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俎婷婷

个人简介

1993年获得吉林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学士学位,1999年获得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科学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主持和参加了10余项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大型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的吸附/吸收机制及其生理响应”、国家重点基础规划项目课题“湖滨带构建的生态学基础”、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滨海湿地生源要素循环的界面过程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微生态学机制”、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重污染水体底泥疏浚与生态重建技术”和“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洱海湖滨带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 招生方向 水环境与生态工程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与管理 教育背景 1989.9-1993.6 吉林大学环境科学系环境科学专业 学士 1996.9-1999.6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科学专业 硕士 2003.9-2006.6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学专业 博士 工作经历 1993.7-2006.8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06.8-现在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科研项目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城市滨海湿地生源要素循环的界面过程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微生态学机制, 2、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群环境污染调控技术与示范 3、典型乡镇饮用水源有毒污染物风险评估和控制对策, 4、重金属污染水体的水生植物修复技术与示范 5、流域环境质量演变的城市化效应与风险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Numerical study on the eddy–mean flow interaction between a cyclonic eddy and Kuroshio,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2016, 第 4 作者 (2) A numerical study of coupled estuary–shelf circulation around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during summer: Responses to variable winds, tides and river discharge, Deep Sea Research II, 2015, 第 1 作者 (3) Observed deep energetic eddies by seamount wake, Scientific Report, 2015, 第 4 作者 (4) On the role of wind and tide in generating variability of Pearl River plume during summer in a coupled wide estuary and shelf system, Journal of Marine System, 2014, 第 1 作者 (5) Evolution of an anticyclonic eddy southwest of Taiwan, Ocean Dynamics, 2013, 第 1 作者 (6) Process-oriented study of the circulation and river plume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Response to the wind and tidal forcing, Advances in Geosciences:Ocean Science, 2009, 第 1 作者 (7) Numerical study of the tide and tidal dynamic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eep Sea Research I, 2008, 第 1 作者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