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李生宇

个人简介

教育与工作经历 2002-09--2005-07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理学博士学位 1999-09--2002-07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理学硕士学位 1995-09--1999-06 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系 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2.7-2003.7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2003.7-2008.11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2008.11-至今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荒漠环境与生态修复研究室副主任; 2009.10-2010.10 中组部 “博士服务团”挂职干部,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 2011-至今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3-至今 自治区“天山英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 教育经历 2002-09--2005-07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9-09--2002-07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5-09--1999-06 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 科研项目 ​(1)主持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垄间平沙地沙粒胶结体对沙面蚀积过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41571011,2016-2019,70万元); [2]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项目课题“中哈丝绸之路经济带典型区域退化土地恢复技术体系研究”(2015DFR31130,2015-2018,40万元); [3] 自治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高立式尼龙网沙障可重复利用技术开发与示范”(2014721034,2014.10-2016.10,8万元,负责人);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基金)“防沙工程影响下简单横向沙丘形态变异机理研究”(40701019,2008-2010年,20万元); [5] 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课题“绿洲农区风沙危害防御对策研究”(GYHY201106025,2011-2013年,16万元); [6] 新疆重大科技专项课题“新疆沙区交通水利工程沙害综合防治新技术新材料研发与应用”(201130106-3,2011-2015年,320万元,第一负责人); [7]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课题 “极端干旱区节水灌溉防护林的次生盐渍化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KZCX2-XB2-13,2008-2010年,200万元,第二负责人); [8] 自治区科技支疆项目“新型HDPE防沙网及配套安装组件研发与应用”(201291106, 2012-2014年,40万元); [9]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简单横向沙丘发育机制研究 ”(KZCX2-YW-QN316,2010-2012年,50万元); [10] 中国科学院西部博士专项“塔克拉玛干沙漠河湖相冲积平原的风蚀地貌发育特征”(XBBS200813,2009-2011,40万) [11] 塔里木油田公司科研项目 “塔里木沙漠公路路域环境演变跟踪监测” (971008090017,2008-2011年,79万元); [12] 塔里木油田公司科研项目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可持续性长期监测” (971012080007,2008-2011年,186万元,第二负责人) (2)参加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塔克拉玛干沙漠咸水滴灌林地土壤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研究”(41030530,2011-2014年,259万元); [2] 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中国-阿拉伯联盟荒漠化防治技术合作研究”(2010DFB34020,2011-2015年,289万元); [3] 中国-联合国合作非洲水行动专题“中国-利比亚荒漠化化国家防治沙漠化技术合作与沙产业开发”(2010ZR0002,2011-2013年,190万元); [4] 中国科学院对外合作重点项目“中非荒漠化防治技术合作研究与示范”(2010-2012年,120万元); [5] 中国科学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课题“东非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2013-2015年,265万元); [6]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重点项目“基于液态地膜的改进及在管花肉苁蓉冻害防治中的应用”(ZDXM-2014-02,2015-2017年,50万元); [7] 自治区重大科技专项课题“沙漠工程建设区生态产业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200733144-3 ,2008-2010年,300万元); [8​]新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干旱区生态建设植物适应性模拟测试平台建设”(PT0801,2008-2009年,80万元)。 授权专利 发明 [1] 李生宇,雷加强,徐新文,范敬龙,靳正忠,常,青,王鲁海,孙旭伟.一种基于小管出流的地下滴灌方法,发明,2009101133777,2009-12-23. [2] 李生宇,雷加强,徐新文,范敬龙,靳正忠,常,青,王鲁海. 孙旭伟.一种咸水灌溉土壤表层积盐和降雨盐害的覆膜防治方法,发明,2009101133781,2009.12.16. [3] 李生宇,雷加强,徐新文,王鲁海,常,青,范敬龙,靳正忠.一种分离杂质的降尘采集方法,发明,2009101132990,2009-10-14. [4] 李生宇,雷加强,谷峰,徐新文,王海峰,王永东.一种大气降尘观测方法,发明,201210059487.1,2015-03-18. [5] 李生宇,雷加强,谷峰,徐新文,海峰,王永东. 一种大气降尘快速取样方法,发明,201210059705.1,2015-04-15. [6] 李生宇,雷加强,徐新文,王海峰.一种近地表风沙流长期监测方法,发明,201010288525.1,2011-1-19. [7] 李生宇,雷加强,徐新文,王海峰.一种近地表风沙流输沙自计监测方法,发明,201010288521.3,2011-01-19. [8] 李生宇,雷加强,徐新文,王海峰,凌裕泉,屈建军.一种风沙流输沙监测方法,发明,201210219780.X,2014-12-10. [9] 李生宇 雷加强 徐新文 王海峰 凌裕泉 屈建军.一种全向输沙监测方法,发明,201210245155.2,2014-12-10. [10] 李生宇,雷加强,徐新文,王海峰,王永东.一种沙区苗木根基风蚀控制方法,发明,201210349964.8,2014-05-21. [11] 李生宇,徐新文,雷加强,范敬龙,王世杰. 一种重复利用的草方格固沙方法,发明,201310536623.6,2015-02-25. [12] 李生宇,王海峰,谷峰,雷加强,徐新文,何志辉. 一种立式沙障原地叠加布设方法,发明,201210232532.9,2015-02-25. [13] 李生宇,雷加强,徐新文,王海峰,何志辉,庞营军,康向光,王宁波,王世杰.一种立式沙障的扎设方法,发明,201210432033.4,2015-07-01. [14] 范敬龙,徐新文,雷加强,李丙文,李生宇,王海峰,王永东,靳正忠,王晓静,常青,李存娟. 一种化学固沙剂的喷洒方法,发明,201310202763.X,2015-03-11. 实用新型 [1] 李生宇,雷加强,徐新文,常,青,王鲁海,范敬龙,靳正忠,孙旭伟.一种抗堵塞的地下滴灌器,实用新型,2009201403146,2010-03-31. [2] 李生宇,雷加强,徐新文,王海峰,王永东.一种苗木风沙防护罩,实用新型,201220481695.6,2013-03-13. [3] 李生宇,王海峰,谷峰,雷加强,徐新文,何志辉.一种续接立式沙障固定桩,实用新型,201220324797.7,2012-12-26. [4] 李生宇,雷加强,徐新文,王鲁海,常,青,范敬龙,靳正忠.一种除杂降尘采集器,实用新型,2009201400909,2010-02-03. [5] 李生宇,雷加强,谷峰,徐新文,王海峰,王永东.一种升降式大气降尘观测装置,实用新型,201220084816.3,2012-09-19. [6] 李生宇,雷加强,谷峰,徐新文,王海峰,王永东.一种大气降尘快速取样装置,实用新型,201220084930.6,2012-09-19. [7] 李生宇,雷加强,徐新文,王海峰.一种称重式输沙自计观测系统,实用新型,201020537889.4,2011-03-16. [8] 李生宇,雷加强,徐新文,王海峰.一种近地表不同风向风沙流输沙通量监测仪器,实用新型,201020537918.7,2011-03-16. [9] 李生宇,雷加强,徐新文,王海峰,凌裕泉,屈建军.一种全向输沙测定议,实用新型,201220342767.9,2013-01-02. [10] 李生宇,雷加强,徐新文,王海峰,凌裕泉,屈建军.一种新型集沙仪,实用新型,201220310132.0,2013-01-16. [11] 周杰,雷加强,曾凡江,李生宇,穆桂金,许立帅,孙琳. 一种地表蠕移集沙仪,实用新型,201320542644.4,2014-02-05. [12] 何志辉,李生宇,王海峰,雷加强,徐新文,庞营军,康向光,王宁波,王世杰.一种防沙网,实用新型,201220572172.2,2013-04-17. [13] 靳正忠,李生宇,范敬龙,雷加强,徐新文,王晓静,王永东.一种大田棉花膜面破板结的滚筒,实用新型,201020200706.X,2010-12-29. 奖励 [1] 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沙漠环境高矿化度水灌溉条件下人工防护林稳定性研究),排名第四,2010年; [2] 自治区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流动沙漠地区灌溉林地盐结皮层特征的初步研究),排名第一,2009年; [3]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技术开发与应用),排名第十一,所内排名第五,2008年; [4] 全国五一劳动奖(国家荒漠-绿洲生态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体奖,2011年; [5] 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奖(塔里木沙漠公路研究团队),集体奖,2010年; [6] 研究所创新贡献奖,2011年、2012年、2014年; [7] 研究所工作优秀奖,2008年、2010年、2011年。 合作情况 与沙漠工程建设的相关企业和兵团。 项目协作单位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塔里木油田分公司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

研究领域

荒漠环境,风沙地貌学;荒漠化防治,防沙治沙;沙害防治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Shengyu Li,Qingliang Tang,Jiaqiang Lei,et al. An overview of non-conventional water resource utilization technologies for biological sand control in Xinjiang,northwest China [J]. Environ Earth Sci. 2015,73:873–885. (SCI) [2] LI Shengyu,LEI Jiaqiang,XU Xinwen,et al. Topographical changes of ground surface affected by the shelter-forest along the Tarim Desert Highway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8,53(Supp.II): 8-21.(SCI) [3] ZHOU Hongwei,LI Shengyu*,SUN Shuguo,et al. Effect of the natural mulch on soil evaporation in the shelter-forest along the Tarim Desert Highway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53(Supp.II):137-145.(SCI) [4] LEI Jiaqiang,LI Shengyu*,FAN Dongdong,et al. Gradation and regionalization on sand disaster-pregnant environment along the Tarim Desert Highway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53(Supp.II):1-7.(SCI) [5] LEI Jiaqiang,LI Shengyu,JIN Zhengzhong,et al. Comprehensive eco-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he shelter-forests along the Tarim Desert Highway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53(Supp.II):190-202.(SCI) [6] WANG Haifeng,LEI Jiaqiang,LI Shengyu,et al. Effect of the Shelter Forest Belt along the Tarim Desert Highway on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8,53(Supp.Ⅱ):41-52.(SCI) [7] MAO Donglei,LEI Jiaqiang,LI Shengyu,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Meteorological Factors over Different Landscape Types During Dust Storm Events in Cele,Xinjiang,China [J].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4,28(4):576-591. (SCI) [8] LI Shengyu,LEI Jiaqiang,XU Xinwen,et al. Dust Source of Sandstorm in the Tarim Basin, Northwest China [J],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518-523:4592-4598.(EI) [9] LI Shengyu,LEI Jiaqiang,XU Xinwen,et al. Relation between surface properties of photosynthetic organs of 10 species of shrubs and their dust-retaining capabilities in the hinterland of Taklimakan Desert [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12,28(20):223-229. (EI) [10] 李生宇,谷峰,雷加强,等.塔克拉玛干沙漠主要灌木光合器官滞尘能力与表面特性的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0):223-229. (EI) [11] 李生宇,谷峰,邱永志,等.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10种灌木光合器官的滞尘能力评价[J].干旱区研究,2012,29(6):1022-1031. [12] 李生宇,谷峰,王海峰,等. 塔克拉玛干沙漠河湖相冲积平原风蚀地貌发育的外营力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2,35(3):358-364. [13] 李生宇,靳正忠,范敬龙,等.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苗木保存率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干旱区地理,2010,33(6):909-916. [14] 李生宇,徐新文,雷加强,等. 塔克拉玛干沙漠头状沙拐枣光合器官生长对风蚀的响应与适应策略分析[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7):860-866. [15] 李生宇,穆桂金,雷加强,等,新疆防沙治沙存在主要的问题与对策[J].新疆环境保护,2013,增刊:28-32.(非CSCD) [16] 冯筱,李生宇*,徐新文,等. 醋酸乙烯酯类固沙剂固沙效果的风洞实验[J].水土保持学报,2015,29(5):61-65. [17] 马学喜,李生宇*,靳正忠. 流沙地表层土壤化学性质对免灌造林的响应——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明渠防护林为例[J]. 水土保持通报,2015,35(4):2016-2012. [18] 马学喜,李生宇*,王海峰,等.流动沙漠地形起伏区尼龙网方格沙障风沙危害的空间分异[J].自然灾害学报,2015,24(2):81-88. [19] 康向光,李生宇*,王海峰,等.两条尼龙阻沙网不同组合间距的积沙量对比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5,32(2):347-353. [20] 康向光,李生宇*,王海峰,等.不同组合间距的尼龙阻沙网积沙形态特征对比[J].干旱区地理,2015,38(2):283-291. [21] 王宁波,李生宇*,王海峰,等.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垄间地上覆沙丘形态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成因[J].干旱区研究,2014,37(1):89-96. [22] 何志辉,李生宇*,王海峰,等. 塔克拉玛干沙漠 4 种结构尼龙阻沙网的防风阻沙效益对比[J]. 干旱区研究,2014,31(2):369-374. [23] 王世杰,李生宇*,徐新文,等. 阿拉尔-和田沙漠公路机械防沙体系内风沙沉积的粒度特征[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6):130-135. [24] 王翠,李生宇*,雷加强,等. 近地表风沙流结构对过渡带不同下垫面的响应. 水土保持学报,2014,28(3):52-56. [25] 贾文茹,李生宇*,高晓阳,等. 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不同种类植物叶面滞尘粒度特征[J]. 中国沙漠,2014,34(3):658-665. [26] 康向光,李生宇*,王海峰,等. 高立式沙障不同叠加模式的阻沙量对比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3,30(3):550-555. [27] 范冬冬,李生宇*,雷加强,等.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高大纵向复合沙垄区沙丘分形特征[J].干旱区地理,2009,32(6):941-947. [28] 孙艳伟,李生宇*, 徐新文,等.大气降尘沉积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8):1905-1911. [29] 张佳,李生宇*,靳正忠等. 防护林下草本植物层片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干旱区研究. 2011,28 (1):118-125. [30] 孙旭伟,李生宇*,靳正忠等. 3种保水措施影响下的风沙土水盐及地温特征[J].干旱区研究. 2011,28 (2):215-221. [31] 孙旭伟,李生宇*,徐新文.塔克拉玛干沙漠夏季保墒措施对沙拐枣幼林土壤水分及林木生长的影响[J]. 水土保持通报,2010,30(2):97-102. [32] 严坤,李生宇,雷加强,等. 沙漠腹地人工绿地地表能量交换特征[J].干旱区地理,2013,36(3):433-440. [33] 范冬冬,李生宇,雷加强,等.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高大纵向复合沙垄区简单横向沙丘形态特征的空间变异[J].干旱区研究. 2009,26(5):755-762. [34] 孙艳伟, 李生宇, 徐新文. 塔克拉玛干沙漠高大复合纵向沙垄区路面沙害的演化特征. 干旱区地理,2009,32(3):327-334. [35] 孙艳伟,李生宇,徐新文,等.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降尘粒度特征—以塔里木沙漠公路沿线为例[J].干旱区研究,2010,27(5):785-792. [36] 孙艳伟,李生宇,徐新文,等.流动沙漠人工绿地土壤盐分空间分异特征[J]. 土壤通报,2010,41(3):700-705. [37] 严坤,李生宇,雷加强,等.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绿地生长季的小气候特征[J].水土保持通报,2010,30(2):198-202. [38] 郑婷婷,李生宇,靳正忠等.4种固沙植物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水势特征[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3):21-25. [39] 王永东,李生宇,徐新文,等.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咸水灌溉土壤盐渍化状况研究[J]. 土壤学报,2012,49(5):886-891. [40] 马学喜,王海峰,李生宇*,等.两种固沙方格沙障的防护效益及地形适应性对比[J].水土保持通报,2015,35(2):344-349. [41] 王宁波,谷峰,李生宇,等.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纵向复合沙垄间地沙丘空间分形及稳定性[J],干旱区研究,2014,31(1):163-168.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