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何珊君

个人简介

何珊君,女,浙江宁波人,1963年7月出生,汉族,200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获社会学博士学位,2009.10-2010.10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法社会学、社会理论与社会治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已独立出版专著、教材多部,包括《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法社会学新探:一个学科框架与知识体系的构建》、《拿起法律武器》、《法社会学》,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项目一项和其它项目多项,独立撰写并完成研究报告《中国社会风险治理研究:高风险社会中法律功能的扩张》(22万字),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绝大部分系CSSCI),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学习与工作简历: 2009.10-2010.10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2005.7-至今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 2002.9-2005.7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毕业,获博士学位 1994.6-2002.9深圳蛇口律师所律师、深圳泰来律师所、广东益商律师所合伙人、律师 1992.9-1994.1中国政法大学国际私法专业学习,1996.6取得硕士学位 1983.7-1992.9浙江宁海司法局干部、宁海律师事务所律师 主讲课程: 法社会学、法律与社会研讨课、中国社会与法治、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分层与流动、法社会学专题 著作类: 1、《法社会学新探:一个学科框架与知识体系的构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独著; 2、《法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7月版,独著,21世纪法学精品教材大蓝皮系列,并获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度教学成果三等奖; 3、《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独著; 4、《拿起法律武器》,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独著; 5、诗集:《江南雨》,中国诗刊社.长征出版社2004年版,独著; 6、《经济合同法新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5年;参编; 7、《中国市场经济实用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参编。 科研项目: 1、主持并完成2017年校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跨学科研究生教学模式探索——以中国社会与法治课程为示例。 2、主持并完成2015年关于北京市教委高等教育教材建设项目项下的校教改项目一项。 3、主持并完成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理论研究:高风险社会中法律的新功能》;批准号:11BSH006。写成研究报告一份《中国社会风险治理研究》,22万字,入教育部《高校智库专刊》。 4、2006.3-6:主持并完成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蔡定剑教授主持的中欧合作的重大项目《反就业歧视》项目中的“全国就业歧视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员培训工作; 5、2003-2005:主持并完成教育部重点课题“华北农村八十年变迁研究”的子课题“家庭生活情况综合调查”; 6、2003.9-10:参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进行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2003年城市问卷》北京片区的调查项目;

研究领域

法社会学、社会理论、社会风险治理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深切缅怀我的导师郑杭生教授》, 系2019年11月9日,“理论自觉、实践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载李强 张建明 洪大用主编的《郑杭生纪念文集》系列,张建明 冯仕政主编的《家国情怀 知行合一》; 2、《法社会学与邻近学科的比较研究》,系第九届“法律与社会”高端论坛的会议论文,2019年10月12日; 3、《中国社会风险治理的难题及其对策研究》,载《社会建设》2019年第3期,《人大书报资料(社会学)》2019年第8期全文转载; 4、《基于Mooc与翻转课堂理念的跨学科研究生教学模式探索——以“中国社会与法治”课程为示例》,载法大《教育教学研究》2018年第3期; 5、《高风险社会的表现、特征及缘由——基于风险社会理论的中国视角》,《西北师大学报》2018年第1期; 6、《我国上访治理中存在的制度困境及其对策———以杨桂元上访故事为个案》,《福建论坛》2016年第9期; 7、《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困境与路径:以北京市C区垃圾焚烧厂的个案研究为基础》,《社会建设》201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2016年第7期全文转载; 8、《论高质量的大学专业课教材编著的原则、标准与程序》,北京市教委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获奖论文,《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征文》,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6月版; 9、《论科学立法的总要求、路径与艺术》,《江西社会科学》,2015年第 4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17期观点摘登; 10、《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考察及其构建》,《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第16辑,2014年8月出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1、《法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系统性梳理与各自特征的研究》,《河海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12、《当代法社会学研究方法变迁的新特征》,《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第1 期;《新 华文摘》2014年度第8期全文转载; 13、《科学立法的重要条件及其考察》,《学术界》2013年第12期; 14、《法律权威扩散的现代法治意义》,《学术论坛》2013年第9期; 15、《法律诞生与发展的精神源动力》,《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 16、《法律诞生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学习与实践》2013年第7期; 17、中国语境下刑事诉讼律师的困境与法治:文化分析模式》,《学海》2012第6期; 18、《关于社会管理格局和机制的创新》,民革中央2012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19、《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的交互同构关系剖析》,《政法论坛》2011年第3期; 20、《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探索》,《社会理论》第5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9月版; 21、《理论课程教与学的一点体会》,《法大教育教学研究》2008年第1-2期合刊,《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集》2008年版; 22、《中欧非政治公共领域的文化基础之比较》,《学海》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8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3、《就制定法与民俗习惯间张力论村治》,《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24、《现代化过程中构建和谐社会的结构性基础》,郑杭生主编:《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创新》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版,(书号即ISBN978-7-208-7577-1/D1311); 25、《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制度间博弈对社会结构之影响》,《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理论)》2007年第4期;2008年《新华文摘》第6期观点摘登; 26、《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转型的动因探索》,《学 海》2007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 27、《非政治公共领域的提出及其本土实践研究》,《理论与现代化》,2006年第3期; 28、《和谐社会与公共性》,《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第1期; 29、《村治二论》,其中一篇为《转型期中国农村的公民权研究:东、北部村民自治中的权利比较》,另一篇为《就制定法与民俗习惯间张力论村治》,《亚洲与比较法杂志》2004年夏季号,芬兰发行; 30、《罪犯的本性、犯罪潜能及其社区矫正》,《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31、《鉴古观今论法制》,《东方法苑》1996年第1期,收编朱勇等著《读书读人》,法律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32、《民事(经济)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的举证问题探析》,《法学评论》1995年第6期。

学术兼职

担任中国社会学会法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常务理事。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