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黄玲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2004.9 – 2007.7 n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系统研究所系统工程专业博士 2001.9 – 2004.7 n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系统研究所系统工程专业硕士 1997.9 – 2001.7 n北方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运输系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学士 工作经历 2017.9 至今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教授 2016.12-2017.12美国华盛顿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国家公派访问学者 2007.7-2017.9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讲师 奖励荣誉 n获2017年《中国仿真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获奖项目为《基于行为的交通仿真模型》,排名第一。 教学工作概况 n主讲本科生课程《预测与决策》、《交通流理论与通行能力分析》(双语)、《综合实验》、《智能交通系统》(双语)、《公共交通系统》(全英) n主讲全日制硕士生课程《最优化理论》 科研概况及项目: n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 n主持省部级科技项目3项:包括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广东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项。 n主持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广东省交通集团科技项目、横向项目等行业科技应用项目10余项 n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0余篇) n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其中排名第一9项)、实用新型2项(其中排名第一2项)、软件著作1项 n主编本科教材1部:《交通运输预测与决策》,中南大学出版社,2015 n誊写专著一部《自行车交通微观行为研究》,人民交通出版社,2017 学术专著:  《自行车交通微观行为研究》,人民交通出版社,2017年8月,著者:黄玲,吴建平。 主编教材:  《交通运输预测与决策技术》,中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主编。 部分授权专利: 1)2012年,一种自行车检测与定位装置及检测与定位方法,国内发明专利,ZL 201210228890.2;第一发明人(获授权) 2)2014年,一种实时的BRT车辆进站优化、站台客流引导系统及方法,国内发明专利,ZL 201410093655.8;第一发明人(获授权) 3)2014年,一种路网功能层次状态等级评估方法,国内发明专利,ZL 201410090115.4;第一发明人(获授权) 4)2014年,一种基于激光扫描的自行车群定位检测装置及方法,国内发明专利, ZL 201410138521.3;第一发明人(获授权) 5)2013年,一种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网点布局方法,国内发明专利,ZL201310608095.0;第一发明人(获授权) 6)2014年,一种BRT站台和走廊的客流状态分析预警方法, 国内发明专利,ZL 201410457954.5;第一发明人(获授权) 7)2014年,一种高速公路运营综合服务质量实时评估方法,国内发明专利,ZL 201410090167.1;第一发明人(获授权) 8)2014年,BRT车站人行天桥与站台整体服务水平的分析方法,国内发明专利,ZL 201410032889.1;第一发明人(获授权) 9)2014年,无信号交叉口自行车冲突避让行为仿真模型的建模方法,国内发明专利,ZL 201410093172.8;第一发明人(获授权) 10)2015年,一种混合交通条件下交叉口延误修正系数计算方法,国内发明专利, 201510995833.0;第三发明人(获授权)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基于视频的交通运动目标提取系统V1.0,登记号2016SR095381

研究领域

微观交通仿真建模及分析;交通图像分析;交通大数据处理;绿色交通系统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R. Zhang, J. Wu, L. Huang* and F. You, Study of Bicycle Movements in Conflicts at Mixed Traffic 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in IEEE Access, vol. 5(1):10108-10117, Dec. 2017. doi: 10.1109/ACCESS.2017.2703816(SCI 检索) 2.L. Huang, J. Wu, F. You*, Z. Lv and H. Song, Cyclist Social Force Model at Un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With Heterogeneous Traffic, in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 vol. 13(2): 782-792, April 2017. doi: 10.1109/TII.2016.2597744 (SCI 检索) 3.谭飞刚,刘伟铭,黄玲*,翟聪,周书仁. 混合交通交叉路口跨摄像机自行车再识别研究[J]. 中国公路学报,2017,(05):132-138. (EI检索) 4.Tan F, Huang L*, Zhai C, et al. Specific Object Re-Identification Across Non-Overlapping Camera Views in Traffic Accidents[J].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and Technology, 2016, 39(8): 759-767.(SCI 检索) 5.谭飞刚,黄玲*,翟聪等,一种用于大型交通枢纽的跨摄像机行人再识别算法研究[J],铁道学报,2017, 39(01): 76-82. (EI检索) 6.Cong Zhai, WeiMing Liu, Ling Huang*, FeiGang Tan; Feedback control starategy in a car-following model with two delays[C], the 12th World Congress on Intelligent Control And Automation (WCICA 2016), June 12-15, Guilin, China, 2016. (EI检索) 7.谭飞刚,刘伟铭,黄玲*,翟聪,基于加权欧氏距离度量的目标再识别算法[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vol. 43(9):88-94(EI检索) 8.Feigang TAN, Weiming LIU, Ling HUANG*, Mei YUAN, PEDESTRIAN TRACKING ALGORITHM WITH ADAPTIVE FEATURE FUSION[J],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Information Systemsvol.11: 4 (2015) 1529-1536.(EI检索) 9.Ling Huang, J.Wu “A Study on the cyclist’s behaviour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Dec. 2004 (SCI检索)

学术兼职

n中国仿真学会 第二届交通建模与仿真技术委员会委员 n《IEEE transaction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ET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PLOS ONE》《中国公路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东南大学学报》等多个杂志和学术会议审稿人。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