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张国硕

个人简介

张国硕,男,汉族,1963年生,河南平顶山(原叶县)人,九三学社社员。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90、2000年分获郑州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4~2005年日本九州大学访问学者。1985年被分配到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工作至今,曾任考古系副主任、主任等职。1994年被国家文物局批准为考古领队。现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委员会主任、三代文明研究所所长,河南省特聘教授,郑州大学首批学科特聘教授。曾任九三学社河南省委教育委员会副主委、九三学社郑州大学委员会副主委职务。获河南省优秀骨干教师、省科技创新人才、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省高层次人才、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参与的“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搞好考古发掘实习”项目,获198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主要从事夏商周考古、史前考古、先秦史、民族史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或参加杞县鹿台岗、辉县孙村、民权牛牧岗、宝丰史营、开封虎丘岗以及舞阳贾湖、郑州小双桥、孟津妯娌等十几处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主持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承担“先秦时期人口流动、民族迁徙与民族认同研究”“中原先秦城市防御文化研究”“中国早期都邑的形成与都邑形态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其中主持4项,主持重点项目1项,项目学科涵盖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史学等。科研成果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7项,省社科联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出版学术著作16部。主要有:《夏商周三族源流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文明起源与夏商周文明研究》(线装书局2006年版)、《郑州商都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先秦人口流动民族迁徙与民族认同研究》(大象出版社2011年版)、《辉县孙村遗址》(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民权牛牧岗与豫东考古》(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中原先秦城市防御文化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郑州古代城池》(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先秦历史与考古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中原地区早期城市综合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等。在《考古》《文物》《中国史研究》《档案学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考古与文物》等权威期刊以及其它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研究领域

涉及考古学、古都学、城市学、中国古代史、民族史学、历史地理学、档案学、古文字学等学科。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试论华夏集团与东夷集团的文化交流及融合》(《中国史研究》1993年3期)、《河南杞县鹿台岗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4年8期)、《甲骨文在商代非档案说》(《档案学研究》1999年2期)、《论夏末早商的商夷联盟》(《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2期)、《盘庚自何地迁殷探索》(《中原文物》2003年4期)、《论夏商时代的主辅都制》(《庆祝邹衡先生七十五寿辰暨从事考古研究五十年论文集》,2003年)、《论殷都的变迁》(《2004年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论二里头遗址的性质》(《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2006年)、《晋南“夏墟”考》(《中原文物》2006年6期)、《商文化阶段划分刍议》(《中国文物报》2008年7月4日)、《竹书纪年所载夏都斟寻释论》(《郑州大学学报》2009年1期)、《陶寺文化性质与族属探索》(《考古》2010年6期)、《河南民权县牛牧岗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12年2期)、《夏代晚期韦、顾、昆吾等方国地望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5年2期)、《试析洹北商城之城郭布局》(《考古与文物》2015年4期)、《夏商周时期考古》(《中国考古学年鉴2015》,2016年)、《论夏商时期的改制石器》(《文物》2018年5期)、《试析夏商时期的朱砂奠基葬》(《考古》2018年5期)、《试论夏商都城遗址的认定方法》(《江汉考古》2018年5期)、《商代鼎制初探》(《华夏考古》2018年2期)、《也谈最早的“中国”》(《中原文物》2019年5期)等。

学术兼职

兼任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副会长、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古都学会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常务理事、黄河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郑州古都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南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安阳师范学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等职。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