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刘逸平

个人简介

教育经历 ·1991.09-1995.07 华南理工大学 学士学位(工程力学) ·1995.08-1998.03 华南理工大学 硕士学位(固体力学) ·2001.09-2006.06 华南理工大学 博士学位(固体力学) ·2009.09-2010.09 美国德州农工大学 访问学者(合作导师:美国工程院院士J.N.Reddy教授) 工作经历 ·1998.04-2001.03 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 助教 ·2001.04-2006.11 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 讲师 ·2006.12-2013.08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13.09 - 至今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奖、荣誉称号 华南理工大学2015-2016年度优秀共产党员、华南理工大学2010-2011年度优秀共产党员、华南理工大学2007-2008学年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2003-2004年度校级教学优秀奖三等奖、华南理工大学1999-2000年度优秀教学三等奖、华南理工大学1999-2000年度三育人先进个人。 科研项目 近五年主持的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围压下环氧树脂基混凝土的动态压剪累积损伤与破坏行为研究(11772132),起止时间:2018.01-2021.12,资助经费:75.88万;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四届全国实验力学青年学者学术研讨会(11542017),起止时间:2015.11-2015.12,资助经费:8万;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梯度泡沫填充混凝土的动态压剪实验方法与冲击破坏机理研究(11272124),起止时间:2013.01-2016.12,资助经费:88万; (4)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柔性电子元器件的动态拉伸及疲劳性能测试,起止时间:2016.12-2017.05,合同金额:20万; (5)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广州市凤凰山隧道工程桥梁施工监控(jc-11合同段),起止时间:2015.08-2018.12,合同金额:73.718万; (6)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马坝互通立交桥施工控制合同,起止时间:2013.01-2016.12,合同金额:43万; (7)广东省交通厅科技计划项目,基于液体橡胶基混凝土的桥梁伸缩装置的开发与施工工艺研究,起止时间:2012.09-2014.07,合同金额:15万; (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飞机机轮滚动冲击梯度泡沫填充混凝土的缩比实验与吸能机理研究,起止时间:2013.11-2015.12,合同金额:20万。 出版专著和教材 出版教材一部: 马友发, 陈炎, 刘逸平编著.《理论力学》: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科研创新(发明专利、软件着作权等) 作为共同发明人申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 [1]一种芯结构的口腔种植体, CN201711293456.1 [2]一种时空窗口下的改进型PCA损伤检测方法, CN201711098745.6 [3]一种天然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201710041163.8 [4]一种用于霍普金森压杆的双子弹电磁驱动装置. CN201510815296.7 [5]一种不封闭交通的公路桥面图像获取方法. CN201510332329.2 [6]基于数字图像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的同步测量方法, CN201410476610.9 [7]一种泡沫铝加肋夹芯板, CN201410408659.0 [8]基于Stm32微控制器的自动控制组合式模拟降雨装置, CN201310121031.8 [9]埋入式双层封装光纤光栅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CN201210077161.1 [10]表面式双层封装光纤光栅传感器及其制作方法. CN201210000594.7 [11]集中式远程桥梁健康监测系统.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2011SR092918 [12]钢纤维/聚合物纤维双纤维增强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201010260437.0 [13]基于应变温度在线测量的混凝土凝固时间测量方法, CN200710026217.X [14]钢纤维增强聚合物改性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200410026780.3 教学活动 长期工作在力学教学与科研第一线,主讲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力学基础知识综合强化训练》、《结构力学》、《损伤力学》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这些课程是工科高等学校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在工程技术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和科研实践,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能力,教学手段新颖多样,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好评。 指导学生情况 201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5名硕士研究生已毕业,现有在校博士生3名、硕士生4名。 我的团队 所在土木与交通学院“损伤力学”学术科研团队,共有6名教师组成,其中3名教授、3名副教授。团队成员已有近20年的合作经验,长期致力于桥梁施工监控及长期健康监测、大型结构的损伤识别及大数据处理技术、软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测试与表征、先进混凝土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表征、数字图像相关分析算法和实验技术、微波无损检测和高温微波电磁结构设计等领域的研究,是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

研究领域

(1)材料的本构关系;(2)先进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损伤机理;(3)桥梁施工监控与长期健康监测。

冲击动力学、实验力学和损伤力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Ma DP, Liu YP, Zhang NL, Jiang ZY*, Tang LQ, Xi HF††. Micromechanical modeling of flexural strength for epoxy polymer concre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2017, 9(8): 1750117-1-16 [2]张楠丽, 刘逸平*, 蒋震宇, 石孟泽, 马东鹏, 刘泽佳, 汤立群. 基于CT扫描的环氧树脂基混凝土裂缝观测与冲击损伤演化研究. 实验力学, 2017, 32(4): 452-462 [3]刘逸平*, 伍土华, 刘泽佳, 蒋震宇, 汤立群. 泡沫填充混凝土的准静态压缩本构模型.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16, 44(10): 49-56 [4]程经纬, 汤立群, 蒋震宇, 刘逸平*, 刘泽佳. 钢桥面铺装材料目标性能研究和环氧树脂基混凝土研制. 公路, 2016, 10:18-22 [5]Zeng L, Liu YP, Zhang G, Tang LQ, Jiang ZY, Liu ZJ*. Analysis of structural responses of bridges based on long term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Mechanics of Advanced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2018, 25(1): 79-86 [6]Liu YP, Ma DP, Jiang ZY*, Xiao F, Huang XX, Liu ZJ, Tang LQ. Dynamic response of expanded polystyrene concrete during low speed impact. Construction & Building Materials, 2016, 122: 72-80 [7]Xie BX, Tang LQ, Liu YP*, Liu ZJ, Jiang ZY. Research on the energy-absorption properties of aluminum foam composite panels with enhanced ribs subjected to uniform distributed loading. Journal of Sandwich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2015, 17(2): 170-182 [8]Xi HF, Tang LQ, Yu JL, Zhang XY, Xie BX, Liu YP*, Jiang Z Y, Liu Z J. Low velocity penetration mechanical behaviors of aluminum foam sandwich plates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Dynamics, 2015, 15(4): 1-18 [9]谢倍欣, 汤立群, 张晓阳, 刘逸平, 张泳柔, 程经纬, 蒋震宇, 刘泽佳. 基于数字图像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实验中试件应变及两端应力的同步测量法. 实验力学, 2014, 29(6): 683-688 [10]Komijani M, Esfahani S E, Reddy JN, Liu YP*, Eslami MR. Nonlinear thermal stability and vibration of pre/post-buckled temperature and microstructure-dependent functionally graded beams resting on elastic foundation. Composite Structures, 2014, 112: 292–307 [11]习会峰, 刘逸平*, 汤立群, 刘泽佳, 穆建春, 杨宝. 考虑温度效应的泡沫铝静态压缩本构模型的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3,34(8): 1-6 [12]Liu YP, Tang LQ , Ai SG, Liu ZJ, He TH, Jiang ZY, Fang DN. Desig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iquid rubber-based concret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 2013, 5(1): 1-22 [13]Liu YP, Xiao F, Liu ZJ, Tang LQ, Fang DN. Damage analysis of rectangular section composite beam under pure ben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Science & Mechanics, 2013, 14(2): 152-158

学术兼职

中国力学学会实验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力学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 Journal of Sandwich Structures and Materials,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等国际期刊审稿人。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