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张小虎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1996-1999)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1999-2001)

研究领域

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 犯罪社会学、比较犯罪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刑事法律关系主体论》,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3期。 《论刑事法律关系客体是犯罪人利益之载体》,载《中外法学》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1999年第6期转载。 《应当加强对刑事法律关系的系统研究》,载《云南法学》1998年第3期。 《论刑事法律关系的本体结构》,载《刑法基础理论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论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2期。 《论刑事法律关系的变更》,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摘录。 《人身危险性与客观社会危害显著轻微的非罪思辨—我国刑法第13条之出罪功能》,载《中外法学》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0年第10期转载。《中国刑法学精萃(2001年卷)》转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论人身危险性的理论蕴含与罪刑地位》,载《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2期。 《论我国刑法应由粗疏型走向精细型:基于我国刑法立法现状的统计数据分析》,载《政治与法律》2021年第10期。 《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之分野及趋同》,载《法律科学》2002年第4期。 《报应主义与目的主义之对峙及调和》,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3年第6期转载。《中国刑法学精萃(2004年卷)》转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刑法的时代轨迹及未来趋势》,载《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2期。 《刑法旧派公正观述评》,载《法学学刊》1998年第4期。 《刑法新派公正观述评》,载《贵州法学》1999年第2期。 《刑法机能探究》,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罪刑法定原则与人权保障》,载《福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罪刑均衡蕴意探究》,载《现代法学》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3年第4期转载。 《论刑法规范的逻辑结构》,载《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1999年第5期。 《对刑法解释的反思》,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大陆法系犯罪构成理论进程解析》,载《社会科学辑刊》2007年第3期。 《我国犯罪构成理论思想探究》,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犯罪概念形式与实质的理论建构》,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3期。 《论我国双层模式犯罪构成理论的建构》,载《犯罪研究》2010年1期。 《论处罚条件理论及其形态消释》,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犯罪实行行为之解析》,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2期。 《犯罪不作为的行为探究》,载《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 《论不纯正不作为犯附和于先行行为加重犯的处置》,载《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2期。 《论刑法上典型异样因果形态的因果关系特别判断》,载《学术月刊》2017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8年第3期转载。 《论刑法替代因果关系的归责:理论基奠与事实根据》,载《政治与法律》2019年第9期。 《刑法因果关系判断标准的反思与重构》,载《人民检察》2019年第13期。 《单位犯罪基本特征探究》,载《犯罪研究》2004年第4期。 《犯罪客体界说》,载《云南法学》1999年第4期。 《当代刑事责任论的基本元素及其整合形态分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13年第4期转载。 《论刑事责任能力基本观念》,载《刑事一体化的本体展开》,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犯罪主观要件结构分析》,载《河北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论我国刑法中犯罪主观方面的含义》,载《法学论坛》1997年第4期。 《犯罪过失心理结构要素探究》,载《法学评论》2005年第2期。 《注意义务阻却事由之探究》,载《求是学刊》2004年第3期。 《论期待可能性的阻却事由及其在我国刑法中的表现》,载《比较法研究》2014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5期转载。 《犯罪预备形态研究》,载《法制教育研究》(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论必要共犯适用总则共犯处罚原则的规则》,载《当代法学》2012年第5期。 《论我国<刑法>中非纯粹过失犯的共犯成立》,载《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10期。 《故意帮助过失犯的刑法定性》,载《人民检察》2017年第7期。 《身份犯与共犯罪刑论》,载《中外法学》2005年第3期。《改革开放30年刑法学研究精品集锦》转载,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 《应当构建犯意偏差之片面帮助犯的理论范畴》,载《当代法学》2018年第6期。 《规范竞合之理论分析》,载《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想像竞合犯的理论探究》,载《法律科学》2005年第4期。 《转化犯基本问题探究》,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6期。 《论牵连犯的典型界标》,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5期。 《同种数罪不应实行数罪并罚》,载《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9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第3期摘录。《数罪并罚专题整理》转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论我国97年<刑法>对缓刑犯适用数罪并罚方法的立法技巧》,载《政法学刊》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1998年第6期转载。 《废除死刑的理论预期与保留死刑的现实必然——论我国死刑制度的完善》,载《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1期。 《我国死刑裁量的法理分析—孙伟铭死刑案二审改判的具体展开》,载《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1期。 《论我国保安处分制度的建构》,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10期。 《我国有期徒刑立法的现状与完善》,载《法学经纬》2010年第1卷。 《多次行为的理论定性与立法存疑》,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3期。 《反恐怖活动的刑法立法分析》,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 《暴力危及飞行安全罪之理论分析》,载《犯罪研究》2002年第4期。 《不纯正不作为犯先行行为犯罪及其处置的法理分析——兼论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论盗窃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要素》,载《法学杂志》2014年第12期。 《拾得信用卡使用行为的犯罪问题》,载《犯罪研究》200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9年第1期转载。 《居间受贿中“利用职权地位条件”的规范解读》,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9年

学术兼职

中国犯罪学会常务理事(2001年起)、副会长(2008年起)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