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张爱茜

个人简介

招生专业 083001-环境科学 招生方向 理论环境化学与计算毒理 教育背景 1989-1993年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本科,1993-1998年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科学硕博连读。 1989-1993年南京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化学学士学位,1993-1998年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科学博士学位。 出国学习工作 1999.7-2000.1在德国GSF-国家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2008年后更名德国环境健康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3年7-8比利时列日大学访问学者; 2004.7-9德国 Juelich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8.10芬兰Joensuu大学交流 工作简历 1998.7-2000.4 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 讲师 2000.4-2005.11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 副教授 2005.12-2009.10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 教授 2007.6-2009.10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系 系主任 2009.11-现在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研究员 其中: 1999.7-2000.1 德国GSF-国家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8年后更名德国环境健康研究中) 2003.7-2003.8 比利时列日大学访问学者 2004.7-2004.9 德国Juelich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2008.10 芬兰Joensuu大学交流 教授课程 1998.9-2009.10 负责南京大学环境化学专业本科生主干课程环境化学的教学 2005.2-2009.2 负责南京大学环境科学方向硕士生课程 环境科学中的高级建模方法的教学 2006.9-2009.10 负责南京大学博士生课程有机污染化学进展的教学组织 奖励信息 1.2003年 有毒有机物结构与作用机理的研究, 教育部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证书号码:2002-077 王连生, 张爱茜, 于红霞, 高士祥, 王晓栋, 杨曦, 孙成, 孔令仁, 韩朔睽 2.2003年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奖” 专利成果 [1] 张爱茜,孟 楠,韩朔睽,陈允。纳米级氧化亚铜光照-机械催化降解对硝基苯类物质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5 1 0038685.X,2008.9.10授权 [2] 张爱茜,孟楠,韩朔睽,陈允。纳米级氧化亚铜机械催化降解对硝基苯类物质的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5 1 0037793.5,2007.10.24授权 [3] 张爱茜,刘洪禄,孟楠,杨曦,韩朔睽。一种纳米尺度氧化亚铜的制备方法,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2003 1 0112821.6,2006.6.14授权 [4] 刘树深,王晓栋,尹大强,张爱茜,王连生。基于预测的变量选择与模型化应用软件[简称:VSMP]V1.0。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5SR04472 [5] 刘树深,尹大强,王晓栋,张爱茜,王连生。有机污染物活性估计与预测软件[简称:EPAOC]V1.0。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号2003SR11469 部分著作: [1] Wang LS, Zhang AQ, et al. Advances in Chemistry of Organic Pollutants, 2006,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Beijing. [2]王连生主编,2004。有机污染化学(其中张爱茜负责第15章(p.519-556)、第22章(p.758-791)),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组编,叶常明,王春霞,金龙珠主编,2004。21世纪的环境化学(其中王连生、张爱茜负责第六章第二节“定量结构活性相关研究”(p.265-278)),科学出版社:北京。 在研国家级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典型羟基多溴联苯醚拟/抗激素效应的H12定位选择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种间/组织选择与受体多态性相关的定量构效关系” [3]国家863计划探索性课题“环境污染物拟/抗激素效应的QSAR 评价技术”

研究领域

主要在体内靶点选择及分子毒理、非单调剂量-效应关系形成机制、生物靶多态性与可塑性等方面展开研究。

理论环境化学。主要开展以结构活性相关为核心的有机污染化学研究,从事有机污染物环境化学过程的理论模拟、构效关系及其在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计算化学和定量结构-活性相关技术,确定污染物环境形态,预测生态毒性并分析建立其与可能生物靶的相互作用模型,探索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发展定量预测模型。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Mu YS, Peng SF, Zhang AQ*, Wang LS. Role of Pocket Flexibility in the Modulation of Estrogen Receptor Alpha by Key Residue Arginine 394,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2011, 30(2):330-336. [2] Qiu SS, Liu L, Jin X, Zhang AQ*, Wu K, Wang LS. Vibrational Spectroscopic Investigation and DFT Studies on 2,2',4,4'-Tetrabromodiphenyl Ether,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10, 77(3):572-578. [3] Cao J, Lin Y, Guo LH*, Zhang AQ*, Wei Y, Yang Y. Structure-based Investigation on the Binding Interaction of Hydroxylated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with Thyroxine Transport Proteins, Toxicology. 2010, 277(1-3): 20-28. [4] Wei Y*, Lin Y, Zhang AQ*, Guo LH, Cao J. Evaluation of the Noncovalent Bind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Metabolites and Human p53 cD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0, 408(24):6285-6290. [5] Qiu SS, Tan XH, Wu K, Zhang AQ*, Han SK, Wang LS.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Study on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FT-IR, Raman, NMR Spectra of 4,4’-Dibromodiphenyl Ether,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10, 76(5):429-434. [6] Gao CA, Zhang AQ*, Lin Y, Yin DQ, Wang LS.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Selected Phenols with Non-monotonic Dose-response Curve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9, 54(10):1786-1796.

学术兼职

2008年中国化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 2008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分会委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