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李怀胜

个人简介

李怀胜,男,1983年出生,汉族,河南新乡人,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台湾东吴大学访问学者。 2018年获得教育部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2018年入选北京市首届百名法学青年英才,2020年入选中国法学会研究会青年研究人才。 主持或者参与的重要科研项目 1.主持2017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数据开放的刑法边界研究,编号:17CFX022 2.主持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管理项目:**********,编号:L1724014 3.主持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编号:L1924076 4.参与2012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信息时代网络法律体系的整体建构研究 5.参与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立犯罪记录制度的基础理论和制度设计研究 6.主持2012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青年社科人才资助项目:在京外国人犯罪的司法对策研究,编号:2012SKL055 7.主持2012年中国法学会课题:惩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的刑法对策研究,编号:CLS(2013)D243 8.主持2013年民政部中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理论研究项目:地方政府推进社会组织法律政策的改革创新实践研究,编号:2013MZACR001-028 9.主持2014年民政部中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理论研究项目:社会组织违法违规活动的治理困境和解决途径研究,编号:2014MZMJR060 10.主持2015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青年社科人才资助项目: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研究,编号:2015SKL019 11.主持2016年中国法学会自选课题:中国推动制定网络犯罪国际公约研究,编号:CLS(2016)D58 著作 1.独著:《正当行为制度适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2.独著:《刑事立法的国家立场》,中国政法大学2015年版。 3.合著:《暴力犯罪死刑适用的实体标准与证据标准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主编:《社区矫正实操指引》,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5.主编:《刑事典型疑难问题适用指导与参考:贪污贿赂罪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年版。 6.主编:《刑事典型疑难问题适用指导与参考:侵犯财产罪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13年版。 7.主编:《域外网络法律译丛:民商法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 8.副主编:《域外网络法律译丛:国际法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 9.副主编:《涉药犯罪的立法缺陷与完善》,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年版。 10.副主编:《全球化信息环境中的新型跨国犯罪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11.参编:《案例刑法学•各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版。 12.参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实践与探索》,群众出版社2017年版。 13.参编:《司法行政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14.参编:《法律英语》,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15.参编:《警察法学通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16.参编:《网络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获得奖励情况 1.2013年民政部中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理论研究部级课题三等奖 2.2014年民政部中国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理论研究部级课题三等奖 3.2011年全国宝钢学生奖学金 4.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奖学金 5.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一等奖 6.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创新奖学金一等奖 7.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学生干部 8.2011年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长安公证奖学金二等奖 9.2010年中国政法大学第七届研究生学术论文竞赛“学术新人”获得者 10.2010年第二届全国研究生企业法务征文竞赛一等奖 11.2010年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创新奖学金一等奖 12.2010年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优秀共产党员 13.2011年第三届全国研究生企业法务征文竞赛三等奖 14.2020年中国政法大学第十八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决赛法学专业组第一名。

研究领域

网络犯罪、网络安全等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非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受贿的刑事制裁》,载《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11年第4期。 2.《网络空间中的技术过失行为初论》,载《政法论坛》2011年第3期。 3.《民间融资的刑法制裁体系及其完善》,载《法学论坛》2011年第3期。 4.《提供有毒、有害产品原料案件的定性思路》,载《法学》2012年第2期(第二作者)。 5.《禁制令的法律性质及其改革方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11期(本文被人大资料复印中心《刑事法学》2012年第3期全文转载)。 6.《对司法解释中毒品再犯规则的批判性思考——以刑法中的再次犯罪评价体系为视角》,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0年第9期。 7.《网络传授黑客技术的刑法学思索》,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0期(本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第2期,以及人大资料复印中心《法学文摘》2010年第1辑摘录) 8.《技术过失的法理省思——基于网络背景的刑事法考察》,载《刑法论丛》2010年第23卷。 9.《西方刑罚民粹主义的缘起、立场与策略》,载《政法论坛》2015年第4期。 10.《三代网络环境下网络犯罪的时代演变及其立法展望》,载《法学论坛》2015年第4期。 11.《域外刑罚民粹主义的模式、危害与启示》,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12.《刑事立法的共识观及其双重面向》,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5年第3期。 13.《二元化立法模式的现状评估及改造方向》,载《法律适用》201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6年第9期全文转载)。 14.《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的刑事政策之省思》,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1期。 15.《宪法视野下的刑事立法权及其限制》,载《刑事法评论》2014年总第34期。 16.《论突发事件与刑事判例对刑事立法的意义》,载《刑法论丛》2014年总第42期。 17.《中国网络安全风险的时代变迁与刑法策略转换》,《China Legal Science》2017年第4期(第二作者)。 18.《关于刑事管辖权冲突及其解决模式的思考——全球化时代中国刑事管辖权的应然立场》,载《法学论坛》2017年第6期(第二作者)。 19.《杭州互联网法院的历史意义、司法责任与时代使命》载《比较法研究》2018年第3期(第二作者)。 20.《关于刑法一元化立法模式的批判性思索》,载《江西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21.《互联网时代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思路》,载《中国信息安全》2018年第2期(《新华文摘网络版》2018年第11期摘编)。 22.《路径依赖与弱势情结——梁丽案的一个法社会学解读》,载《西部法学评论》2010年第2期。 23.《刑法演进的他者视角——对福柯〈规训与惩罚〉的刑法学解读》,载《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3期。 24.《从调包案件看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载《中国检察官》2010年第4期。 25.《论多元化刑事立法模式的构建及方向》,载《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7辑。 26.《中性业务行为的意义、标准及立场选择》,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27.《论虚假公证行为的入罪化》,载《中国司法》2011年第5期。 28.《技术发展对财产法律关系的影响》,载《净月学刊》2013年第2期。 29.《在华外国人犯罪的实证分析与刑事政策应对》,载《犯罪研究》2013年第2期。 30.《警察法学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探讨》,载《公安教育》2014年第2期。 31.《“恶意好评”引发的刑法问题及其思索》,载《中国检察官》2015年第3期。 32.《合作投资型受贿若干问题探析》,载《人民检察》2016年第14期。 33.《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犯罪的罪名体系调整思路》,载《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34.《信息化跨国犯罪背景下非现金结算对腐败犯罪的阻抑功能》,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35.《帮助立功的法律性质及司法确立路径》,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6.《数据开放的刑法边界》,载《中国信息安全》2018年第12期。 37.《司法精神病鉴定中的各方角色归位》,载《中国检察官》2019年第14期。 38.《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治理难点与回应》,载《中国信息安全》2019年第9期。 39.《论<药品管理法>修订背景下的药品犯罪立法完善》,载《中国药事》2020年第5期。 40.《多次行为入罪化的立法价值与体系性反思》,载《政治与法律》2020年第7期。 41.《滥用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刑事制裁思路》,载《政法论坛》2020年第4期(本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心《刑法学》2020年第11期转载)。 42.《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刑法扩展路径及策略转变》,载《江淮论坛》2020年第3期。 43.《犯罪记录对社会信用体系的耦合嵌入与功能校正》,载《法学杂志》2021年第3期。 44.《抵牾抑或兼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体法定位》,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 报纸 1.《网络代购,要围堵也要疏导》,载《法制日报》2012年10月25日。 2.《名人隐私权需要法律的明确规定》,载《法制日报》 2014年5月28日。 3.《克制“侵权容易维权难”现状》,载《法制日报》2014年10月17日。 4.《中国古代“清官”符号的多重意象》,载《人民法院报》2014年4月18日。 5.《“网络谣言第一案”具有标本意义》,载《人民公安报》2014年5月11日。 6.《挥霍浪费入刑 是对刑罚的浪费》,载《法制晚报》2013年12月20日。 7.《高空抛物 当心刑事责任》,载《法制晚报》2014年12月12日。 8.《防说情 让司法公正无死角》,载《法制晚报》2014年7月17日。 9.《强化审判环节 为冤案“纠错”》,载《法制晚报》2014年11月13日。 10.《缓解反贪力量分散的弊端》载《法制晚报》2015年1月26日。 11.《严禁人情案 重点管好领导“金口”》,载《法制晚报》2015年1月29日。 12.《警察执法终身追责还需细化规则》,载《法制晚报》2015年2月23日。 13.《治理拐卖儿童 不能依赖“买拐同罪”》,载《法制晚报》2015年6月8日。 14.《朝阳群众参与社会治理 需要常态保护》,载《法制晚报》2015年6月22日。 15.《网络不是犯罪“隐身衣”》,载《法制晚报》2015年6月24日。 16.《传授黑客技术的网络异化及其传统刑法的回应》,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2日。 17.《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也应改为行为犯》,载《检察日报》2011年4月25日。 18.《拇指犯罪,别先犯罪后治理》,载《法制日报》2012年7月21日。 19.《涉医犯罪零容忍,不只是司法态度》,载《法制日报》2020年5月21日。

学术兼职

现任国家铁路局专家库法律类专家,中国公共安全战略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信通院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支撑与服务中心高级反诈专家等。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