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季娇

个人简介

季娇博士2015年底毕业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方向(该校排名全球前三十)。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与教育方向。季娇博士致力于研究非正式学习情境下的教师教育和学生学习,擅长教育学领域的混合研究方法(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 主讲课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本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科) 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本科+研究生) 编著及翻译: [1] 安妮塔.伍尔福克著. 伍新春, 张军, 季娇译.(2015). 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第12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伍新春, 季娇.(2012). 青少年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家形象:研究现状、干预措施及对我国科普工作的启示. 载詹正茂主编《中国科学传播报告(2012)》(科学传播蓝皮书),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2-54. [3] Darryl Yong著. 季娇, 邹建成, 李艳芳译(2012). 教学探秘:大学教授走进中学课堂学习数学教学. 数学译林, 4, 355-363. [4] 安妮塔.伍尔福克著. 伍新春, 赖丹凤, 季娇等译.(2012). 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第11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科研项目与获奖 主持: 2016.1 – 2018.1 大学生心目中对理想的高校思政课教育的认知(中南大学资助项目) 2016.4 – 2016.11 学生在科技场馆科学学习评估体系的建构 (中国科普所资助项目) 2013.3 – 2013.12 欧美国家科技场馆教育人员专业发展模式探索(中国科普研究所资助项目) 参与: 2013—2017 我国科技场馆教育工作者的胜任特征模型与专业发展培训体系的构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重点项目暨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重点项目. 2012—2014 儿童科技场馆学习的发展特点与效果促进研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9—2011 儿童校外科学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中国儿童中心“中国城市儿童校外科学教育状况与实践研究”子课题. 2009-2010 “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教育活动推进与资源集成开发.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委托项目. 2009-2010 科技馆员工的专业发展需求与“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工作成效调查.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委托项目.主持. 2008-2009 “科技馆活动进校园”的教育活动推进与培训材料开发.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委托项目.

研究领域

非正式学习情境下(如博物馆、科技馆、历史遗迹等)的学生学习、课程设计、教学评估、教师专业发展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英文期刊: [1] Ji, J., Anderson, D., & Wu, X. (2016). Motivational factors in career decisions made by Chinese science museum educators. Adult Education Quarterly, 66 (1), 21-38. (SSCI) [2] Ji, J., & Anderson, D. (2016). Visit Motivations: A Case of Chinese Families in Vancouver. The Voice of BC Museum Association: Roundup, 265, 16-20. [3] Ji, J., Anderson, D., Wu, X., & Kang, C. (2014). Chinese family groups' museum visit motivation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eijing and Vancouver. Curator: The Museum Journal, 57(1), 81-96. (AHCI) 2、中文期刊(CSSCI): [1] 季娇, 伍新春, 青紫馨. (2017). 非正式学习:学习科学研究的生长点.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 74-82. [2] 大卫. 安德森, 季娇.(通讯作者). (2017). 从STEM教育到STEAM教育:大卫. 安德森与季娇关于博物馆教育的对话.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4. [3] 季娇, 曾筝, 伍新春.(2016). 我国科技场馆教育人员胜任特征的质性研究. 教育研究与实验, 6, 85-91. [4] 季娇, 伍新春, 燕婷.(2014). 探索职前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非正式学习情境的促进作用. 课程.教材.教法, 34(3), 106-112. [5] 季娇, 伍新春, 张军.(2014). 学生对科学家形象的认知:测量方法与影响因素.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96-102. [6] 伍新春, 季娇.(2012). 科学家刻板印象——研究与启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 5-12. [7] 伍新春, 李长丽, 曾筝, 季娇.(2012). 科技场馆中的亲子互动类型及其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教育研究与实验, 6, 88-92. [8] 伍新春, 季娇, 尚修琴, 谢娟.(2010). 初中生的科学家形象刻板印象及科技场馆学习经历对其的影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58-64. [9] 伍新春, 季娇, 曾筝, 谢娟, 尚修芹, 胡艳蕊.(2010). 科技场馆学习中社会互动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79-83. [10] 伍新春, 谢娟, 尚修芹, 季娇.(2009).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科技场馆学习. 教育实验与研究, 6, 60-64. 3、中文期刊(其他): [1] 季娇. (2018). 博物馆教育研究:基于研究方法的选择. 博物院,已接受. [1] 季娇. (2016). 观众究竟在博物馆里参观到了什么?自然科学博物馆杂志, 3, 76-80. [2] 季娇, 赵敏燕.(2016).森林教育:拉近你与自然的距离. 中国绿色时报, 4月5日版. [3] 季娇.(2014). 户外教育:为孩子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 中国科技教育, 6, 6-7. [4] 季娇.(2012). 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新途径——探索校外教育资源的作用. 中国科技教育, 9, 6-7. [5] 季娇, 戚家勇, 鲁妩媚. (2011). 免费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学习投入对比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 高校辅导员学刊, 5, 89-92. [6] 季娇, 王秀江.(2011). 以儿童为中心的科普教育活动探索——以中国儿童中心“国际儿童壁画节为例. 科普研究, 6(5), 71-74. [7] 季娇.(2009). 科技场馆科学普及的平民化取向. 科普研究, (3), 93-94. 4、会议及受邀报告: [1] Ji, J., & Anderson, D. Motivational Factors in Career Decisions Made by Chinese Science Museum Educators. Paper presented at Heritage BC Annual Conference, Surrey, Canada. September 26-27, 2014. [2] Ji, J., Anderson, D., & Wu, X.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educators’ roles and need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esentation at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2014 conference, Vancouver, Canada. July 12-15, 2014. [3] Ji, J., & Anderson, D. The role of museums in science education in China: An analysis of museum education practices addressed i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Abstract accepted by EAST Asian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Education Conference, Hongkong, China. July 4-6, 2013. [4] 季娇. 科技馆教育人员专业发展研究. 中国科协“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试点推广工作总结暨2013-2015年工作研讨会受邀报告. 安徽, 合肥, 2013, 10, 14-16. [5] 青紫馨, 季娇, 伍新春. 非正式学习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第15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分组报告. 广州, 2012.11.30 – 2012.12.2. [6] 季娇, 伍新春. 初中生的科学家形象刻板印象及科技场馆学习经历对其的影响.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教育心理学分会场张贴. 济南, 2009, 11, 5-8.

学术兼职

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继续教育专家库成员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