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张维忠

个人简介

张维忠,男,出生于1964年12月。198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2年西北师范大学数学教学论专业硕士毕业,师从王仲春先生,获教育学硕士学位;1997年西北师范大学教学论专业博士毕业,师从李秉德、李定仁先生,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教授。现任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国培计划”数学学科专家。近年出版《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等专著4部,《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等教材4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权威期刊《教育研究》4篇,CSSCI期刊30余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科学技术哲学》与《中学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30余篇。主持完成的科研课题曾荣获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主持完成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主持完成的教学研究课题曾荣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讲课程 主讲本科生课程:学科课标与教材研究(数学);数学思维方法;数学与文化;主讲硕士生课程:数学课程与教材分析;数学方法论;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主讲博士生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数学教育名著选读;数学教育哲学 主要科研项目 1. 主持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民族数学与数学课程改革”(15YJA880107)(2015.09-2019.12)(课题经费10.0万)。 2. 主持完成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多元文化数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0YJA880179)(2010.11-2014.11)(课题经费9.0万)(2014年12月结题)。 3. 主持完成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0年度后期资助课题:“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10HQJY01)(2010.07-2011.12)(课题经费3.0万)(2012年03月结题)。 4. 主持完成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N04JY09)(2004.6-2005.8)(课题经费1.0万)(2005年10月结题,证书号:2005177)。 5. 主持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文化传统与数学教育现代 化”(DHA010276)(2001.12-2004.12)(课题经费1.4万)(2005年6月结题,证书号:0068)。 6. 参加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类)国家一般课题“文化视野中的数学教学论研究”(BHA010079)(2001.12—2008.12) (2008年12月结题,证书号:1088) (排名第三)。 著作: 1.数学教育中的数学文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独立)。 2.文化传统与数学教育现代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第一)。 3.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独立)。 4.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独立)。 教材: 1.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主编)。 2.基于课程标准的数学教学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主编)。 3.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主编)。 4.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二)。 主要获奖 《数学课程与教学》课程教材建设.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5年12月)(第一)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浙江师范大学第八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5年11月)(第一) 基于课程标准的数学教学研究(教材).浙江省社科联第五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应用理论与对策研究类二等奖(2014年9月)(独立)。 基于数学文化的中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浙江省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2年7月) (第一)。 文化传统与数学教育现代化(专著). 教育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11年9月) (第一)。 文化视野中的数学与数学教育(专著).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术进步奖 (2008年1月) (独立)。 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专著).教育部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06年9月)(独立)。 其他荣誉 1.2015年5月获浙江师范大学第三届“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荣誉称号。 2.2015年4月获全国第四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指导教师。 3.2013年9月获浙江师范大学第八届“郑晓沧”奖。 4. 2012年11月获全国第三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指导教师。 5. 2003年7月获浙江师范大学2001-2002年度校科研量化考核理科系列排名第七名。 6. 2001年5月入选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7. 1997年12月获甘肃省高等学校第四届青年教师成才奖。 指导研究生情况 1999年开始指导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与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至2015年已毕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31名,其中获校优秀硕士论文9篇,考取博士9人。已毕业教育硕士105名,其中获校优秀硕士论文14篇,全国教育硕士优秀论文2篇,1人获全国优秀教育硕士。教育硕士毕业生中有1名考取了博士研究生,6名评为中学数学特级教师,其余大多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2014年开始招收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博士生,2015年开始招生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的博士后。

研究领域

数学课程与教学论; 数学哲学、数学史与数学文化;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基于文化适切性的澳大利亚民族数学课程评介.课程.教材.教法(CSSCI),2016(2)(第一) 以课程顶层设计为抓手的学校特色化发展实践路径.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5)(第一) 高中统计与概论教材选编比较.全球教育展望(CSSCI),2015(4)(第一) 台湾数学“连结”评介.教育学术月刊,2014(10);又人大复印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2015(1) 南非高中数学素养课程与评价标准评介.全球教育展望(CSSCI),2014(10)(第一)。 澳大利亚数学课程中的文化多样性及其启示.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11)(第一)。 中澳数学课程标准内容广度比较.课程·教材·教法(CSSCI),2013(1)(第一)。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数学教科书编制问题刍议.全球教育展望(CSSCI),2012(7)(第一)。 中澳数学课程标准内容深度比较.教育学报(CSSCI),2012(5)(第一)。 A quantitative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degree of difficulty of the curriculum of “Space and Graph” in New Textbooks in Chin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2012,5(1) (第一)。 多元文化数学课程与教学研究述评. 全球教育展望(CSSCI),2011(6)(第一)。 国外数学课程与教材中的数学文化.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7)(独立)。 少数民族生活中的数学文化.数学文化,2011(3)(独立)。 我国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研究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6)(第一)。 可视化教学内容设计的五大原则.电化教育研究(CSSCI),2010(10)(第一)。 Ethnomathematics and Its Integration within the Mathematics Curriculum.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2010,3(1) (第一)。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教学建议.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4)(上旬);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2010(10) (第一)。 新教材“三角形”课程难度的对比分析.数学教育学报,2009(4)(第一)。 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模式构建.课程·教材·教法(CSSCI),2009(5)(第一)。 论数学课程中的文化取向.数学教育学报,2009(2)(第一)。 文化是促进学生理解的载体.中国教育报,2009-03-06(6)(独立)。 新加坡与中国数学教材的特色比较.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2);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2009(6下半月) (第一)。 民族数学与数学课程改革.数学传播(台湾),2008(4) (第一)。 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案例设计述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 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2008(10下半月) (第一)。 多元文化观下的中学统计课程.外国中小学教育(CSSCI),2007(5)(第一)。 论数学游戏.数学传播(台湾),2006(4) (独立)。 文化传统与数学教育现代化.教育研究(CSSCI),2005(8)(独立)。 黄金分割、斐氏级数及其文化价值.数学传播(台湾),2005(2) (独立)。 论数学文化与数学学习.课程·教材·教法(CSSCI),2004(11)(第一)。 论数学与艺术的关联.数学传播(台湾),2004(3) (独立)。 数学“奥赛”:价值、问题与对策. 全球教育展望(CSSCI),2004(5)(独立)。 对《几何原本》的文化思考.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独立)。 西北贫困地区中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教育研究(CSSCI),2001(9) (独立)。 论数学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1999(2);又人大报刊复印资.科学技术哲学,1999(6) (第一)。 对数学课程现代化的再认识.课程·教材·教法(CSSCI),1998(12)(独立)。 论数学的文化价值.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1998(3);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科学技术哲学,1998(9) (独立)。 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对课程发展的影响.电化教育研究(CSSCI),1997(4)(第一)。 文化传统与课程.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1997(3)(第一)。 文化传统与数学课程改革.教育研究(CSSCI),1996(5)(独立)。 论教育传播科学研究中的模型方法.中国电化教育研究(CSSCI),1996(2)(独立)。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教育学,1996(5) (第一)。 问题解决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课程·教材·教法(CSSCI),1994(4)(独立)。 论数学文化研究及其对数学教育研究的启示.教育研究(CSSCI),1994(3)(独立)。 试论M·克莱因的数学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启示.比较教育研究(CSSCI),1992(4)(独立)。

学术兼职

兼任全国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数学教育学报》编委,西南大学兼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浙江省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等。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