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周国华

个人简介

一、基本情况: 周国华,男,江西丰城人, 2008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获管理学博士学位。自2001年从事科研以来,在《教师教育研究》、《人口与经济》、《教育发展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8篇,其他相关书籍、网络转载若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科学规划等项目课题等4个,参与国家教育科学重大课题、国务院委托课题等5个。在浙江省部分重点中学、地级市教育部门任科研顾问。目前主要讲授《教育经济学》《小学班主任》《班级经营》《质性研究方法》等研究生、本科等课程多门。 二、专著著作: 1、《大学教师组织认同研究:影响因素与建构基础》,专著;华东师范出版社,2012年3月; 2、《流动儿童教育管理模式与社会支持》,专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年1月; 3、《如何做班主任工作—一门关于爱与智慧的艺术》,合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 4、《教育研究方法》,邵光华,张振新主编;参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第八章,教育叙事研究;2012年2月; 5、《中国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建议》,梅新林,吴锋民主编;参著,第二部分报告七,《甘肃省教师队伍建设专题调研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6、《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辅导用书》,孙华主编;参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年3月; 三、学术获奖: 1、 2007年12月,获北京师范大学2006—2007年度“优秀博士奖学金-学术优秀奖” 2、 2006年12月,获北京师范大学2005—2006年度“优秀博士奖学金—学术优秀奖” 3、 2003年9月,获江西师范大学第七届“熊智明奖学金—硕士学术优秀奖” 4、 2002年12月,获江西省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四、主持项目: 1、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谁是大学好教师?—大学教师组织认同感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研究》(课题号SCG3),2009-2010; 2、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全国招标课题《基于“治理与互动”理念的流动儿童教育管理模式与社会支持系统建构研究》(课题号:ET20080201),2009-2010; 3、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基金启动项目《大学教师组织认同模式研究》,经费来源: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08-2012。; 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绩效评估与体制创新研究(课题号:IOBJY014),2010.09-2013.12; 5、浙江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高等教育学”招标项目;大学课程设置、管理与政策研究;2010,9-2012、6;; 6、浙江省人文社科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招标课题:教师教育者能力标准与指标体系建构研究(课题号:JSJY201108); 2011年; 7、浙江省教育科学基地基础教育中心委托课题:浙江省流动儿童教育支持现状调查研究, 2011年; 8、教育科学规划办国家重点招标课题,社会竞争力指标中的人力资源指标体系研究; 人力资源强国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课题号:AGA130002)第三子课题负责人; 2013年; 9、浙江师范大学、浙江高等师范培训中心继续教育课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标准的指标建构与模型验证研究》(课题号:JJYB201408),课题负责人,2014、12-2016、11、30; 10、浙江省教育厅,《“创生式”教学模式—〈班级经营〉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号:kg2015076),2015、9-2017、7; 五、指导研究生: 指导研究生35人,目前在读研究生18人(包括留学生2人),已毕业研究生17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毕业9人,其中2人考取博士,3人获优秀毕业论文。

研究领域

学校管理、班级管理、教育政策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谁是大学好教师?-大学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特点的实证研究》,《教师教育研究》,2009(4); 2、《“基于正义、始于关怀”:2008年度流动与留守儿童研究新进展》,《人口与经济》,2010(3); 3、《大学教师组织认同:影响因素与本土特征》,《中国教育管理评论》,2008卷(年刊); 4、《教育改革的政策反思:历史、成败与方向》;《教育管理研究》, 2007(1);《体制改革》(人大复印资料)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 5、《新美国学校运动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 2006年第8期; 6、《从制度经济学看学校监督机制》,《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5期;《中小学学校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12期。《观点教育2003》人大复印资料中心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转载; 7、《关于教师聘任权问题的思考》,《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1期;《中小学学校管理》(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6期; 8、《教育政策空间:必要性、产生根源及社会诉求》,《教育学术月刊》(原《江西教育科研》),2008年8月; 9、《建国60年来的我国高等教育性质的反思》,《现代大学教育》,2010(5); 10、《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文献研究综述》,《人口与发展》,2011(5);《中国人口年鉴(2012)》全文转载; 11、《过渡阶段流动儿童教育的政策目标、体系设计与制度保障》,《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1); 12、《流动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实践反思与模式选择》,《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3); 13、《一项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高校教师组织认同感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心理研究》,2012(5); 14、《美国儿童“流动教育项目”监测与评估研究及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14(5);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4年第9期全文转载; 15、《流动儿童教育政策比较研究——以印度、以色列、美国为例》,《比较教育研究》,2015(4); 16、《探索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治理新模式》,《教育发展研究》,2015(20);2016年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第4期全文转载;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