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罗义华

个人简介

主讲课程:中国现代文学、新诗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外文化、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中外文学关系史论等 学习、工作经历: 1993年毕业于中南民族学院并留校任教;1998-2001年在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2003-2006年在四川大学中文系学习,获得文学博士学位;2007-2011年在武汉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学习。2006-2011年在三峡大学任职,曾任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峡大学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三峡论坛》主编、湖北省三峡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等职,获得三峡大学“免评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2011年调回中南民族大学。 学术著作: 1.《论梁启超的流质性与转型期中国文学的现代品格》(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等。 科研项目: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华人文学与中外文化”(主要成员2004) 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郁达夫的创作蜕变与新文学的道德建构”(主持人2009) 3.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文学谱系研究”的子课题“新文学谱系研究”(子课题承担人2011) 4.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清末民初知识分子的代际交往与新文学的发生”(主持人2012)等。 国内外学术交流: 1.2006年中国当代文学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成都) 2.2007年“中国当代文学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北京) 3.2017年新文学学会年会(武汉) 4.2010年海外华文文学国家学术研讨会(武汉、宜昌) 5.2010年国际叙事学年会(重庆) 6.2012年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讨会年会(开封) 7.2012年中国文学谱系学术研讨会(武汉) 8.2018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第12届年会(福州)等。

研究领域

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新格律诗何以成为可能?《文学评论》2013/02 2.《呐喊·自序》的全息影像《鲁迅研究月刊》2017/02 3.郁达夫《过去》中的“过去”及其周边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6/03 4.胡适、闻一多与意象派关系比较论《外国文学研究》2013/02 5.胡适《尝试集》“第三版”考辨《江汉论坛》2013/11 6.“正统”的意义:苏雪林的反鲁症结及其悲剧性《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04 7.在生命的“长河”中趋近:论鲁迅之于沈从文的意义《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7/01 8.论宗教与冰心小诗文体的发生,《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01 9.《晨报副镌》的出现与蒲伯英的贡献,《新闻大学》,2005/02 10.《战废品》的叙事基点、叙事策略及其破绽(上、下),(美)《中外论坛》2010/05、06 11.《等待》中的道德问题与哈金的批判指向,《外国文学研究》,2010/06 12.论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中的二重结构及其意义,《中华文化论坛》,2007/03 13.新时期文学研究的理论误区与经典问题,《文艺争鸣》,2007/06 14.学科话语与人文精神,《学习与探索》,2007/02 15.流动的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03 16.现代品格的多面性与自我调适,《三峡大学学报》,2007/05 17.五四前后《晨报》总编蒲伯英的文学活动及其评价,《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外文化》,2006/01 18.比较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评论》2008/05 19.雪莱诗歌和道德关系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8/02 20.“新世纪文学”:历史节点、异质特征及其他,《当代文坛》2007/09 21.济慈诗歌与道德关系研究,《外国文学研究》2005/05 22.有关《烦忧》的三个圈套,《学术论坛》2005/07 23.文化的乖离与重构——全球化语境中民族文学创作主体性批判,《民族文学研究》2004/03 24.中国的形式批评与文化批评——赵毅衡先生访谈录,《外国文学研究》2004/04 25.在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游走与抉择,《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2 26.白先勇小说审美意识论,《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02 27.《孽子》批判的指向与力度分析,《民族文学研究》2000/01 28.比较文化视野下人性的悲歌,《名作欣赏》2009/11 等。

学术兼职

四川大学符号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华中师范大学刘醒龙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