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郭旨龙

个人简介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网络法学研究所讲师,学术兴趣为网络犯罪法、电子搜查法、人工智能法。2010年以全省第一名(480分)过司法考试,2018年获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法学博士。 两次就联合国网络犯罪政府间专家组会议提供专家材料,参与中央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直播点评,多次接受《人民日报》《财经》记者采访。 学术成果 在Legal Studies和《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律科学》《政治与法律》《当代法学》《法学论坛》《法学杂志》《东方法学》等中英文刊物发文40余篇,获《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5篇。主持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法学会研究课题,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 合著3部著作,参编、合编、主编8部著作、教材与工具书。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法制日报》与人民论坛网等媒体发文15篇。在刑法学、犯罪学、网络法、人工智能法会议发文4篇,获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优秀论文奖。法律翻译4篇。 教学工作 开设研究生的《网络刑事法》《网络比较法学》《人工智能法学》、本科生的《网络法案例研习》《网络审判实务》等课程。 担任刑事司法学院本科生1902班班主任、网络法学研究生2020级班主任、法大网络与智能法研究会指导老师、农村与法治研究会一安法律援助中心指导老师。 CV of Dr. Zhilong Guo §Basics Lecturer of cyber law and AI law,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Holder of legal profession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ion (scored first provincially in the 2010 National Judicial Examination); bachelor in Law (2011); master in Criminal Law (2013),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PhD in Law (2018), University of Glasgow,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essor Lindsay Farmer (Fellow of British Aacademy) and Professor James Chalmers (Regius Chair of Law). Beneficiary of Beijing Social Science Funding and Beijing Law Society Research Project. §Expertise Information-Network Law and AI Law; Good Governance and Civil Order §Publications More than 10 books (coauthor/editor), more than 40 papers (15 in CSSCI/SSCI journals & 5 in top 4 digests) and 15 writings in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Today, Legal Daily, People’s Forum Site etc. §Services Commentator, 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 Interviewee, People’s Daily Overseas Edition and Caijing Magazine Expert material provider, the open-ended intergovernmental Expert Group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Problem of Cybercrime, UNODC §Awards China Scholarship Council/University of Glasgow Joint Scholarship (2014-2017) Outstanding Paper Prize of Chinese Criminal Law Society (2012-2016) 学术著作 1.《网络犯罪公约的修正思路》(第一作者),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2.《网络刑法的逻辑与经验》(第二作者),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 3.《信息时代犯罪定量标准的体系化构建》(第二作者),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 4.《全球化信息环境中的新型跨国犯罪研究》(参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教辅书籍 1《网络刑法教程》(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2.《网络法学》(参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3.《网络法学》(参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4.《电子商务法学》(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5.《电子商务法学》(参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6.《安置帮教工作实务指南》(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7.《刑事典型疑难问题适用指导与参考——贪污贿赂罪卷》(合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年版。 8.《中国网络法立法文献资料汇编》(目录5.5万字),待出版。 9.《人工智能法学教程》,待出版。 科研项目 1.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网络数据刑法的规范结构与罪名功能”(20FXC018),主持人。 2.北京市法学会市级法学研究课题“网络‘黑产链’惩治与预防的策略演进”(BLS(2019)C005),主持人。 3.中国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支持计划“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安全治理”(20CXTD03),主要参加人。 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据开放的刑法边界研究”(17CFX022),主要参加人。 5.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2020年项目“自媒体平台在疫情谣言治理中的法律地位与机制保障——以微信平台为例”,指导老师。 学术交流 1.清华大学法学院/智能法治研究院荷塘月谈第15期“商标抢注与恶意投诉的平台治理”专题研讨会,主题报告《网络平台商标抢注与恶意投诉的刑法治理》(钉钉会议2021/1/22)。 2.《北大法律评论》2020年学术研讨会,报告《恐怖犯罪、网络犯罪与预备行为的风险评估》(北京京仪大酒店2020/12/12)。 3.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国家安全学院“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安全立法”暨“数字时代的侦查法治”学术沙龙,报告《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警察权限》(重庆2020/11/8)。 4.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数字经济与法律研究中心“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理想与现实——以立法《草案》为中心”学术研讨会,报告《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警察视角》(腾讯会议2020/11/1)。 5.第五届“中国网络法治三十人论坛”,报告《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规范结构与罪名功能——基于案例法与比较法的反思》(西安建国饭店2020/10/30)。 6.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2020年年会青年论坛,发言《信息隐私的身份功能与制度安排》(腾讯会议2020/9/27)。 7.首届网络与人工智能法治论坛,主题发言《科幻文学、机器人法则与人工智能法学体系的展开》(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2020/9/12)。 8.北京大学刑事法治中心“刑事一体化”系列论坛之二“聚焦网络犯罪司法解释”,报告《刑法第286条的规范结构和罪名功能》(“中国法律评论”公众号2019/12/6报道)。 9.第一届“网络安全法治建设”学术论坛,主题分享《移动设备电子搜查的制度挑战与程序规制——以英美法为比较对象》(北京香格里拉酒店2019/11/9)。 10.Conference Presentations In Cork University College, Glasgow University and Strathclyde University (2015-2017). 社会服务 1.就网络诈骗法律应对问题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1/20/8版)。 2.就年长公民使用智能技术的障碍问题在CCTV News频道进行评论(CGTN 2020/12/25)。发表人民论坛网评《填平数字鸿沟,助力老年人乐享智能生活》(2021/1/8),被光明网、中国网、央视网、腾讯网、新浪网、搜狐网等数十家媒体转载。 3.就个人信息法律保护问题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12/07/8版)。 4.就网络贩毒法律应对问题接受《财经》记者采访(公众号“财经E法”2020/7/2)。 5.【战“疫”说理】《健康码:发掘数据价值 构建信息社会》(人民论坛网2020/5/20)。 6.为广东省法学会提供专家材料《当前国际疫情形势下互联网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法律风险及对策建议》(《学术信息》2020年第39期)。 7.北京大学暑期班授课《智能时代共同体的联合与进步》(腾讯会议2020/7/21)。 8.就联合国网络犯罪政府间专家组第五次、第六次会议提供专家材料(外交部条法司2019-2020)。 9.参加“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法律风险及规制”立法研讨会(中国政法大学2019/1/16)。 10.腾讯问道安全之聚焦网络虚假账号的黑与恶研讨会,主旨演讲《网络虚假账号的刑法理路》(广州2018/10/14)。 荣誉奖励 1.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优秀论文奖(2014-2016)。 2.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全额奖学金(2014-2017)。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Public Order as a Protectable Interest, (2021) 41 Legal Studies (SSCI), pp. 1-20. 2.《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的规范结构与罪名功能——基于案例与比较法的反思》,《政治与法律》2021年第1期(CLSCI),第64-76页。 3.《从公民身份到信息身份:隐私功能的理论重述与制度安排》,《法制与社会发展》2020年第5期(CLSCI),第143-163页。中国法学创新网、“法学学术前沿”等公众号转载。 4.《中国刑法何以预防人工智能犯罪》,《当代法学》2020年第2期(CLSCI),第44-55页。量刑法学网转载。 5.《移动设备电子搜查的制度挑战与程序规制——以英美法为比较对象》,《法学杂志》2020年第3期(CLSCI),第101-113页。 6.《警察盘查权行使条件的法治化》,《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第204-216页。 7.《预防性犯罪化的中国图景——以恐怖主义与网络犯罪的对照为视角》,《法律科学》2017年第2期(CLSCI),第143-152页。中国法学网、京师刑事法治网、反恐怖主义信息网转载。 8.《网络犯罪的定量评价机制》,《法律和社会科学》2016年第1辑(第15卷,CSSCI),第230-254页。 9.《信息时代犯罪定量评价的体系化转变》,《东方法学》2015年第6期,第114-125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16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刑事法律网等转载。 10.《网络安全的内容体系与法律资源的投放方向》,《法学论坛》2014年第6期(CSSCI),第35-44页。 11.《信息时代犯罪定量标准的体系化构建》(第二作者),《法律科学》2014年第3期(CLSCI),第127-139页。《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4年第4期转载。 12.《“双层社会”与“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认定》(第二作者),《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CSSCI),第134-144页。 13.《网络中立行为犯罪化的反思与重构——以英美的理论和实务为比较》,《江汉论坛》2020年第7期(CSSCI),第102-111页。 14.《“行政处罚后又实施”入罪的限缩性司法适用 》(第一作者),《江西社会科学》2020年第8期(CSSCI),第164-172页。 15.《“违反国家规定”的时代困境与未来方向——以非法经营罪为切入点进行规范体系的审视》(第二作者),《江汉论坛》2015年第3期(CSSCI),第120-126页。 16.《网络恐怖活动犯罪与中国法律应对——基于100个随机案例的分析和思索》(第二作者),《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CSSCI),第11-20页。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互联网治理与法制发展内刊》2015年第2期、反恐怖主义信息网、新疆哲学社科网转载)。 17.《“双层社会”背景下的“场域”变迁与刑法应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第38-45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17年第4期转载。 18.《论信息时代犯罪主观罪过的认定——兼论网络共犯的通谋与明知》,《西部法学评论》2015年第1期,第56-66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15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网等转载。 19.《刑法立法解释权行使条件的反思与明确》,《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第106-116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刑事法学》2014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刑事法律网等转载。 20.《网络犯罪共犯行为的正犯化与定量评价》,《科技与法律》2014年第6期,第1010-1029页。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