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吴建营

个人简介

吴建营(Wu Jian-Ying),男,汉族,湖北麻城人,1977年生。1998年毕业于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200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工程系结构工程专业,分别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07月至2010年10月于华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10年11月至2014年08月调入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14年09月以高层次人才引进至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工作至今。2005年02月任讲师,2008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2014年09月晋升为教授并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已指导博士研究生3人(含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3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首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得者(2009年);现任中国建筑学会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2008年~)、中国水利学会和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工专业委员会岩石混凝土断裂分委会委员、副秘书长(2012年~)。 吴建营教授主要从事混凝土结构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讲了《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高等钢筋混凝土理论》、《混凝土断裂力学》、《混凝土破坏力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担任了中国建筑学会结构计算理论与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举办的“混凝土损伤力学与结构非线性分析暑期研讨班”(2012年、2014年)的主讲人。 吴建营教授在混凝土损伤与破坏本构建模、数值计算及结构非线性分析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提出了基于损伤能释放率的混凝土弹塑性损伤模型,首次定量地考虑了混凝土塑性滑移和损伤演化之间的耦合影响。研究成果被本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杂志评为2004~2008年期间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并被纳入最新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提出了各向异性损伤本构模型统一理论框架,从张量表示的全新角度建立了混凝土微平面模型。研究成果得到了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Z.P. Bazant教授的高度评价:“相关研究大大推动了微平面模型的发展……并有望建立一个优异的混凝土本构模型”;(3)提出了在任意加载路径下均可保证能量守恒的张量投影算子,首次解决了经典各向异性单边损伤模型不能遵守能量守恒原理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国际难题,被国际研究同行认为是“该方向高质量的重要贡献”;(4)提出了裂缝不连续位移场的统一表达形式,首次全面、系统地分析了裂缝变形协调和力平衡条件对混凝土裂缝模型(包括扩展有限元方法和内嵌裂缝模型等)的影响;(5)原创性地提出了基于应力场连续条件的损伤局部化准则及变形协调充分必要条件,构建了弹塑性损伤本构理论与非线性断裂力学之间定量联系的桥梁。研究成果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基础理论类)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多项工程建设。 吴建营教授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混凝土损伤与破坏力学”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改进混合物理论的混凝土新型微平面模型”等纵向科研项目和10余项企事业委托项目;作为主要学术骨干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项。 目前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包括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等本领域国际顶级学术期刊11篇),合著英文专著1部(CIMNE Monograph)、中文科研专著1部(科学出版社出版)。单篇论文最高引用132次,其中SCI论文严格他引60次,是2006年以来国际混凝土损伤研究方向被引次数最多和最有影响力的论文。 吴建营教授非常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和欧洲多位知名教授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2009年02月至2009年11月期间受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Z.P. Bazant教授邀请和资助,赴美国Northwestern University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从事访问交流和合作研究。担任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amage Mechan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tigue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特约审稿人。

研究领域

混凝土结构、损伤与破坏力学、计算固体力学(欢迎具有一定应用数学和力学基础的同学报考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李杰、吴建营、陈建兵. 混凝土随机损伤力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 *Wu, J. Y. and Cervera, M., 2014. Strain localiz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cs for elastoplastic damage solids. Monograph CIMNE, M147(ISBN: 978-84-943307-0-4), Barcelona, Spain. [3] *Wu, J. Y. and Cervera, M., 2015. On the equivalence between traction- and stress-based approaches for the modeling of localized failure in solids. 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 in press. [4] Cervera, M. and *Wu, J. Y., 2015. On the conformity of strong, regularized, embedded and smeared discontinuity approaches for the modeling of localized failure in soli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in press. [5] *Wu, J. Y., Li, F. B. and Xu, S. L., 2015. Extended embedded finite elements with continuous displacement jumps for the modeling of localized failure in solids.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85: 346-378. [6] *Wu, J. Y., 2013. New enriched finite elements with softening plastic hinges for the modeling of localized failure in beams.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128: 203-218. [7] *Wu, J. Y., and Xu, S. L., 2013. Reconsideration on the elastic damage/degradation theory for the modeling of microcrack closure-reopening (MCR) effec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50(5): 795-805. [8] *Wu, J. Y. and Xu, S.L., 2011. An augmented multicrack elastoplastic damage model for tensile crack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48(18): 2511-2528. [9] *Wu, J. Y., 2011. Unified analysis of enriched finite elements for modeling cohesive cracks.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200(45-46): 3031-3050. [10] *Wu, J. Y., 2009.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microplane theory. Mechanics of Materials, 41(2): 87-105. [11] *Wu, J. Y. and Li, J., 2008. On the mathematical and thermodynamical descriptions of strain equivalence based anisotropic damage model. Mechanics of Materials, 40: 77-400. [12] *Wu, J. Y. and Li, J., 2007. Unified plastic-damage model for concrete and its applications to dynamic nonlinear analysis of structures. Structural Engineering & Mechanics, 25(5): 519-540. [13] *Wu, J. Y., Li, J. and Faria, R., 2006. An energy release rate-based plastic-damage model for concre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43(3-4): 583-612.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