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彭红霞

个人简介

女,1973年11出生,湖北天门人,中共党员。 所教课程:自然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地貌学,北戴河地理实习,秭归资源调查实习。 招生方向:人地系统模拟与区域规划 邮寄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锦程街68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430078 教育经历 1992-1996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本科学历/理学学士学位,导师邓先瑞教授 1996-1999年,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硕士研究生学历/理学硕士学位,导师邓先瑞教授 2000-2003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学位,导师殷鸿福院士、李长安教授 工作经历 1999-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理系,助教、讲师、副教授 2006-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博士后,合作导师谢树成教授 2009-2010年,受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美国孟菲斯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访学 2012-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区域规划与信息技术系,副教授 2019---目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地理系,教授 教学项目 2019.01-2020.12,多规合一背景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室内、野外实践教学协调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校教学工程项目,负责人; 2016.04-2018.04,基于专题规划为主线的《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科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校级教学工程项目,负责人; 2011.06-2013.12,地理科学(第四纪地质学方向)秭归专业实习体系构建研究,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负责人 2012.04-2015.04,基于两国重的地理科学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实验体系构建,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负责人 2006.04-2009.04,《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校教学立项A类,负责人 2006.04-2009.04,《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排名第二。 2017.06-2018.06,“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培养方案优化与专业课程建设研究,校教学立项A类,排名第三 2017.06-2019.06,《旅游地理学》教材建设,校教学工程项目,排名第二 科研项目 2019.01-2022.12,基于U-Th年代学的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期次及其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负责人; 2013.01-2015.12,长江中游典型红土微生物类脂分子特征及气候环境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负责人; 2016.12-2018.12,基于U-Th定年的三峡库区滑坡灾害的年代及期次,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负责人; 2013.01-2014.12,安徽宣城红土微生物类脂分子特征及气候环境意义,教育部留学回国基金,负责人; 2017.01-2018.01,遂川县硅晶产业发展研究,江西省遂川县国土资源局,负责人; 2017.01-2018.01,遂川县硅资源调查,江西省遂川县国土资源局,负责人; 2017.01-2018.01,遂川县汤湖镇至草林镇地热引水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 遂川县草林镇人民政府,负责人; 2014.03-2014.12,海高速莆田至炎陵联络线广昌至吉安段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江西省交通设计研究院,负责人; 2010.01-2011.12,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第四纪地质,地调项目,负责人; 2007.01-2009.01,湖北省红壤地区土壤侵蚀的137Cs和210Pbex双同位素示踪,湖北省博士后基金,负责人; 2007.01-2007.12,Comparative Studies Valley Management of Yangtze and Mississippi River Basins,国际合作处合作基金,负责人 2012.12-2013.12,宁都至龙口高速公路工程勘察.江西省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 2012.12-2013.08,南昌至宁都高速公路遥感地质江西省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 2012.12-2013.05,安远县矿山资源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安远县矿产资源管理局,负责人 2016.01-2019.12,陇中盆地始新统-中新统物源的碎屑锆石U-Pb年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排名第二 2011.01-2011.12,鄱阳湖流域复杂地质环境下土壤侵蚀过程数值模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任基金,排名第三 2011.01-2012.12,重大工程灾变滑坡区地质过程及孕灾模式,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项目课题,排名第四 2009.01-2009.12 ,长江中游洞穴石笋微生物记录及其对季风演化的响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排名第二 2004.01-2008-12,长江中游河湖演化的控制因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973计划,排名第二 2004.01-2006.12,末次冰期长江中游冬季风过程的"沙山"记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排名第二 获得的奖励 2015年,荣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女教职工称号; 2014年,荣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2-2014年度教师教学优秀奖; 2014年,荣获朱训青年教师教学奖励基金; 2012年,荣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七届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2年,荣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0-2012年度教师教学优秀奖; 200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贰等奖,获奖项目:长江中游主要水患区第四纪地质及新构造运动对水患形成的影响 指导研究生获奖 2019年,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江西省遂川县硅晶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学生:彭珂)被评为2019年度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016年,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安徽省宣城红土微生物GDGTs分布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学生:马瑞元)被评为2016年度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2018年,硕士研究生彭珂荣获国家奖学金; 2015年,硕士研究生马瑞元荣获国家奖学金; 2019年,潘羽杰(指导老师:彭红霞),中国典型轻工业城市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生态评价及来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三十届研究生科技论文报告会,特等奖; 2016年,马舒慧(指导老师:彭红霞),巫山黄土微生物四醚膜脂分布特征及古气候意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二十七届研究生科技论文报告会,一等奖; 2015年,马瑞元(指导老师:彭红霞),安徽宣城红土微生物GDGTs分布特征及古气候意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二十六届研究生科技论文报告会,特等奖; 2014年,张林(指导老师:彭红霞),三峡兴隆洞遗址中更新世晚期孢粉记录和环境意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第二十五届研究生科技论文报告会,一等奖。

研究领域

长江中游气候-环境演变与人类适应

利用多种手段测度长江中游地理环境变化,反演其变化规律,探索其变化机理,探讨人类对地理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策略,为建设美丽中国与宜居地球提供案例及参考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教学论文 彭红霞,林晓等. 第四纪地质学专业研究生三峡野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中国地质教育,2011(2):44-47 彭红霞,梁峰等.第四纪地质学专业本科生三峡野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2012年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讨会,2012(1101) :120-123(ISTP) 梁峰,彭红霞(通讯作者),叶小拼等. 基于地理学的我国灾害教育研究,2012年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讨会,2012(1115):24-27(ISTP) 彭红霞,侯林春,温彦平等.《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专刊):65-67 彭红霞,侯林春,张利华.构建武汉地区“乡土地理”教学研究平台的设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2):134-135 刘超,彭红霞.高校规划类专业的素质培养.教育教学论坛,2019(5):188-189 侯林春,彭红霞,张利华.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过程教学模式探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2):125-128 温彦平,彭红霞. 经济地理学双语教学实践及探索.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教学研究卷)自然科学版,2007,4:151-152;研究论文 YujiePan,LeiDing,ShuyunXie,MinZeng,JingZhang,HongxiaPeng*.Spatiotemporal simulation, early warning,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the soil heavy metal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the agricultural land in a typical industrial city in China: Case of Zhongshan City,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https://doi.org/10.1016/j. jclepro.2020. 124849 Yujie Pan , Hongxia Peng *, Shuyun Xie , Min Zeng ,Changsheng Huang. Eight Elements in Soils from a Typical Light Industrial City, China: Spatial Distribution, Ecological Assessment, and the Source Apportion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2019,16:1-17 Pan Y., Peng K., Peng H *,.et al Evaluation Model and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unty Silicon Crystal Industry. Sustainability-Basel,2019, 11, 5360. Peng H., et al. 230Th/U chronology of a paleolithic site at Xinglong Cave in the three-Gorge region of south China. Quaternary Geochronology, 2014, 24 : 1-9. Hongxia Peng,et 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 of Poyang Lake by 210Pb measurement.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2011,4:3236-3238 Hongxia Peng, Changsheng Huang. Coupled characteristic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nd the climate fluctuation in chin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2011,volume 2:1495-1499 Peng Hongxia,et al. Paleoclimatic implications of organic carbon isotope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in Jianghan plain since last glacial maximum. Measurement.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 volume 10:8383-8386 Peng Hongxia,Li Chang’an,Shi Chaoyi. Climate Evolution Recorded by Organic Carbon Stable Isotope since 5KaB.P. in Poyang Lake Area, Chin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3,14(1):25-27 Ma Shuanfei, Peng Hongxia*. The analysis of the modern sedimentation rate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Poyang Lake by 210Pb measurement. ITESS ,2008(01):646-650 Yang Guifang,Peng Hongxia, Huang Changsheng.Climatic Instability Study of Lanzhou since Last Glacial Maximun.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2005,16(1):011-015 Li, Chang'an, Zhang, Yufen, Ma, Zhenxing, Peng, Hongxia.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paleoclimate, paleoenvironment evolution since Holocene in Poyang Lake area。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2008, 477 – 481 彭红霞,詹成,马瑞元等. 江西九江红土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古气候环境意义.地球学报,2019,40(3):447-455 彭红霞,吴昆,邓清禄等.滑坡相关主解石MC-ICPMS 230Th/238U年代学初探:三峡库区黄土坡为例.第四纪研究,2018,38(3):695-704 彭珂,彭红霞*,邱卓明等.基于信息量模型的赣州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安全与环境工程,2018, 25(5):22-28 吴昆,彭红霞*,李江风,陈万旭.基于变异系数法的灵宝市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湖北农业科学,2018,57(14):32-37 彭珂,彭红霞*,邱卓明等.江西省遂川县硅矿资源开发利用策略研究.中国矿业,2018,27(9):16-20 马舒慧,彭红霞*,巫山黄土微生物四醚膜脂分布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地球科学,2018,43(11):4018-4026 彭珂,彭红霞*,梁峰等.赣州市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孕灾环境分析。安全与环境工程,2017,24(1):33-39 马瑞元,彭红霞*,张林,顾延生,胡圣虹.安徽宣城红土微生物GDGTs分布特征及期古环境意义.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40(5):863-869 覃爽,彭红霞*.中国国内游发展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湖北农业科学. 2014,53(9):2214-2220 吴可,彭红霞*,时冉.长江中游巫山黄土粒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8 (2):248-256 张红娟,彭红霞*等.山东省城市发展的自然地理背景评价,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6(4):494-497 彭红霞,张红娟.基于生态足迹的开封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生态经济,2013,11:36-39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