类A)。 5.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Yulin Yuan on Modern Chinese Gramma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Study, 2018, Vol. 6 (2): 108-112(第二作者,国际一般刊物,“其他类”)。 6. Sizing up the Antistrophos View of Pragmatics-Rhetoric Relationship,Studie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2017 5(4): 641-656(一般国际刊物,“其他类”)。 7. Translation of Metonymy,Translating China, 2018 (2)(一般国际刊物,“其他类”)。 8. Conceptual Domains of KAU Revisited,Open Journal of Modern Linguistics,2016(6):1-12(第二作者,一般国际刊物,“其他类”)。 9.拓展医患交际研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3-13(第二作者,2类A)。 10.话题歧义句的词汇—构式语用学阐释,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1):25-33,39(第二作者,“其他类”)。 11.中国学术走出去——英语论文提要的作者身份建构,《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2-6(第二作者,2类A)。 12.翻译研究的语言派和文化派之间的调停,《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1):131-142(C刊扩展版,2类B)。 13.也说他一说:“他”的虚化和“他”构式的语用化,《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18年第6期(第二作者,CSSCI,2类B)。 14.再论翻译中的重命名——答曹明伦先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3)(第一作者,3类A)。 15.《盘龙》外译走红海外及对中国传统文学外译的启示,《燕山大学学报》,2018(2)(哲社版,第二作者,华大“其他类”)。 16.两大名著中“半A半B”构式的语用翻译分析,《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8(2)(第二作者,“3类B”)。 17.英语中缀三分法:词汇构式语用学路径,《外语学刊》,2018年某期(第二作者,CSSCI扩展版,2类B)。 18.真红还是假红:“red/红”的原意和随意用法及其互译,《语用学研究》,第七辑,2017:115-31(华大“其他类”)。 19.失礼研究渐成热点,《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7-18(第二作者,2类A)。 20.“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外语教学》,2017(2):33-38(第一作者,CSSCI,2类B),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7(3):202(1类B)。 21.也评“Translating China”和“翻译中国”,《翻译论坛》,2017(3)(“其他类”,即出)。 22.《语用学界面研究》(上、下),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6。 23.从生态立场规范网络方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9-27(第二作者,2类A),全文转载于《海外华文教育动态》,2017(3):26-27(“其他类”)。 24.评“语法构式、修辞构式”二分法,《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1):119-28(一般刊物,2类B),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7(3):202(1类B)。 25.作品名翻译的“关联省力语效原则”——以Helen Chasin的诗歌“The Word Plum”为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2):106-14(CSSCI刊物扩展版,3类A)。 26.季羡林翻译实践偏向“语言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4-26(2类A)。 27.辞格花径和花径辞格,《中国外语》,2016(1):48-55(CSSCI,2类A)。 28.《词汇—构式语用学》,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5。 29.词汇学和构式语法的语用性及其三个学科过渡,《外语研究》,2015(5):17-21(CSSCI刊物扩展版,3类A),全文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2-5(“其他类”)。 30.涉身调变致使动词构式的词汇—构式语用学分析,《外语学刊》,2015(6):45-49(第二作者,CSSCI,2类B)。 31.仿拟广告的语用修辞学解读和“仿拟译观”,《当代修辞学》,2015(1):70-77(第二作者,CSSCI,3类A)。 32.构式语法的内外互补,《外语教学》,2015(2):8-12(CSSCI,2类B),全文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6月1日(“其他类”)。 33.语用翻译观助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3-23(2类A)。 34.“你美就仿你”:仿拟的“同省异效关模式”,《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5):40-48(一般刊物,“其他类”)。 35.现代翻译应反映多样交际要求,《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8-4(2类A)。 36.归化与异化是互补的翻译方法,《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1-17(2类A)。 37.《侯国金诗萃》,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38.《语用学精要:语用能力对阵语用失误》,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4。 39.名转动:丰富表达手段张扬语言个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5-12(第二作者,2类A)。 40.语用能力及其发展方案,《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2):24-31(一般刊物,“其他类”)。 41.构式语法的现状和前景,戴耀晶主编,《语言研究集刊》(第13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44-58(“其他类”)。 42.构式语法到底优在何处?《山东外语教学》,2014(3):33-39(核心刊物,3类B)。 43.词汇语用学的七属性和七原则,Modern Linguistics,2014(4):232-43(一般国际刊物,“其他类”)。 44.词汇语用学的RT情结及其中国研究现状,王扬、刘晓林、侯国金主编,《语用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1-33(“其他类”)。 45. TS等效翻译的语用变通,《外国语言文学》,2013(1):28-37(一般刊物,3类B)。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13(8):109-18(CSSCI,2类A),全文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网》,2013-11-7(“其他类”)。 46.浅论玄奘“秘密故”不翻之翻,《外国语言文学》,2014(2):108-18,143(一般刊物,3类B)。 47.语义学和语用学,得一可安意义之天下?——小议互补主义和语用学的跨学科潮流,《外语学刊》,2013(2):24-35(CSSCI,2类B),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3(4):102-03(CSSCI,1类B)。 48.语法隐喻是不是隐喻?《语用学研究》,2013(5):26-39(一般刊物,“其他类”)。 49.隐喻的本体论语用观,《中国外语》,2013(3):53-58(CSSCI,2类A)。 50.对构式语法八大弱点的诟病,《外语研究》,2013(3):1-12(CSSCI,3类A)。 51.话语真伪语用观:从句式和语力到寓意言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3):1-5,11(CSSCI,3类A)。 52.佛经翻译之“相”说,《东方翻译》,2013(5):30-35(一般刊物,“其他类”)。 53.从格赖斯循环到显含义之争——语义—语用分水岭问题,《外国语文》,2013(5):80-87(CSSCI扩展版,3类B)。 54.“的时候”误用的词汇语用批评,《当代外语研究》,2013(10):13-17(一般刊物,3类B)。 55.“V他+数量名”构式之语用观,《外语研究》,2012(1):1-9(CSSCI,3类A)。 56.轭配的语用翻译观,《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29-32(CSSCI,2类B)。 57.“某V某的N”构式的认知语用研究,《外语教学》,2012(4):6-12(CSSCI,2类B)。 58.“来”的语用化刍议,《外国语文》,2012(4):50-57(CSSCI扩展版,3类B)。 59.语用翻译学何以可能(主持人语),《当代外语研究》,2012(6):23(一般刊物,3类B)。 60.隐喻集经纬的编织和隐喻的语篇性,《外国语文研究》,2012(2):1-14(一般刊物,“其他类”)。 61.汤姆诙谐唯英独有?——汉语生成汤姆诙谐之可能,《当代修辞学》,2012(5):70-80(CSSCI,3类A)。 62.“N1死了N2”构式和语用压制观——兼评移位观、话题观和糅合观,《当代外语研究》,2012(11):11-16,22(一般刊物,3类B)。 63.元语的层级性和标记性,《当代外语研究》,2011(8):7-13(一般刊物,3类B)。 64.语言学术语翻译的原则和“三从四得”——应姜望琪之“答”,《外国语文》,2011(3):94-99(CSSCI扩展版,3类B),转载于魏向清、赵连振编,《术语翻译研究导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77-85(“其他类”)。 65.拈连的语用修辞学解读和“拈连译观”,《外语学刊》,2011(6):109-14(CSSCI,2类B)。 66.语用肯定的焦点和隐性BE,《外国语文》,2010(3):49-56(CSSCI扩展版,3类B)。 67.《语言学百问和硕博指南》,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68.语言学术语翻译的系统—可辨性原则——兼评姜望琪(2005),《上海翻译》,2009(2):69-73(核心刊物,3类B),转载于魏向清、赵连振编,《术语翻译研究导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64-70(“其他类”)。 69.《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70.模因宿主的元语用意识和模因变异,《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4):50-58(CSSCI扩展版,3类B)。 71.冗余否定的语用条件,《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5):70-77(CSSCI,2类A)。 72.语法化和语用化的认知—语用和语用—翻译考察,《重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117-24(核心刊物,2类A)。 73.“非字词”的语用理据和语用条件,《外语学刊》,2007(1):87-93(CSSCI,2类B)。 74.从“大哥大”的死到“恐龙”的生——“网络方言”刍议,《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2):48-53(一般刊物,“其他类”)。 75.语用象似论,《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2):64-71(CSSCI,2类A)。 76.双关的语用机制和翻译,《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2):119-24,134(CSSCI扩展版,3类B)。 77.以问答问的语用机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2):1-5(CSSCI,3类A)。 78.言语合作性的语用标记关联模式——兼评新老格赖斯主义,《外语教学》,2006(3):6-12(CSSCI,2类B)。 79.象似性原则的准则和象似性的语用性,《外国语言文学》编辑部编,《语用学研究:文化、认知与应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244-65(“其他类”),转载于王寅主编,《中国语言象似性研究论文精选》,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313-32(“其他类”),转载于杨全红主编,《当代外国语文》,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02-18(“其他类”)。 80.《语用标记价值论的微观探索》,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81.《语用标记等效原则:翻译评估的新方法》,同上,2005。 82.隐喻的语用学解读,《武汉理工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2):249-53(第二作者,CSSCI,3类B)。 83.浅论语用标记等效原则,《山东外语教学》,2005(1):17-20(核心刊物,3类B)。 84.语用标记价值假说与语用标记等效翻译假说,《外语学刊》,2005(2):15-23(CSSCI,2类B)。 85.多级二步明示推理及其泛式,《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5):7-11(第二作者,CSSCI,3类A)。 86.有标记心力—语效组配模式与成功交际,《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93-98(CSSCI扩展版,3类B)。 87.调控转类—串类语用含糊的言辞—语用策略,《修辞学习》,2005(5):40-43(一般刊物,“其他类”)。 88.语用习语标记论——间接式推理模式,《外语研究》,2005(6):9-13(CSSCI,3类A)。 89.颜色词“青”语用义的特点、生成机制及英译,《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60-65页(第二作者,华大其他类)。 90.译者何以施暴?《当代外语研究》,2018年第4期(华大3类B)。 91.打造研究生培养的“全人教育”平台——“果香读赏会”模式,《教育评论》,2018年第5期(第二作者,北大核心,华大3类A)。

学术兼职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长江师范学院等校兼职教授。《East Asian Pragmatics》《Studies in English Teaching》《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现代外语》等杂志审稿人,长期担任省级职称评审专家以及教育部和国家社科课题通讯评审专家。《语用学研究》执行主编(2017)。“鹭江讲坛”报告人。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