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X-MOL首页全球导师 国内导师 › 魏晓娜

个人简介

1992-1996:郑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 1997-2003: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获法学硕士、博士学位 2007.12-2008.12: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爱德华兹学者、访问学者 2015.8: 德国马普所访问学者 2017.10: 美国纽约大学亚美法研究所访问学者 2018.11.18-11.24: 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法学院教学交流 荣誉奖励 《刑事起诉标准不宜降低》获《检察日报》社优秀论文三等奖(2001); 《诉讼证明原理》(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获全国第五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三等奖; 《中国刑事程序正当化的模式选择与方法问题》(《法商研究》2003年第6期)获全国第六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三等奖; 《刑事正当程序研究》获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3); 第一届陈光中教育基金一等奖(200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2007); 《刑事正当程序原理》获第十届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一等奖(2009);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三等奖(2013年); 《背叛程序正义》获“第二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三等奖(2014); 《论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获“第十届中国法学家论坛征文奖”一等奖(2015); 《依法治国语境下的检察机关性质与职权》,获“第十二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一等奖(2017); 中国人民大学2017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优秀指导教师”;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获“第五届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2017); 法学院2017年度教学优秀奖(2018); 《依法治国语境下检察机关的性质与职权》,获2018年度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019)

研究领域

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司法制度

近期论文

查看导师最新文章 (温馨提示:请注意重名现象,建议点开原文通过作者单位确认)

《美国辩诉交易根由之探析》,《研究生法学》1998年第2期; 《慎重对待沉默权》,《研究生法学》1999年第3期; 《刑事审判中罪名变更问题探讨》,《人民司法》1999年第8期; 《起诉效力与审判范围》(第二作者),《人民检察》2000年第7期; 《新刑事诉讼法回顾与定位》,《法学论坛》2000年第6期; 《从起诉效力看刑事审判中的罪名变更》(第二作者),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五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制度创新与观念转变──刑事诉讼法实施的观念条件》,《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社会主义法治与道德建设》(第二作者),《北京观察》2001年第6期; 《证据不足无罪判决的适用条件》,《人民法院报》2001年11月6日; 《司法证明的特征》,《人民法院报》2001年10月10日; 《证据规则的适用程序》,《人民检察》2001年第10期; 《刑事起诉标准不宜降低》,《检察日报》2001年9月4日; 《排除规则》(第二作者),《人民检察》2001年第9期; 《自白规则》(第二作者),《人民检察》2001年第8期; 《正视无辜者的权利》,《法制日报》2001年5月6日; 《证据开示的法理与构建》(第二作者),《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4期; 《刑事证据制度与认识论》(第三作者),《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 《排除合理怀疑之哲学基础与程序保障》,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出版; 《刑事证明标准的两个维度》,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3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国证据法上的事实认定》,《研究生法学》2002年第2期; 《辩诉交易应当缓行》,《检察日报》2002年5月14日; 《程序的正当性与判决的正当性》,《检察日报》2002年5月6日; 《我国刑事诉讼纵向构造的宏观思考与改革建议》,《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以自然人鉴定为基础――科学构建鉴定制度》,《检察日报》2002年1月15日; 《英美证明标准值得研究》,《法制日报》2003年7月17日; 《中国刑事程序正当化的模式选择与方法问题》,《法商研究》2003年第6期; 《客观真实的价值与困境》,《法学研究》2004年第6期; 《刑事正当程序的理论支点》,《当代法学》2004年第3期; 《美国审前讯问指导理论的沿革与发展》,《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刑事诉讼中的实体正义》,《法学家》2005年第1期; 《法理与论争:美国刑事正当程序的范围——兼论美国的正当程序方法论》,《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1期;并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2005年第5期; 《人格尊严与现代法的精神》,《法制日报》2006年4月10日; 《现代刑事诉讼的结构性原则》,《人民法院报》2006年3月24日; 《程序法定——刑事诉讼领域的“法治国”原则》,《人民法院报》2006年2月10日; 《我们为什么反对刑讯》,《法制日报》2007年9月9日; 《精神病抗辩漫谈》,《人民检察》2007年第3期; 《再谈精神病抗辩》,《人民检察》2007年第5期; 《司法的确定性与“民意”的不确定性》,《法制日报》2009年10月19日; 《“见义勇为”获刑 都是“扭送”惹的祸》,《法制日报》2010年3月23日; 《解读第三种陪审:“人民陪审团”》,《法制日报》2010年4月5日; 《送“他”进精神病院谁说了算?》,《法制日报(周末版)》2010年6月24日; 《精神病强制医疗司法应及时介入》,《法制日报》2010年9月16日; 《司法的社会与政治职能不容忽视》,《法制日报》2011年1月21日; 《辩诉交易:对抗制的“特洛伊木马”?》,《比较法研究》2011年第2期; 《走出信访困局 回归人民司法》,载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第五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理性与癫狂之间:精神病抗辩的法理、规则与证明》,载陈泽宪主编:《刑事法前沿》(第七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走出劳动教养制度的困局:理念、制度与技术》,《法学》2013年第2期; 《“排除合理怀疑”是一个较低的标准吗?》,《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年第9期; 《论死刑案件的权力配置》,《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死刑程序为谁而设?》,《比较法研究》2014年第4期,并全文转载于《诉讼法学 司法制度》2014年第10期; 《一场奇幻的思想之旅》,强世功主编《政治与法律评论(第五辑)》,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非刑精神病强制医疗的欧洲视野》,《东南法学(第5辑)》,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论我国司法体制的现代化改革》(第二作者),《中国法学》2015年第1期; 《陪审制的功能、机制与风险防范》,《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第二作者),《中国法律》2015年第1期; 《论死刑案件的权威结构》,《中国刑事法杂志》2015年第2期; 《从“被精神病”再现看我国非刑强制医疗制度之疏失》,《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5年第4期;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法学研究》201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1期转载; 《庭前会议制度之功能“缺省”与“溢出”》,《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庭前会议功能再审视》,《财经》,2016年第11期; 《治安执法应为律师介入留出制度空间》,《法制日报》2016年5月18日; 《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国语境下的关键词展开》,《法学研究》2016年第4期; 《审判中心视角下的证据法基本概念》,《证据科学》2016年第4期; 《开好庭前会议 做好繁简分流》,《人民法院报》2016年9月23日第2版; 《落实“以审判为中心”关键的一环》,《人民法院报》2016年10月11日第3版;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工作办法>评析》,《人民法治》2017年第1期; 《审判中心视角下的有效辩护问题》,《当代法学》2017年第3期; 《定位与实效:庭前会议功能再审视——以文献研究为起点的分析》,《北大法律评论》(第17卷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版; 《非法证据认定路径的完善》,《人民检察》2017年第18期; 《依法治国语境下检察机关的性质与职权》,《中国法学》2018年第1期; 《职务犯罪调查与刑事诉讼法的适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检察监督职权运行的若干基本问题》,《中国检察官》2018年第8期; 《结构视角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法学家》2019年第2期; 《刑事审判中的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中外法学》2019年第6期; 《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实效、瓶颈与出路》,《政法论坛》2020年第2期; 《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框架内外的思考》,《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冲突与融合: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本土化》,《中外法学》2020年第5期; 《科技推动考评体系落细、落实》,《检察日报》2020年9月26日第3版; 《推动检察机关职权范围与监督手段的完善》(大家谈:新时代检察基础理论的重点问题),《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司法适用与疑难问题》,《人民司法》2021年第26期(2021年9月中旬(总第937期)); 《从“捕诉一体”到“侦诉一体”:中国侦查控制路径之转型》,《政治与法律》2021年第10期;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诉辩关系》,《中国刑事法杂志》2021年第6期; 《刑事诉讼模式的历史叙事》,载江溯主编:《刑事法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刑事诉讼法发展的新动向:比较法上的考察》,《北大法律评论》第21卷第2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法学论文写作与实证研究的误区》,《民主与法律时报》2022年3月24日; 《轻罪的程序应对:英国转处制度及其启示》,《人民检察》2022年第15期; 《以审判为中心改革的技术主义路线》,《法商研究》2022年第4期; 《七人合议庭在刑事案件中的适用》,《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3年第2期;;

学术兼职

《法学家》杂志编辑 中国法学会检察学研究会理事

推荐链接
down
wechat
bug