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刘鹏

个人简介

本科:南开大学外文系1980 。 硕士: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中文系 1993,导师华宇清。 博士:暨南大学中文系 1998,导师饶芃子(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 博士后:四川大学中文系 2002,导师曹顺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 海外留学:美国夏威夷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14-2015,导师成中英(儒学哲学家)、俞明宝。 华北电力大学外语系 1984 浙江大学中文系 1993 深圳大学中文系 2001 苏州大学中文系 2003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4 浙江工业大学中文系/英语系 2005 专著、教材: 叶维廉比较诗学研究,齐鲁书社出版社,2006年。 差异性研究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齐鲁书社出版社,2006年。 比较文学教程,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中国当代比较诗学:源流、话语和范式,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年。 科研成果及专利: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文化政治学:西方视野和中国经验》,经费20万元,项目编号:15BZW004(九人团队)。 2.主持教育部规划基金《新时期三十年中西比较诗学的范式研究》,经费9万元,项目编号:11YJA751049(三人团队)。 3.主持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差异性研究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经费2万元,项目编号:0010307602006,2006年11月结项。 4.主持深圳大学校级项目《叶维廉比较诗学研究》,经费2万元,深圳大学社科处备案,2003年7月结项。 5.参与浙江工业大学校级项目:《校重点扶植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浙江工业大学【2006】10号),已结项。 6.参与武汉大学教务处项目:985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重点教材建设系列:比较文学教程(武汉大学教务处【2007】172号),武汉大学中文系赵小琪主持,已结项。 7.主持浙江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特别支持计划学术特区:现代社会建构与文化政治学转型研究(六人团队)。 研究生/本科生培养等教学情况: 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院校研究生核心学位课程主讲):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 硕士研究生选修课程:西方批评理论、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学 本科专业课程:比较文学、美国文学与文化(全英文授课)、美学、西方文化专题、中外文学经典导读等文论,比较文学原理 本科通识核心课程:中外文学经典导读 2016年学校首期暑期学校全英语国际化课程《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美国加大圣地亚哥分校廖炳惠教授主讲)负责人 本科生研究生读书会指导教师

研究领域

文学理论,中西比较文论,文化研究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东西文论和美学: 终极信仰的世俗化——中国古代文化信仰的知识学分析,《学术论坛》,2007年第七期(《原创》2008年版转载) 从味到喜——印度古典美学中的婆罗门审美思想,《东方丛刊》,1997年第三期 从味到妙悟——中国古典美学中的道家审美思想,《暨南学报》,2001年第二期 味到喜与从味到妙悟——中印古典审美思想的比较研究,《思想文综》,2000年 比较诗学模子寻根研究的生态学依据,《美学前沿》,2006年 生态批评对田园主义文学传统的解构与重构,《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八期(A类)。 新型城镇化和江南城镇美学,《宁波大学学报》,2016年第一期。 中西比较诗学和文学基础理论: 比较文学作为文学批评——学理、范例和批评,《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五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学网·争鸣栏》转载)(A类)。 叶维廉比较诗学模子寻根研究的差异性机制,《学术研究》,2006年第二期 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建构和西方现代差异性理论思潮,《吉首大学学报》,2009年第三期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悖论与跨文化场,《学术研究》,2008年第三期 方汉文“比较思维”的比较文学理论述评,《南通大学学报》,2009年第三期 布洛克对跨文化研究规则的改造和比较诗学的新视野,《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二期 比较文学:比什么,不比什么,《社会科学报》,2010.8 文学传递与中诗英译的定向叠景策略,《苏东学刊》,2003年第二期 本土化·内在化·跨文化传递,《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三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外国文学卷》2002年第六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A类)。 以互为主体理念为核心建构比较文学原理,《世界文学评论》。2011年第二期 阐发研究探源,《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三期。 比较诗学的典型问题和知识类型,《广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12期。 新世纪全球化学术,《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第八期。 比较文学差异性研究范式通论,《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四期(A类)。 当代文艺文化批评: 这个时代还能出现大师吗,《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8,中宣部《求是》杂志社《求是理论网》和各大高校社科网转载。 并非怀旧:作家和学者的历史回忆方式,《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 文化研究的意识形态缺失,《社会科学报》,2010.7,(以《必须夯实人文社会科学战略》为题,文摘于中宣部《求是》杂志社《红旗文稿》,2010年第十五期)(中共中央报刊)。 反思现当代的国学命名,《社会科学报》,2011.1(与北京大学汤一介共同讨论国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可行性问题)。 对理想主义和投机主义的双重清理——新婚姻法的文化侃谈,《社会科学报》,2011.9(与清华大学王宁共同讨论中国文学文化问题)。 自然和人文占据城市生活制高点,《社会科学报》,2012.8(与复旦大学教授共同讨论城市文化问题) 西方文化政治学滥觞和中国文化政治学转型,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7.4。

学术兼职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评审专家、浙江省高职通讯评议专家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