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丁发兴

个人简介

曾获荣誉: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丁发兴:男,1979年1月生,浙江瑞安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年6月中南大学建筑工程专业本科毕业,2006年9月中南大学结构工程专业博士毕业。2006年10月晋升为副教授,2011年10月晋升为教授。 主要从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领域科研工作,发表科研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5篇(第一作者40篇,通讯作者15篇),被引650余次,EI收录论文50余篇,被引2000余次,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排名2和8),中国铁道学会一等奖1项(9),培养博士6人,硕士32人;部分研究成果纳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钢-混凝土组合桥梁设计指南》;同时担任多个国际重要期刊和国内著名杂志的审稿人。 在混凝土强度理论、钢管混凝土柱复杂受力和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抗震等领域做出了创新性成果: (1)创新性提出了损伤比参数,创立了各类混凝土与各向同性岩石等脆性材料损伤比强度理论,揭示了材料破坏取决于损伤比参数。根据材料非弹性阶段的拉/压损伤比参数, 推导了材料非弹性主应变率和耗能率的表达式,基于最小耗能原理建立了损伤比强度理论的一般表达式;根据各类混凝土和岩石的破坏包络面特征,以及压损伤比一般大于0.5使得材料体积与破坏面膨胀且受偏平面角和静水压力影响而拉损伤比小于0.2使得体积与破坏面收缩的规律,提出了相同的损伤比变量表达式并推荐了轻骨料混凝土、普通(再生)混凝土、纤维混凝土和两类各项同性岩石的六经验参数取值。 (2)建立了基于组合系数的钢管混凝土柱压、弯、剪、扭等复杂受力计算方法,阐明了轴压荷载下钢管约束混凝土、拉筋直接并加强钢管约束混凝土使得混凝土承载力提高,而最终表现为增强发挥了钢材抗力的工作机理,以及剪/扭荷载下钢管混凝土约束作用体现为受约束混凝土抗力提高的工作机理,揭示了压弯荷载下拉筋有效降低滑移增大抗弯刚度与加强对混凝土约束作用提高承载力的工作机制。 (3)提出了钢-混凝土组合框架结构极限抗震分析方法,指出了强震下组合框架塑性铰形成过程应区分为“压铰”和“拉铰”等两个阶段且“拉铰”引发结构失效,解决了塑性铰形成过程与失效机制的极限分析难题,提出了适应于“巨震不倒”的“强节点弱构件”、“强柱强梁构造”与“梁柱合理匹配”的组合框架结构极限抗震新理念,发明了钢管混凝土柱端部拉筋“强柱”构造技术。 成果应用于日照海韵广场智慧物贸综合体(390米,最大钢管直径2.1米)等多个新建钢-混凝土组合高层建筑与桥梁工程中,同时研究成果为台北101大厦(508米)和深圳京基100(KK100,原名京基金融中心,441.8米)等其他超高层建筑中大尺寸矩形钢管混凝土柱应用拉筋构造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和西悉尼大学学者通过综述[Thin-Walled Structures,2020,148(3):106590]总结评价:柱端拉筋技术将拉筋数量降到最低,双向对拉筋约束效果最好,可提高钢管混凝土柱的滞回性能且轴压比相当高,建议拉筋与其他构造措施共同在大尺寸钢管混凝土柱中应用。 主要承担的科研项目 (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7YFC0703404,高层及大跨组合结构建筑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2017/07-2020/06,247万元,在研,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978664,带拉筋异形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空间框架结构体系抗震耗能研究,2020/01-2023/12,72万元,在研,主持。 (3) 湖南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19JJ20029,装配式带拉筋异形钢管混凝土柱-组合梁空间框架结构体系,2019/01-2021/12,50万元,在研,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578548,局部火灾下多层钢-混凝土组合空间框架结构抗火性能与设计方法,2016/01-2019/12,75.6万元,已结题,主持。 (5)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2011BAJ09B02,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城市桥梁抗震性能研究,2012/01-2015/12,120万元,已结题,主持。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0808180,基于整体性能的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火分析与设计方法,2009/01-2011/12,20万元,已结题,主持。 获得的科研奖励 [1]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及稳定性的研究与应用 蒋丽忠; 丁发兴; 余志武; 陈浩; 龚永智; 王海波; 周旺保; 黄刚; 戚菁菁; 谭青; 刘小洁; 蔡勇 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2.1.20 [2] 自密实高性能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余志武、谢友均、蒋丽忠、尹健、刘小洁、龙广成、杨元霞、丁发兴、刘运华、刘赞群、陈火炎、陈卫东 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7.10.28 授权发明专利 (1) 丁发兴,龚永智,余志武,方钢管内切环形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2015.1.14,中国, ZL201210108806.3 (2) 龚永智,丁发兴,余志武,一种逆作式既有房屋楼盖置换施工方法,2015.2.4,中国, ZL201210109093.2 (3) 刘鹏,丁发兴,余志武,陈颖,郭风琪,肖沐惕,基于热桥隔断技术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墙体结构,2017.9.19,中国, ZL201610109440.X (4) 龚永智,余志武,丁发兴,一种周边叠合整体装配式楼板及其施工方法,2018.3.16,中国, ZL201511029078.7 (5) 余志武,龚永智,丁发兴,一种预制混凝土墙板及其构建的带暗框架的墙板结构体系,2018.1.2,中国, ZL201511027997.0 (6) 龚永智,梁广威,杨智,丁发兴,用于建筑结构顶层抽柱的加固结构及加固方法,2016.4.26,中国,ZL201610268301.1 (7) 余志武,邱则有,丁发兴,一种异型柱,2011.06.29,中国,ZL 201010152127.7 指导学生获奖 (1) 指导尹国安(2020年)获得湖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2) 2012年指导应小勇(2012年)、朱江(2020年)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3) 指导付磊(2017年)、刘劲(2018年)、尹国安(2019年)获得中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4) 指导张鹏硕士(2012年)、方常靖硕士(2017年)、朱江(2019年)获中南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5) 指导硕士生朱江(2017年)获得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二等奖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柏宇)、墨尔本大学(刘雪梅)、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成闪闪)、爱丁堡大学(黄韵儿)等有关海外高校加强装配式钢与组合结构技术合作与学术交流。 教育经历 [1] 1996.9-2000.6 中南大学 | 建筑工程 | 学士学位 | 本科 [2] 2000.9-2006.9 中南大学 | 土木工程-结构工程 | 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毕业 工作经历 [1] 中南大学 | 土木工程学院 | 建工系副主任 | 教授 科研项目 [1]高温(火灾)下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火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已结题,湖南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丁发兴 [2]基于整体性能的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火分析与设计方法,已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丁发兴 [3]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城市桥梁抗震性能研究,已结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丁发兴 [4]局部火灾下多层钢-混凝土组合空间框架结构抗火性能,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丁发兴 [5]高层及大跨组合结构建筑抗震性能及设计方法研究,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丁发兴 专利成果 [1]方钢管内切环形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柱 获奖信息 [1]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震及稳定性的研究与应用|2012,蒋丽忠

研究领域

[1] 混凝土与岩石损伤比强度理论; [2] 考虑组合系数的拉筋钢管混凝土柱复杂受力性能; [3]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建筑与桥梁极限抗震分析; [4]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建筑与桥梁极限抗火分析;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 Ding Fa-xing, Luo Liang*, Wang Liping, Cheng Shanshan, Yu Zhi-wu. Pseudo-static tests of terminal stirrup-confined concrete-filled rectangular steel tubular columns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steel research. 2018,144(5): 135-152. [2] Ding Fa-xing, Liu Jing*, Liu Xue-mei,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hysteretic behavior of simply supported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steel research. 2018,144(5): 153-165. [3] Ding Fa-xing, Fang Chang-jing, Bai Yu, et al.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stirrup-confined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stub columns under axial loading[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4, 98(7): 146-157. [4] Ding Fa-xing, Yu Zhi-wu, Bai Yu, Gong Yong-zhi. Elasto-plastic analysis of circular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e stub columns[J]. 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2011, 67(10),1567-1577. [5] Ding, F. X., Yin, G. A., Jiang, L. Z., Bai, Y. Composite frame of circular CFST column to steel-concrete composite beam under lateral cyclic loading[J].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18, 12 2: 137-146. [6] Ding Fa-xing, Zhu Jiang, Cheng ShanShan*, Liu Xuemei. Comparative study of stirrup-confined circular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stub columns under axial loading[J]. Thin-Walled structures,2018, 123:294-304. [7] Ding Fa-xing, Luo liang, Zhu Jiang, Wang Liping, Yu Zhu-wu. Mechanical behavior of stirrup-confined rectangular CFT stub columns under axial compression[J]. Thin-walled structures,2018,124:136-150. [8] Ding Fa-xing, Lu De-ren, Bai Yu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square stirrup-confined concrete-filled steel tubular stub columns under axial loading[J]. Thin-Walled Structures, 2016,98: 443-453. [9] 丁发兴,吴霞,向平,等.多类混凝土和各向同性岩石损伤比强度准则[J].土木工程学报,2021,54(2)(已录用,待发表). [10] 丁发兴,朱江,罗靓*,王莉萍,陈明,余志武. 钢-混凝土组合空间框架拟动力有限元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18,39(5):18-26. [11] 丁发兴,周政,王海波,余志武. 局部火灾下多层钢-混凝土组合平面框架抗火性能分析[J]. 建筑结构学报, 2014,35(6):23-32. [12] 丁发兴,倪鸣, 龚永智,余志武 等. 栓钉剪力连接件荷载-滑移性能试验研究及受剪承载力计算[J]. 建筑结构学报, 2014,35(9):98-106. [13] 余志武,丁发兴*.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抗火性能研究与应用[J]. 建筑结构学报,2010,31(6): 96-109. [14] 丁发兴,余志武,欧进萍. 不等弯矩下钢管混凝土偏压柱力学性能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9, 42(9):47-53. [15] 余志武,丁发兴. 混凝土受压力学性能统一计算方法[J]. 建筑结构学报,2003,24(4): 41-46. [16]丁发兴,刘怡岑,吕飞,卢得仁,陈俊.拉筋接触方式对高轴压比大尺寸钢管混凝土柱滞回性能影响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Doi:10.14006/j.jzjgxb.2019.0597.

学术兼职

[1] 2019.7-2024.6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检测鉴定加固改造分会常务委员 [2] 2018.10-至今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理事 [3] 2017.9-至今 湖南省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