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张浩军

个人简介

张浩军,1980年10月生,甘肃武威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2008),德国科隆大学胡塞尔档案馆访问学者(2014.8--2015.8),美国天主教大学哲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2011.4—2012.4),现任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副院长兼哲学系主任,主要从事现象学研究,在Husserl Studies、《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现代哲学》、《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多篇,著有《从形式逻辑到先验逻辑——胡塞尔逻辑学思想研究》(2010),译有《论移情问题》(2014),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010)、北京市青年英才项目(2013)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3),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017),入选中国政法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2015)。 主讲课程 《西方哲学史》本科 《西方哲学智慧》本科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本科 《现象学原著选读》本科 《哲学方法论》研究生 《近现代西方哲学专题》研究生 《专业外语》研究生 主持课程 《西方文明通论》 专著 《从形式逻辑到先验逻辑——胡塞尔逻辑学思想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译著 艾迪特·施泰因:《论移情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获基金资助情况 (2017)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现象学与分析哲学比较研究”(2017-2020),项目编号:17BZX085 (2015)中国政法大学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支持计划资助项目:多学科视角下的同感——现象学、神经科学与道德心理学 (2013)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象学语境中的移情”(2013-2016),项目编号:13ZXB002,已结项:优秀 (2013)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意向性——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比较研究”(2013-2016),项目编号:YETP1017,已结项:合格 (2010)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胡塞尔先验逻辑学思想研究”(2010-2013),项目编号:10CZX033,已结项:良好 境内外研修、访学情况 (2014.8--2015.8)德国科隆大学胡塞尔档案馆,访问学者 (2011.4 --2012.4)美国天主教大学哲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12.7 --2012.8)第16届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德国唯心论(观念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2012.3--2012.4) “宗教在公共商谈中的角色:哈贝马斯思想的最新发展”研讨班,美国天主教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2011.8--2011.9)“个人与社会的责任:全球化时代的生活基础”研讨班,美国天主教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 (2010.7--2010.8) 2010年现象学高级研讨班:“超越与感性——从胡塞尔到梅洛·庞蒂”,香港中文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 获奖 中国政法大学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丽娜青年教师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2016) 中国政法大学教学特别奖(2014) 组织学术活动 2018年11月3日-4日,“现象学与法律” 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会议) 2018年3月25日,“先验哲学的意义” 圆桌会议(国际会议) 2017年12月16日,“意向性:现象学与分析哲学” 工作坊(国际会议) 2016年10月29日-30日,胡塞尔现象学青年论坛(国内会议)

研究领域

现象学 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比较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2018)"Descartes and Husserl on 'clear and distinct' ",Husserl Studies(SCI, A&HCI, SCOPUS), published online first on Nov. 15, 2018, Springer, pp. 1-22. (2018)“主体间性与构造:论舒茨对胡塞尔的批评”,《哲学研究》,2018年第3期,第100-108页,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18年第10期全文转载。 (2018)“舒茨社会世界现象学视域中的他人问题”,《学术研究》,2018年第5期,第21-28页,CSSCI。 (2018)“精神科学的奠基之路:从描述心理学到生活世界现象学”,《哲学动态》,2018年第7期,第68-75页,CSSCI,《新华文摘》2018年第22期“论点摘编”,第159-160页。 (2018)“Levinas’ Ethics of Responsibility”,inJustice and Responsibility: Cultural a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edited by João J. Vila-Chã and John P. Hogan, published by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2018, pp. 70-96. (2016)“论胡塞尔的形式本体论”,《学术研究》,2016年8月,第8期,第28-37页,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16年第11期全文转载。 (2016)“同感与道德”,《哲学动态》,2016年6月,第6期,第73-80页,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伦理学》2016年第8期全文转载。 (2016)“Interpretation:对‘诠释’的诠释”,《现代哲学》,2016年5月,第3期,第82-89页,CSSCI。 (2015)"Component or Moment?——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Habermas' Division of Life-World", inThe Role of Religions in the Public Sphere: The Post-Secular Model of Jürgen Habermas and Beyond, edited by Plamen Makariev & Vensus A. George, published by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2015. (2015)"论勒维纳斯的他者理论",《世界哲学》,2015年5月,第3期,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15年第8期全文转载。 (2014)“从主动综合到被动综合——胡塞尔对康德综合理论的批评与发展”,《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四辑),CSSCI来源集刊,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6月。 (2013)“施泰因论移情的本质”,《世界哲学》,2013年3月,第2期,CSSCI。 (2010)“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对话——论胡塞尔的‘Noema’概念”,《哲学研究》,2010年12月,第12期,CSSCI。 (2010)“Transzendental:‘先验的’抑或‘超越论的’?——基于康德与胡塞尔的思考”,《哲学动态》,2010年11月,第11期,CSSCI,《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4期部分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 (2010)“论胡塞尔的‘被动性’概念”,《世界哲学》,2010年1月,第1期,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 (2010)“知觉的主动性与主动综合——对胡塞尔判断发生学的一个考察”,《现代哲学》,2010年9月,第5期,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11年第2期全文转载。 (2010)“论胡塞尔对逻辑学的三重分层及其意义”,《同济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10月,第5期,CSSCI。 (2009)“从客观逻辑到主观逻辑——胡塞尔的逻辑学之路”,《河北学刊》,2009年9月,第5期,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 (2009)“形式命题学与形式本体论——论胡塞尔对形式逻辑的观念之扩展”,《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特辑,CSSCI来源集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10月。 (2008)“超越论逻辑:胡塞尔对康德的批评——兼论传统逻辑、现代逻辑与胡塞尔超越论逻辑的差异”,《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辑),CSSCI来源集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12月。 译文 (2016)“介于还原论与一门非还原论的本体论之间的形而上学”,D. F. M.斯特劳斯/文,张浩军/译,《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7月,第4期,第30-48页。 (2010)“一个抽象的思考:使意向相关项去本体论化”,《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一辑),CSSCI来源集刊,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12月。 (2010)“以内涵为中介的意向性”,《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十一辑),CSSCI来源集刊,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12月。 (2010)“胡塞尔论意义即意向相关项”,《世界哲学》,2010年9月,第2期,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 (2010)“胡塞尔的意向相关项概念”,《世界哲学》,2010年9月,第2期,CSSCI,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 (2010)“菲洛庞努斯的亚里士多德:处所的广延”,《20世纪亚里士多德研究文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

学术兼职

兼任德国科隆大学胡塞尔档案馆 “发生现象学与人文科学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es Netzwerk - Genetische Phänomenologie und die Wissenschaften vom Menschen)成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一级学会)理事、德国哲学专业委员会(二级学会)理事、中国价值哲学学会(二级学会)理事,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