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游正林

个人简介

开设课程:社会统计学、统计软件应用(SPSS)、劳动社会学。 教育背景 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在北京大学地理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9年9月至1992年7月,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2002年9月至2006年7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86年7月至1989年9月,在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工作。 1992年7月至2008年2月,在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系工作。 从2008年3月起,在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工作。 学术著作(均为独立完成) 1.《地方政府对劳资关系的软性调控——基于浙江省诸暨市的调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 2.《社会统计学——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教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3.《西厂劳工——国有企业干群关系研究(1979—200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4.《内部分化与流动――一家国有企业的二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主持的主要科研课题 1.201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郝建秀小组”研究》。 2.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地方政府对劳资关系的软性调控及其效果研究》(已结项)。 3.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劳动关系及冲突的社会学研究》(已结项)。

研究领域

工人组织(工会)、劳资关系。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苏区阶级工会的兴起”,《中共党史研究》2020年第2期。 2.“主人翁话语的兴起(1930—1949)”,《学海》2020年第1期。 3.“革命的劳动伦理的兴起——以陕甘宁边区‘赵占魁运动’为中心的考察”,《社会》2017年第5期。 4.“想象中的工会作用——评几篇定量研究中国工会作用的文献”,《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5.“私营企业‘类单位化’:党和政府软性调控劳资关系的一种综合性后果”,《学海》2015年第1期。 6.“对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另一种解读——与常凯教授商榷”,《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 7.“如何理解中国工会的‘维权’职责”,《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8.“20世纪50年代中国工会的中心任务的形成”,《学海》2012年第4期。 9.“工会如何搞生产?——李立三、赖若愚的探讨及其启示”,《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10.“政绩驱动下的工会行动——对F厂工会主动介入生产管理过程的调查与思考”,《学海》2011年第1期。 11.“60年来中国工会的三次大改革”,《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4期。 12.“应该如何评估样本的代表性?”,《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3.“社会调查中的样本规模是算出来的吗?”,《调研世界》2009年第4期。 14.“制造认同的又一种模式——G公司协调劳资关系的基本经验”,《社会》2009年第1期。 15.“建构中的定量因果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16.“心理契约与国有企业工人的不公正感——以西厂为例”,《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7.“管理控制与工人抗争——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中的有关文献述评”,《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 18.“集体行动何以成为可能——对一起集体上访、静坐事件的个案研究”,《学海》2006年第2期。 19.“不平则鸣:关于劳资冲突分析的文献综述”,《学海》2005年第4期。 20.“也谈国有企业工人的行动选择——兼评刘爱玉《选择:国企变革与工人生存行动》”,《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4期。 21.“国有企业内部的职业声望研究”,《管理世界》2000年第4期。 22.“我国职工劳模评选、表彰制度初探”,《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6期。 23.“农村妇女远嫁现象研究”,《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5期。

学术兼职

兼任中国社会学会劳动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