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王克

个人简介

教育背景 2002.9-2008.7,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2000.9-2002.7,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工学第二学士学位 1997.9-2002.7,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专业,经济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08-今,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 社会兼职 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组执行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双碳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欧亚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达峰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经济专业委员会委员 绿色低碳发展智库伙伴专家委员会委员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第五届青年编委(2020-2022年6月),第六届青年编委(2020年7月-2026年6月) 山东财经大学客座教授(2022-2025年)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18-2022)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决策咨询顾问,邹平市低碳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地方政府决策支持专家 担任国际机构咨询专家 国家发改委,世界银行,“通过国际合作促进中国清洁绿色低碳城市发展(PSC)项目咨询专家,2017; 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落基山研究所(RMI),深圳,青岛等城市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咨询专家,2017; 中国达峰先锋城市联盟,落基山研究所(RMI),中国城市达峰手册编写,咨询专家,2016; 世界银行,“中国国家自主贡献评估”,咨询专家,2015-2016年; 世界银行与国家发改委,“中国技术需求评估(TNA)项目减缓技术需求评估咨询专家”,咨询专家,2012-2016年; 瑞士开发合作署,“中国低碳城市项目实施评估”,咨询专家,2012年8月; 亚行技术援助项目(TA 7219-PRC),青岛市低碳城市规划研究,项目组副组长,国内专家组组长,2011年3月-2012年6月;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等国家低碳技术发展趋势评价(Open Climate Network),咨询专家,2011年6月-2012年6月; 世界银行,“中国背景下气候变化技术需求及优先排序方法学”,咨询专家,2010年6月-2010年8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公约4.1c和5条款实施效果评估”,咨询专家,2010年;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技术转让专家小组,公约技术转让框架实施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咨询专家,2008年;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12] Yanhua Wang,Yanyue Qin,Ke Wang* et al. Where is the most feasible, economical, and green wind energy? Evidence from high-resolution potential mapping in China.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76 (2022) 134287. [11] Junling Liu, Mingjian Yin, Qinrui Xia-Hou, Ke Wang*, Ji Zou. Comparison of sectoral low-carbon transition pathways in China under the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and 2 °C targets.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Volume 149, October 2021, 111336. [10] Liu, J., Yin, M., Wang, K*. et al. Long-term impacts of urbanization through population migration on China's energy demand and CO2 emissions. Mitig Adapt Strategy Glob Change (2020)25: 1053-1071. https://doi.org/10.1007/s11027-020-09919-0. [9] LIU Jun Ling, WANG Ke* et al. China's long-term low carbon transition pathway under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10 (2019) 240-249. [8] Junling LIU, Xirui CHEN, Haiwei ZHOU, Ke WANG*, etc. A Practical Methodology to Evaluate Internationally Consistent Energy Data for China’s Transport Sector, Journal of Clean Production, 239 (2019), 118030. [7] Junling, LIU, Ke WANG*, Ji ZOU*, Ying Kong. The implications of coal consumption in the power sector for China’s CO2 peaking target. Applied Energy, 253 (2019), 113518. [6] Yiying C, Harry. F L, Ke W*, et al. Synergy between Virtual Local Air Pollutants and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s Embodied in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7, 8(6): 571-583. [5] Liu Junling, Wang Ke* and Zou Ji. The Net Flow of Carbon Emissions Embodied in Trade of Chin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5, 6(3): 146-154. [4] Wang Ke, Wang Can, Chen Jining, Analysis of the economic impact of different Chinese climate policy options based on a CGE model incorporating 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 Energy Policy, 37 (2009) 2930–2940. [3] Yuanchun Zhou, Bing Zhang, Ji Zou, Jun Bi, Ke Wang, Joint R&D in low-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wind-turbin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nergy Policy, 2012. 46: p. 100--108. [2] Zhou Y, Li H, Wang K, et al. China’s energy-water nexus: Spillover effects of energy and water policy[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6, 40: 92-100. [1] Zhou Y, Ma M, Kong F, Wang K, et al. Capturing the co-benefits of energy efficiency in China — A perspective from the water-energy nexus[J]. 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 2018, 132:93-101. [35] 贾璐宇,王克*.碳中和背景下中国交通部门低碳发展转型路径研究[J/OL].中国环境科学. https://doi.org/10.19674/j.cnki.issn1000-6923.20230130.002 [34] 邱纪翔, 罗钰星, 王克*, 等. 基于多情景假设的中国碳减排目标省域分解[J]. 资源科学, 2022, 44(10): 2038-2047. [33] 许绩辉,王克*,中国民航业中长期碳排放预测及技术减排潜力分析.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7):3412~3424. [32] 向月皎,张宇宁,王克*. 中美气候合作与竞争态势分析及中国应对策略. 环境经济研究,2022(1):11-25. [31] 王克,庄世龙. ”双碳“科普的难点与建议. 科普研究,2022,17(1): 24-27. [30] 王克,王艳华. 我国碳中和愿景与路线图. 中华环境,2022, 0203: 36-39. [29] 王艳华,王克 *,刘俊伶,邹骥. 锁定碳排放约束下我国煤电搁浅资产风险评估.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3):1427-1434. [28] 王灿,丛建辉,王克等.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技术清单研究.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3): 1-12. [27] 张宇宁,王克 *,向月皎,邱晓洁. 碳中和背景下美国回归全球气候治理的行动、影响及中国应对. 全球能源互联网, 2021,11: 560-567. (《全球能源互联网》2021年度优秀论文) [26] 王克,刘芳名,尹明健,刘俊伶* . 1.5℃温升目标下中国碳排放路径研究.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 2021, 17 (1): 7-17. [25] 贾璐宇, 王艳华, 王克*,等.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二氧化碳协同减排效果评估. 环境保护科学,2020, 46 (6): 1-9. [24] 张小丽,崔学勤,王克*,等.中国煤电锁定碳排放及其对减排目标的影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8): 31-41. [23] 刘俊伶, 王克*, 夏侯沁蕊, 刘芳名, 邹骥, 孔英, 城镇化背景下中国长期低碳转型路径研究.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20, 16 (3). [22] 刘俊伶, 夏侯沁蕊, 王克*, 邹骥, 孔英, 中国工业部门中长期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中国软科学,2019(11) 31-41, 54. [21] 刘俊伶, 项启昕, 王克*, 邹骥, 孔英, 中国建筑部门中长期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资源科学, 2019,41(3):509-520. [20] 刘俊伶, 孙一赫, 王克*, 邹骥*, 孔英, 中国交通部门中长期低碳发展路径研究.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8, 14(5). [19] 张小丽, 刘俊伶, 王克*, 崔学勤, 邹骥, 中国电力部门中长期低碳发展路径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 28(4):68-77. [18] 崔学勤, 王克*, 傅莎等. 2℃和1.5℃目标下全球碳预算及排放路径. 中国环境科学, 2017, 37(11): 4353-4362. [17] 王克,夏侯沁蕊. 《巴黎协定》后全球气候谈判进展与展望. 环境经济研究, 2017, 2(4): 141-156. [16] 崔学勤, 王克*, 邹骥. 美欧中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力度和公平性评估. 中国环境科学, 2016, 36(12): 3831-3840. [15] 崔学勤, 王克*, 邹骥. 2℃和1.5℃目标对中国国家自主贡献和长期排放路径的影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12): 1-7. [14] 刘俊伶, 王克*, 邹骥. 全球贸易隐含碳变化及其影响分析.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5年1月. [13] 刘俊伶, 王克*, 邹骥. 中国贸易隐含碳净出口的流向及原因分析. 资源科学, 2014(05): 979-987. [12] 王克,姚幸颖,刘琦媛. 基于Theil指数KAYA分解的中国碳排放差异性分析. 环境保护科学,2014年10月. [11] 刘俊伶,王克*,邹骥. 基于MRIO模型的全球贸易内涵碳流向分析. 世界经济研究,2014年6月. [10] 刘俊伶,王克*. 基于海关商品HS四位编码的中国贸易内涵碳计算. 国际经贸探索,2014年2月. [9] 崔学勤, 王克*, 邹骥. 中国风机制造技术转移模式与技术进步效果评价.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 21(03): 64-70. [8] 张晶晶,王克*,邹骥. 论CDM对中国风电发展的影响,可再生能源,2011年4月. [7] 王克,邹骥,崔学勤,刘俊伶. 国际气候谈判技术转让议题进展评述,国际展望,2013年7月. [6] 邹骥,王克, 傅莎. 从哥本哈根到墨西哥城:国际气候谈判评价与反思,环境经济,2010年. [5] 王诗乐,陈敏鹏,王克,邹骥. 中国电力行业低碳政策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分析,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2010年12月. [4] 周元春,邹骥,王克. 低碳技术如何迈过知识产权门槛? 环境保护,2010年1月. [3] 邹骥,傅莎,王克. 中国实现碳强度削减目标的成本. 环境保护,2009年12月. [2] 曾贤刚,王克,程磊磊,孙发平. 三江源区生态资源非使用价值评价,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6月. [1] 耿妍丽,邹骥,许光清,王克. 能源技术的学习曲线研究,环境保护,2009年4月.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